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下为石安书法篆书班第2期第1节直播课《篆书简史》的讲解纲要,挂一漏万,但从中可大致了解所授课程的要点和脉络: 图:小篆班第1节直播纲要 秦汉时期(秦小篆) 战国时期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全国。由于秦国国都地理位置位于西周故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一带,从文字发展史上,秦小篆和秦大篆(包括石鼓文)、西周篆文是一脉相承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车同轨”,宰相李斯统一全国文字,进入秦篆(又称斯篆、小篆)时期。 秦小篆最具代表的作品是秦刻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出巡全国各地,尤其是现山东各地,并且立碑勒铭,记述全国一统的功绩。秦刻石闻名于后世的有七块,分别是:"峄山刻石"(公元前219年)、"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琅琊刻石"(公元前219年)、"之罘刻石"(公元前218年)、"东观刻石"(公元前218年)、"碣石刻石"(公元前215年)、"会稽刻石"(公元前210年)。其中“泰山刻石”(现藏于山东岱庙)和“琅琊刻石”(现藏于北京历史博物馆)原石流传至今,但都残损严重,依稀可以看到少许字(“泰山刻石”残存10个字,“琅琊刻石”残存86个字),其他刻石都已损毁不见。 图:秦篆《琅琊刻石》原石 图:秦斯《泰山刻石》 小篆根据线条粗细分为“玉箸篆”(又称“玉筋篆”)和“铁线篆”。“玉箸篆”线条形质近于古代玉制筷子,典型代表是秦小篆,比如《峄山碑》;铁线篆更细,线条形质近于铁丝,典型代表是唐代李阳冰的《谦卦碑》。 目前秦小篆中最流行的作品是李斯的“峄山碑”,又称“峄山刻石”,这也是我们石安书法小篆班重点学习的作品。 图:秦篆《峄山碑》(据徐炫摹本所刻) “峄山碑”原碑是李斯所书,但后来损毁,现在流行所见的《峄山碑》碑刻是南唐徐弦摹本,后经其弟子郑文宝在宋淳化四年(993年)刻成,现存于西安碑林。该碑字形横平竖直,整齐匀衡,笔画细劲秀润,结构谨严自然,章法行列整齐,规整协调。峄山碑的具体情况和临摹我们将在后面的课程中详细展开,这里先简单提一下。 秦篆特点:笔画圆匀,笔力劲健内敛,结体平衡匀称。由于秦朝只存在短短16年,加上隶书的兴起,所以在汉朝取代秦以后,中国文字史迅速进入到隶书时代,篆书在经历秦的辉煌后就渐渐式微衰落了。 图:秦篆《泰山刻石》拓片 关于秦小篆的文字大小简单提一下,大概是秦刻石的字径约五六厘米,这个尺寸属于比较大的字。同时期的秦诏版文字略小,秦简是古隶,字径更小,只约1厘米。 到了汉代,虽然也有篆书,但无论是流行程度还是格调水平,都在走下坡路。汉代篆书流传于世的名碑也有不少,比如《袁安碑》《袁敞碑》等。到了汉代,隶书兴起,所以当时的刻碑中,碑文以隶书为主,篆书更多用于碑额上,又有种别样的风景。 图:汉篆《袁安碑》原石 篆书在汉代的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印章,汉印是中国印章史的一座高峰,使得篆书找到了别一个普及应用的出口,这是另外的话题,这里不展开。 三国两晋南北朝 进入三国魏晋时期后,篆书的地位进一步没落,但仍然有典范作品流传后世,最有名的是吴国皇象所书的《天发神谶碑》(又称《天玺纪功碑》)。 图:《天发神谶碑》 该碑文字特点是方锐劲折,雄强奇诡。但篆书终究因历史发展而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没落式微。该时期除了偶有篆文碑刻外,篆书也大都存于碑刻篆额上或篆盖上,而且篆体字走向美术化、程式化。 唐篆时期 进入唐代,篆书尤其小篆有复兴之象,但未成气候。篆书仍然只是多见于碑额。 唐代擅篆者有欧阳询、颜真卿、徐浩、柳公权、瞿令问等。比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碑额即是欧阳询用小篆写成,从中可见这位唐代书法大家的篆书风貌。但后世认为,唐代只有李阳冰称得上是真正的篆书大家。 图: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篆额 李阳冰的篆书取法于李斯《峄山碑》,无论笔法还是神采都有很高的水平,也是最接近于秦篆神韵的书家,李阳冰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据传颜真卿所书之碑,必请李阳冰用篆书题额,可见其篆书影响。