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一百四拾三:东方雕塑艺术巅峰之作秦兵马俑是怎么制成的?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秦兵马俑,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这体现出秦代已经具有了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艺术思想。要制作与真人真马相同大小的陶俑、陶马,绝非易事,不要说那是在两千年前的秦代,即使在今天所谓的先进生产力水平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据推算,仅仅要烧制已发掘的三个俑坑中的8000尊兵马俑,就需要用10000名“艺术工匠”辛苦劳作1年才能完成,更何况还有目前发现的文官俑、百戏俑、铜车马、青铜水禽等艺术品和考古未发掘的大量珍品需要创作,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浩大的一项“国家级”艺术创作工程。

如此浩繁的艺术创作,没有科学的方法和严密的组织,是不可能完成的。那么,秦兵马俑究竟是怎么制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2200年前的长安地区、骊山脚下,几十万人是如何进行大规模的艺术创作的!

目前出土的秦俑主要分为三类类:一类是兵马俑,主要有高级军吏将军俑、中级军吏武官俑、士兵俑、立射俑、跪射俑、驭手俑、骑兵俑、战马、战车等;另一类是文官俑和百戏俑;第三类是青铜皇家水禽、铜车马、各式兵器等。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种类的秦俑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里主要以秦兵马俑为便说明其制作过程,除青铜器俑外,其他土制秦俑的制作方法和原理大致相同。秦兵马俑因官阶不同,服饰各不相同,气度也风格迥异。将军俑头戴鹖(hè)冠,身穿细密的鱼鳞铠甲,个个身材魁梧,气宇轩昴,沉着稳重;中级军吏头戴板冠,果敢坚毅;士兵则不戴冠,而戴巾帻,神情千差万别,有面带笑容的,有表情严肃的,有年轻稚嫩的,有老练果敢的。

除了淋漓尽致地表现陶俑的“喜、怒、哀、乐”表情外,每个细小的部位也雕塑得十分精致细腻,如陶俑的胡须、头发都刻画得得惟妙惟肖,而且相互不重复,甚至连陶俑的鞋底针脚、陶马的牙齿,都体现高超的艺术水准,给人一种真实感。

陶马的雕塑难度较大,秦俑坑中出土陶马数百匹,既有拉车的战马,又有骑乘的鞍马。马的造型非常传神,四蹄着地,劲健有力,马头仰起,剪鬃(zōng)缚(fù)尾,两耳前竖,张口嘶鸣。既注意粗线条的概括表现,又注意各个细小部分的刻画。

鞍马的雕刻更精细,马背上雕有鞍鞯(jiān),肚下雕有肚带。头上戴着用铜丝串连起来的铜泡、石饰件组成的络头、缰索,口内含有铜衔,尾巴辫成三股长辫形,造型富有活力,形具而神生。

陶俑和陶马这些精湛的艺术品是怎样雕刻出来的呢?简单地说,以艺术工匠之精巧构思为蓝本,运用“塑、堆、捏、贴、刮、削”等手法,即整个过程“以塑为主,塑模结合,分件制作,精雕细刻”,把圆雕、浮雕、线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超出想象的大量的人力精心打造而成。

具体过程如下:先把陶俑制成初胎,然后再根据需要精雕细刻。陶俑的下部分是实心的,上部分是空心的,这就解决了高大陶俑的站立平衡问题。陶俑的脚下均制作踏板,然后用泥堆成脚和腿,腰腹部也用泥堆起,胳膊分件制作,头手用模子制作,大样做成后,采用刮、削、刻、剔、划的办法,把各个部件套合,这样便形成了“千人千面”的形象。

陶马的制作流程类似。腿部是实心,使重心下移,以解决平衡问题。头部也是合模制作,马耳、马鬃做成后,再安装上去。身体分胸、腹、臀三部分,用泥片做成空心。有学者提出,当时在制作陶俑、陶马时有模特儿,这个不得而知,但艺术工匠对生活的观察和把握绝对达到了极高超的程度。

今天的研究表明,陶俑、陶马的制作,从解剖学上来讲,也是符合比例的。陶俑的身体比例与民间画工提出的“行七坐五盘三半”的比例相同。细部的刻画,如手指关节的长短、肌肉的厚薄、脚面内高外低以及面部五官的位置也都符合解剖学原理,堪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人物身体比例绘画,可见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陶俑、陶马身上都施有绚丽的彩绘。施色的办法是先在俑身上涂一层漆,然后施以彩绘。彩绘均为平涂,手、脸、脚等部位都涂有二至三层彩色。这些颜色由矿物质颜料组成,经过两千多年的压力、腐蚀及发掘出来后受外界空气的影响,现在大都脱落,但有些陶俑身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彩绘的痕迹。

陶俑身上各个部位都绘有不同的颜色。陶俑面部及手的颜色是粉红的。战袍有大红、朱红、紫红、深绿、粉绿、天蓝等色;鞋为赭(zhě)色;靴有朱红、深绿、赭等色;鞋带及行縢(téng)带有朱红、粉紫、杏黄等色。多数陶马都是通体枣红色,红舌白牙,黑鬃、黑尾、白蹄,栩栩如生。可以想见,俑坑刚建成时,五光十色的陶俑、陶马是多么艳丽壮观啊!

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甚至生命为代价凝聚起来的,其艺术思想和文化智慧,至今仍然是中外雕塑艺术的典范,无法超越。由此可见,很难说人类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行为,在220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多大地进步,这值得人类自醒!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