分享

【闲话春秋】之八十六:恶恶疾其始,善善乐其终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公元前643年,鲁僖公十七年,虎年(戊寅年)。这一年,是齐桓公霸业的终结之年,生命的终结之年,神话的终结之年。春天为徐国讨伐英氏国,夏天因鲁国灭项国而扣留鲁僖公,秋天看着女儿声姜为救“老公”向自己低头求情,冬天随着生命的结束,所有的一切就变成了云烟,真是“祸福皆有命,半点不由人”啊。对于齐桓公的评价,后世众说纷纭,其中有一位向来为齐桓公唱赞歌的穀梁赤先生(《春秋穀梁传》的作者),却在其死后发表了“此人不正”的批评意见。其实,君子“恶恶疾其始,善善乐其终”,意思是君子憎恨坏人,憎恨他的当初;喜欢好人,喜欢他善始善终。有句话叫“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一个人若开始就心术不正、存心不良,应该是最大的恶;同样,一个人若自始至终能保持善良,也应该是最大的善吧。综观齐桓公的一生,好象没有做到这些,也难怪粉丝穀梁赤先生在最后时刻反水。对一个人“期望越高,失望越多”,这是一种最客观的评价。一句话,齐桓公是人不是神。

        “十七年,春,齐人、徐人伐英氏。夏,灭项。秋,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九月,会至自会。冬十有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

        孔子老先生用42字记载今年5件事,最大的事情就是诸侯“老大”齐桓公挂掉了!

             (一)

            “十七年,春,齐人、徐人伐英氏。”

        鲁僖公十七年,春季,齐国、徐国讨伐英氏。

        英氏国,偃姓,今天安徽六安市金寨县东南,位于大别山北麓,由此向西南番过大别山,就是湖北黄冈市英山县,不知“英氏”与“英山县”有什么关系。不过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yáo)封地在英、六,即位于今天的六安、英山、金寨、霍山一带,看来英氏与英山的关系呼之欲出啊!

        《春秋》这是唯一一次记载英氏国。《春秋左氏传》补充说,“春,齐人为徐伐英氏,以报娄林之役也。”。意思是齐桓公这是尽老大的责任,为徐国出头讨伐楚国的附属国英氏国,以报复公元前645年楚国在娄林打败徐国的那一场战役(详见【闲话春秋】之八十四)。要报告就直接找上门去对打,不知道欺负这个小小的英氏国又能起到多大的报复作用?不知英氏国对楚国来说有多重要?能否调动楚成王发兵救援呢?不得而知!

            (二)

            “夏,灭项。”

        鲁僖公十七年,夏季,灭了项国。

  这里只说项国被灭了,但没有声明“谁对此事负责”!虽然说“大道至简”,可孔子老先生也太“简”了点吧!这一简略,主语没了,关于谁灭的项国,历史上便有了两大派别:鲁国派和齐国派。

        一是鲁国派。认为是鲁僖公下令公孙敖灭掉了项国。理论支撑是《春秋左氏传》,“师灭项。淮之会,公有诸侯之事未归而取项。齐人以为讨,而止公。”意思是此时鲁僖公正在淮地参与“老大”齐桓公组织的国际会议,和各国诸侯相商大事,没有回国,鲁军就占取了项国。齐桓公认为这是鲁僖公给国内的公孙敖下的密令,因此就把僖公给拘留,不让他回国。项地(今河南省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槐店回族镇西郊)离鲁国有六、七百里之遥,而且中间隔着强大的宋国,不知鲁国当时是如何做到的灭项国的。鲁国派的证据也很有力,因为,自此以后,项邑归入鲁国版图。只是不知鲁国如何控制如此遥远的“飞地”(与本国版图没有连接的国土),但事实上,鲁国做到了有效统治,直到楚国占领项邑之前,项邑始终为鲁所控制。战国时期,项羽的先辈因封项邑而得“氏”;秦朝末年,楚怀王又封项羽为鲁公,也提示了鲁项之间曾经有过的隶属关系。这可是历史上用后和理政的一大奇迹!综合各方面因素,笔者取信“鲁国派”。

