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然荣讲座《“任务群”教学的认知与实施》第二部分 (附PPT和讲座音频) 新版的高中课程标准为语文学科提出了18个任务群,以任务群的方式来确定课程内容,这是由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本质属性来决定的,也是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甚至有点模糊性的整体特点来决定的。 与逻辑清晰的数理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几乎每一项任务都不是单一的样式来承载的,往往是以综合性群体甚至模糊型面目来呈现的。即使一个个微小的方块字,这种书写训练,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方方正正的认读书写中也会渗透着诸多人文品格的濡染与多重人生价值的追求。 另一方面,语文素养不可能凭借单一招数或固定模式一蹴而就。数理化常常能够举一反三。而我们语文往往是举三反一,举三反一百。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只不过是下笔如有神的一个必要条件。你即使读书破万卷,也未必下笔如有神。 所以我认为任务群,它强调的是量的众多与行的反复。另一个方面,语文学科几乎每个单项任务的施教过程,又大都呈现为多元的效能价值,蕴含着可与任用群相映成趣的效能价值群。现在新课标用任务群来命名是恰如其分的。 那如何来设计任务式教学呢?单是课标里单设“专题”冠名的就有六个任务群。至于课标教学建议里面专题式教学反复得到了强调。任务群是以整体面貌呈现的,但具体实施则需要专门途径。“专题式教学”以不同的专题切入,然后拓展延伸起到勾连众多“群任”的作用。专题教学具有无以替代的优势。 专是专一专门的意思,所谓专题教学一经过“专”的限制的“狭小”——外延变小,内涵变大,更便于“任务群”的正确有效实施。我个人感觉对“专”遵循课标任务群的内容学习,立足课堂,立足基础,依托教材深度探究,适当拓展,小口切入,小角度推进,然后进行精细化科学化的教学实施。 但是“任务群”并没有清晰的界定,任务群这个概念的标志性内涵和操作性内涵至今尚未得到精准权威的厘清。在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尝试者大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摸索,难免带有随意性。或者课程培训活动所推介出的此类示范案例,我个人觉得依然有待于实践检验。 在当下“任务群”火热推进中,需要冷静反思以下几种实施思路或者价值取向。 第一,任务群组建简单随意,缺乏精细化考量。组群松散粗放,而且所涉“群文”有一点随意拼凑《百合花》《党员登记表》《平凡的世界》《青春之歌》,长短悬殊,题材各异,何以组群?从何比对?耗时几何? 第二,群文之间比对的内容偏离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特别是弱化了单篇短章。或疏于宏阔玄远,课堂讨论天马行空,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学内容无从落实。再有或偏于泛泛的人文主题,忽视言语形式,不做语言品味。比如泛泛比较《百合花》《平凡的世界》《青春之歌》,各不相同的青春理想,其指归是语文课?是主题班会课?是政治课? 第三,重“群”轻“己”,重“群文整体”而轻“单篇个体”;重“群文“整体比对而轻单篇“独文”的品析,粗枝大叶,囫囵吞枣。从《昭明文选》到《古文观止》,再到现代的语文教材,文选式读本或语文教材历来大都是甚至都是单篇断章集,岂可一概碎片化贬之? 第四,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教学已呈过度膨胀的态势。有的每学期硬性规定十几部整本书进入课堂。有的是汲汲于构建宏大的课程体系。有的甚至津津于以“整本书”取代语文教材……而且不顾课时与学情所限,一味地高唱“多字诀”,成为学科教学的不堪重负。 基于上述任务群教学的学理认知,针对目前正普遍热推的专题式、群文比对式和整本书阅读这三种典型的任务群教学,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或者思路。 第一,专题设计务必追求小而精,切忌大而空。 其一,以教材文本为依托的拓展式专题。这个首先需要永远不能抛开教材这种设计,可以由作家的某一个代表作拓展到他的一类。针对部编版的必修上第三单元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可以勾连《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烈日秋霜》设置一个小专题。 其二,由某一个作家拓展到某一类作家来设计专题,或以同类成群,或以异类相比,以求同辨异。 比如,针对部编版必修上第三单元的《琵琶行》,可设计一个贬官文学专题。以《琵琶行》“贬谪意”为纽带,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比较,勾连众多与白氏经历相似的屈原、韩愈、苏轼等文人事迹及其相关作品,与白氏作品形成一种同类文化参照,去赏析一个个在重大挫折面前展现的强劲意志与高贵灵魂,从而进入文本的深层境界。 第二,群文阅读应“群”“己”并重,切忌有“群”无“己”。 群文阅读由一个文本勾连多个文本,形成相互比对的文本阅读群,以创设多元多维的阅读空间,利于阅读方法规律的总结生成。 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在单个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再尽可能上升到高品位的群文阅读;切忌在学生对单篇文本毫不熟悉的情况下,就贸然去完成各种群体学习任务。 比如,必修下第八单元的《六国论》教学中,由文本可以联系到总结六国灭亡教训的苏轼苏辙和清代李桢的三篇同题《六国论》,进而设计一种“同题群文”阅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详读细读苏洵的六国论,突出这一“己”之文,而群中另外三篇受教学时间所限,虽不能全部细读,但也应该依据教学目标或整篇或片段而有选择地熟读。 第三,特别是阅读应“整”“己”结合,切忌有“整”无“己”。 注意在整本书里面,这个整就是这本书的整体。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要整体浏览与局部细读并重,切记仅仅在“整体”上随意挖坑,浅尝辄止;而忽视在局部有意掘井,致使教学无从深入。道理很简单,离开了局部的细读,就离开了语言品味,离开了语言品味,也就无从真正体验阅读感受,也就是离开了学科的专业,离开了学科专业则导致有“整”无“己”,笼统浮泛,滑过文本。 第四,在上述一篇带多篇,就是从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这种群文阅读基础之上,可以进一步深化,在加深文本理解的同时,上升到训练学生批判性或审辩性思维的高度进行群文阅读。比如前所提及的六国论群文阅读,让学生通过互文比对,在加深单个独文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辨识其局限性并质疑。整体来看,这几篇六国论都写得非常好,文笔老辣,难得的好文章。但是整体看这些古人限于唯心史观,大都过于强调精英、道德的重要作用,都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各位同仁思考这个问题:如何科学理解并在教学中渗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努力落实的一个问题。 下面用思维导图把上面的内容做一下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阅读学理,特别对目前任务群来教学一点点思考,也有一点点不成熟的交流建议。 附1:管然荣老师讲座《“任务群”教学的认知与实施》第二部分音频 附2:管然荣老师讲座《“任务群”教学的认知与实施》第二部分PPT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