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四十五:官职越来越多,国力越耗越弱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周穆王死后,他的儿子和孙子相继即位成为周王朝的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周共王和周懿()王。这父子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虚好策命,江山失治”,非常注重天子派头,不断举行隆重的威仪,策命了大批官员,官职越来越多,国力却 越来越弱,周王朝开始走向衰微之路。

        周共王是周王朝第6位君主。他即位时,周王朝的财政已经开始空虚,很难与前朝相比肩。但他却具有两个对国君而言致命的弱点,一是虚荣,二是好色。周共王不顾周王朝的实际,极力显摆天子尊严和架子,为了做出一副赏罚分明的姿态,他甚至将王畿宗周(长安地区)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和其他大臣,结果自己可以支配的地域越来越小,收入也越来越少,周王室的日子逐渐捉襟见肘,反而失去了号令诸侯的天子威风。

        周共王不仅虚荣,而且好色。有一次,周共王到密国游玩,即今天的甘肃泾川,遇见三个美女,不禁心猿意马,想把他们娶到身边,但周王室衰微,密国国君密康公不买周共王的账,拒绝献出三位美女。于是,色迷心窍的周共王发兵攻打密国,生擒了密康公。战争是胜利了,但三位美女却逃得无影无踪,周共王为色劳民伤财,劳而无功。战争让衰微的周王室国库更加亏空,各诸侯国和戎狄开始怀有贰心或虎视眈眈。

        周王朝的所谓“天命”仅仅只过了100多年,传到第6代就有变革的迹象。周共王繄扈(yī hù)在位12年,病死后,他的儿子囏(jiān)继承王位,就是周王朝第7位国君周懿王。懿王生性懦弱,周王朝在他的统治下政治日趋腐败,国势更加衰落。此消彼长,没有周王朝的压制,西北地区的戎狄迅速壮大起来。戎狄早先被那位神人一般的爷爷周穆王制服,现在看到孙子周懿王懦弱,便不断前来侵犯,最后竟然向周王朝宣战。这一时期,戎狄交相侵犯,动荡和暴虐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边疆征战不休,兵困马乏,将士看不到回家之期。后来,周王朝敌不过戎狄的进攻,懿王迫不得已,把都城从长安地区核心(沣镐,今天陕西长安西南)向西迁到了长安地区边缘(犬丘,今天陕西兴平东南)。

        周王朝初期,周公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乐制度,这其中既有贵族的礼仪,也有天子的礼仪。当时周王分封诸侯有一套隆重的策命礼。策命礼在太庙举行,由周天子向诸侯授予载有王命的文书,文书记载对受命者的封赠、任命,然后举行司空“授土”、司徒“授民”的仪式。通过这些仪式,周天子实现了对各个诸侯国国君的赏赐和恩命,从而一次次肯定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主从关系。

        尽管周王朝已经是国力衰竭、内忧外患,但周懿王仍然没有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摆出天子威仪,大肆封赏诸侯,一次次举行盛大的策命礼,官越封越多,国力越耗越弱,正如现代人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江山失治,社稷濒危,已经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周共王和周懿王还在“天子威仪”上找精神安慰,用周王朝的余威维系其天子之尊,西周王朝统治根基已经开始动摇。

        周王室的收入,主要依靠当时实行的贡法,包括邦国之贡和万民之贡。邦国之贡有祀贡、嫔贡、器贡、币贡、材贡、货贡、服贡、斿(liú)贡、物贡;万民之贡实际上是邦国之贡,依照爵位的高低而缴纳不同程度的贡品。两种贡赋都要贡实物,且必须按时缴纳,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另外,周王室还可以通过征收田赋、市税和关税等来增加王室的财政收入。这种贡法,在周王朝国力强大、诸侯臣服时可行,但当周王朝开始衰微、诸侯怀有贰心时,王室的收入就得仰诸侯之鼻息,完全受制于人,周共王和周懿王父子俩陷入囧(jiǒng)境也就成了必然。

        周懿王时期,是周王朝建都长安(丰镐)以来,周王室为躲避戎狄首次离开长安核心地区,迁到长安边缘地区犬丘,这为西周灭亡,东周迁都成周洛邑埋下了伏笔。“儿卖爷田不心疼”,周王朝的不孝子孙,就这样一点点地把周王朝的大好江山丢失掉了。这两位只是起了个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