        二是齐国派。认为是齐桓公派人灭掉了项国(也称项子国)。理论支持者是《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春秋公羊传》说:是谁灭亡了项国?是齐国灭亡了项国。为什么不说齐国灭亡了项国呢?因为要替齐桓公避讳。《春秋》为贤良的人避讳,这是灭亡别人的国家,有什么贤良呢?君子憎恨丑恶的事情,主要恨在开始;喜爱美好的事情,却爱到最终。齐桓公曾经有过使将要断绝的朝代得以继续、让将要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的功绩,所以君子为他避讳此事。(“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桓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此灭人之国,何贤尔?君子之恶恶也疾始,善善也乐终。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春秋穀梁传》说:谁灭了项国?是齐桓公。为什么不记齐桓公,替贤人隐讳。项是个国家,不可以灭却灭了它。桓公知道项国可灭,却不知自己不能去灭。已经灭了别人的国家,还算什么贤人。君子憎恨坏人,憎恨他的当初;喜欢好人,乐意他善始善终。桓公曾有存亡继绝的功德,所以君子替他隐讳。(孰灭之?桓公也,何以不言桓公也?为贤者讳也。项,国也。不可灭而灭之乎?桓公知项之可灭也,而不知己之不可以灭也。既灭人之国矣,何贤乎?君子恶恶疾其始,善善乐其终,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这两家都是推理,没有事实依据!

          

        《春秋传》还记载了晋国太子圉的传奇故事。夏季,晋国的太子圉yǔ,圉人是掌管养马之人的卑贱之官职)在秦国作人质,秦国把韩原之战时夺取的晋国河东土地归还晋国并把秦穆公的女儿嫁给圉。晋惠公在梁国的时候,梁伯把女儿嫁给他。梁嬴(梁国是嬴姓)怀孕,过了预产期。梁国大卜”(算卦权威)卜招父和儿子一起占卜此事,他的儿子说:将要生一男一女。卜招父说:对。男的做别人的奴仆,女的做别人的奴婢。所以把男的叫做圉,女的取名叫做妾(不聘曰妾)。等到子圉到西方(当时国际社会的西方是秦国,在人们心目中,可不象现在的西方发达且吸引人)作人质,妾就在秦国作了侍女。晋惠公奔梁是在公元前654年,子圉此时最多11岁,不知道秦穆公的女儿几岁。夏,晋大子圉为质于秦,秦归河东而妻之。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赢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曰:将生一男一女。招曰:然。男为人臣,女为人妾。故名男曰圉,女曰妾。及子圉西质,妾为宦女焉。

          (三)

          “秋,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

        鲁僖公十七年,秋季,夫人姜氏(声姜)在卞地会见齐桓公。

        声姜是齐桓公的女儿。现在发生“老爹”扣留“老公”的突发事件,只有女儿搭救是最直接、最得力、最有效(《春秋传》:秋,声姜以公故,会齐侯于卞。”)。以前我们说过,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逾阈(门槛),如今为了救“老公”鲁僖公,大老远地跑到“地”来“老爹”桓公,这里应该不会有讥讽的意思。卞地属国,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东泉林镇卞桥乡(汴桥乡)。泗水县是隋朝的建制,春秋时这里卞邑,是泗水(今称泗河)的源头,今仍有卞桥,为殷商遗物。还记得隐元年鲁隐公和邾国国君在蔑会盟吗,姑蔑也在泉林镇,就挨着卞的南边(详见【闲话春秋】之三

          (四)

          “九月,会至自会。”

        鲁僖公十七年,秋季,九月,鲁僖公参加完淮地之会回到鲁国。

        从《春秋》、《春秋左氏传》的字里行间分析,这是齐桓公释放了鲁僖公(九月,公至。书曰:“至自会。”犹有诸侯之事焉,且讳之也。)。在前边分析灭项的“鲁国派”时,已经说过鲁僖公被齐桓公扣留(“止”),也说过鲁僖公夫人声姜向老爹求情,现在鲁僖公回国了,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鲁僖公估计不好意思在“告庙”时向列祖列宗汇报被扣留之事,所以,《春秋》按告庙之词记载,就是“至自会”。为尊者讳,稍微替鲁僖公遮遮羞吧!

