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夫上了战场,不知会不会死,不知何时回,该等他吗? 朱维毅在《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二战德国老兵寻访录》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塞摩与长相出众的女友订婚了,不久他就上了战场。 此时是1942年4月,塞摩不到19岁。 塞摩参军后,她就是一个字——等。 (白头偕老的塞摩夫妇 图源《德意志的另一行泪》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7个月后,苏军一颗子弹自他左肩射入,右腋钻出,差点就打到了心脏。 休息了8周,军医给他下的断语是,已恢复战斗能力。 本想着可以退伍回家结婚的塞摩,又上战场了。 1944年5月,他再次受伤,这回很重。双手都伤了,更关键的是右脚,手术之后,只剩下两个脚趾。 这回,他终于退伍了。 1946年,塞摩与未婚妻正式结婚。 塞摩夫人指着照片对朱维毅说,之所以在婚礼上笑得那么开心,是因为,比起同村十几个没把爱人盼回来的女性相比,她是幸运的——村里不过百余人,49名青壮年全部上了战场,战死18人,伤残8人。 不过,写到这里,我有疑惑,在那个年代,为何女孩会等着上了战场的未婚夫呢? 生活艰难,前途未卜,选择另一个男人,难道不是更好吗? 细想之下,原因大概有几个。 其一、 正如塞摩太太所言,那个时代的德国女性,感情是很专一的。 在很多国人眼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应该很开放了才是啊,看看《良友》画报就知道,当时的中国女人,也紧跟西方的的时尚呢。 其实这是错觉。 尽管那个时代的欧美女性,不断追求着自己的权利,打扮入时,实际上,她们所处,仍是男权社会。 便如美国,她们已经可以穿着泳装在海滩戏耍,但时不时会有警察拿着皮尺,量衣服的长度,超过规定,则会被轰出去甚至抓走。 当然,还少不了正统女性们的时刻监督。 (芝加哥警察抓美女老照片) 这还是城市里比较开明的地方,到了农村,思维就更加老派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非中国才有的,放眼世界,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一个订了婚的女人,尽管不过20岁,但她已知道,一旦举行了订婚仪式,自己就跟未婚夫是一体的了。 否则,自己丢脸,家族无光,会被别人指指点点。 其二、 平时的观念尚且如此,战时就更加了。 一个女子,未婚夫为国尽忠去了,自己另找男的?还是人吗? 如果说突破传统观念是一道坎,那么,临时出现的这道坎,就比那道更深,简直是无法逾越的高山。 而且,对于纯种深怀执念的纳粹,于纯洁亦下了大功夫。 女子们被教育要严守家庭价值观,相夫教子做好家务,就是为元首立了大功。 我未考证,但估计着,对于军人婚姻,也是有着各种规范的。 否则,无法让人安心打仗啊。 其三、 男人都上战场去了,找谁?找五六十岁的老头吗? (德国兵和挪威女孩) 说起来,倒是德国男人们,并不受太多观念限制,一般小兵可到随军特殊场所,军官们比如到了巴黎,总不成还能为未婚妻或老婆守身如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