          (五)

          “冬十有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

        鲁僖公十七年,冬季,十二月初八,齐桓公小白死了。

        生死面前,人人平等。孔老先生坚持一贯的原则。没有因为这次挂掉的人是诸侯“老大”齐桓公而多一言一字。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43年,是其母为卫国人。至于他的继承人,还在比拼撕杀之中,尚未最后确定。

        对于齐桓公死了,《春秋穀梁传》还不放过,说:这人不正。为什么死了记载日期?他的不正当行为先前已记载了。为什么说先前就记载了?他以不正当手段,进入无君的齐国(当时齐国没有国君),所以说有夺君位之嫌(“此不正,其日之何也?其不正前见矣。其不正之前见何也?以不正入虚国,故称嫌焉尔。”)。

 

        春秋传》继续以讲故事的方式道出齐桓公的身前身后事。齐桓公有三位夫人”和六位“如夫人”(等同于夫人)。三位“夫人”分别是:王姬(天子之女,共姬,公元前683年嫁齐)、徐嬴(为此女,楚国认为徐国亲齐而伐徐)、蔡姬(即荡舟之姬,公元前657年改嫁楚成王),都没有儿子。齐桓公好内(就是好色,话说有几个男人不好色呢?),内宠很多,受宠的六位“如夫人”分别是:长卫姬(卫共姬,娶自卫国,生武孟,即公子无亏,无亏是名,武孟是字,当年舅家卫国有难,其人帮卫国复国、少卫姬(也娶自卫国,生惠公元);郑姬(娶自郑国,生孝公昭);葛嬴(娶自葛国,葛国国君于鲁桓公十五年来鲁国朝见过,生昭公潘);密姬(娶自密国,生懿公商人,密是不是鲁隐公二年纪子帛和莒子结盟的密地呢?);宋华子(娶自宋国,生公子雍,六位公子中就这一位后来没当过齐国国君)。齐桓公和管仲都看好郑姬生的姜昭,以他为太子,把他托付给宋襄公(春秋时期可以把国托付给外国国君,这个还是挺先进的!)即后来的齐孝公。有位名叫的厨师(名”,易牙,雍是厨师的官称,任务是割烹)受到卫共姬的宠信,通过寺人(后来叫宦官、太监)貂(即竖刁)引荐,把美味的食品进献给齐桓公,因而也受到齐桓公的宠信。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作了一本叫《管子》的书,里边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管仲病重时齐桓公去看他,管仲坚持起床并将衣服穿戴整齐(以显得郑重和正规)后,劝谏齐桓公说,要远易牙、竖刁、堂巫(此人面生)、公子开方(卫国的公族)等人,对此,齐桓公没引起重视,没采取措施,埋下了齐国动乱的隐患。管仲死了,齐桓公又做了一件招致内乱的错事,这就是答应了立长卫姬的儿子武孟为国君继承人,一个国家,明里暗里两位继承人,这样的国家不乱才怪!这样一来,在管仲死后,形势就不由老迈的齐桓公控制了,除了已经立为太子的郑姬之子昭外,其他五位公子都开始谋求立为嗣君,都有风投公司资助,有专业团队运营。时间来到了今年的冬季,十月初七日,齐桓公小白“卒”(据说是饿死在宫中的。宠信巫厨师,却被活活饿死,实在是最大的讽刺)。巫厨师(易牙)进宫,和寺人貂一起,联合其他内宠杀了一批官吏,立长卫姬的儿子公子无亏为国君。齐孝公昭一看形势不好,逃奔宋国,老爹和管仲死前的安排现在派上了用场。十二月初八,齐桓公死亡的讣告发出(《春秋》记载的时间即为发讣告之日)。十四日夜间,将齐桓公尸体大殓liàn入棺(官称殡)。齐侯之夫人三:王姬,徐嬴,蔡姬,皆无子。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长卫姬,生武孟;少卫姬,生惠公;郑姬,生孝公;葛嬴,生昭公;密姬,生懿公,宋华子,生公子雍。公与管仲属孝公于宋襄公,以为太子。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羞于公,亦有宠,公许之立武孟。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初七),齐桓公卒。易牙入,与寺人貂因内宠以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孝公奔宋。十二月乙亥(初八)赴。辛巳(十四)夜殡。

        齐桓公从十月初七死去到被“殡殓”,中间暴死于外67日。公子无亏被立为国君后,才想起来、顾得上把老爹的尸体装入棺材。《史记》描写得身临其境,说齐桓公尸体放得时间太长,尸体上长的蛆都爬出屋外了。管仲死后,齐桓公一事无成,看看他后来做的那些昏庸愚蠢之事、用的那不伦不类之人,就可以明白“齐桓公是人不是神!”与上世纪我国文革未期的情况类似,齐国也出现了乱国的“四人帮”:易牙、寺人貂、公子开方、卫共姬,三男一女,是不是有点熟悉的感觉呢?!

        关于齐桓公的一生,事非功过,历来不乏评说,这里不做罗列。读《春秋》至此,读者应该对其有自己客观、公正、独立的见解,而非人云亦云,方为读书有得。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