因为李阳冰的存在,使得唐代篆书在中国篆书发展史上占据了一席重要地位。 和斯篆相较而言,李阳冰的小篆更加细劲圆润。经典名作有《城隍庙碑》《三坟记》《谦卦碑》《篆书千字文》等。 图:李阳冰篆书《城隍庙碑》 图:李阳冰篆书《三坟记》 图:李阳冰篆书《谦卦碑》 我们在本期篆书班学习中,将以李阳冰《城隍庙碑》为其中一个临习范本进行学习与临摹。 宋元明时期 宋代篆书家有徐铉、徐锴兄弟,郭忠恕、薛尚功,黄庭坚、米芾等。这里需要特别提一下徐铉,也就是我们现代流行的《峄山碑》的摹写者。徐铉严格来讲是由南唐入北宋的书法家,在南唐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后随南唐后主李煜降宋。 徐铉无论文学还是书法在当时都享有大名,与韩熙载并称"韩徐",与其弟徐锴并称 "江东二徐",曾奉诏校订《说文解字》,《全唐文》、《全唐诗》、《全宋文》收录有其诗词作品。在书法方面,以《峄山碑》摹本传世而有大功。 宋朝其实重视书学,宋朝的国子学甚至设有专门的“书科”,要求里面的学生“习篆、隶、草三体”“篆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但不知为何,宋代书家往往以行书名世,却少有以篆书闻名的书家。 到了元朝,在艺术方面,赵孟頫是绕不开的艺术大家,无论书法、绘画还是印章,都有极高成就,是元代艺术的一面旗帜。赵孟頫倡导复古之风,包括书法也是如此。赵孟頫的篆书(主要是小篆)在书法的书写性方面有大胆的尝试,很有创新性,但终究因为时代原因,在实践上力有不逮,高古气息稍弱。 赵孟頫的小篆典型代表作品有《六体千字文》里的篆书,以及《妙严寺碑》《三门记》《仇锷碑》等的碑额篆书。 图:赵孟頫《三门记》篆额 图:赵孟頫《六体千字文》 明代也出现一些擅写篆书的书法家。比如许初、胡正言、赵宦光、徐霖、李东阳、文征明、李应桢、文彭、陈淳等等。总体而言,明代在篆书实践上有复苏之迹,且有革新之象,比如赵宦光的草篆。但就书法风格而言,尚习气未除,和秦篆高古气息(我们现在所称的“篆籀之气”)相去甚远。 图:文征明《篆书千字文》 简而言之,明代的篆书呈前期复苏之象,为后来清篆的兴盛做了很好的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通病是:失古法,缺古意,徒具篆形。 清篆时期 历史来到清朝,到了清乾(隆)嘉(庆)时期,考据学兴,商周秦汉文物出土渐多,由洪亮吉、钱坫、孙星衍发端,篆书始有兴于世之迹象。 图:洪亮吉篆书对联 至邓石如出,篆增书法意味,遂兴于世。邓石如的篆书特点:书法笔意十足,笔力雄强、笔法多变、结体平正错落。后启吴让之、赵之谦等。 图: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 在本期篆书学习班中,我们也将以邓石如《庐山草堂记》和吴让之《崔子玉座右铭》为临习范本,对清篆做延展学习和临摹。 图:吴让之篆书《崔子玉座右铭》 清代篆刻名家有:洪亮吉、钱坫、孙星衍;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胡澍、赵之谦、何绍基、徐三庚、陈介祺、吴大徵、曾熙、李瑞清、吴昌硕、罗振玉、董作宾、王澍、陈鸿寿等西泠诸家、孙星衍、八大山人、黄士陵、莫友芝,多不胜举。篆书风格也呈多样化,或擅大篆、或擅小篆乃至两者皆擅者比比皆是。 图:吴昌硕篆书对联 近当代时期
民国篆书某种程度上是清篆的延续和发展。随着碑学大兴,出土文物更甚,民国书家有更多和更好条件去效习前人书法。从而使得该时期的篆书显得技法更加精熟,书风更加多样。 民国擅长篆书的书家有很多,这里列示一些:陈衡恪、王福庵、赵叔孺、容庚、罗福颐、邓散木、黄宾虹、齐白石、吴稚晖、商承祚等。 图:王福庵篆书 民国篆书家有个特点,就是往往都同时兼擅篆刻,并且多有大家。 因时间关系,近现代的篆书书风和书家介绍暂时蜻蜓点水式的提一下,在课程的名家名作赏析的讲解部分再跟大家延展讲述。 延展讲解 附:以下为延展部分,亦因时间关系未能展开,补附如下,以供参阅~~ 研究小篆,进而大篆,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研读些古文字学是需要的。石安以为有一定研读价值的相关书籍建议如下: 小篆类: 图: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 先秦古文类: 一、清末刘鹗所著《铁云藏龟》 刘鹗(1857—1909年),字铁云,清末罕见通才,精通水利、算学、医学、金石、天文、音律、训诂等学问,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的作者,和王懿荣一起首先发现甲骨文实物, 46岁时所著《铁云藏龟》是甲骨文的第一部字典。 该书最早将甲骨卜辞公之于世,使甲骨文由只供少数学者在书斋里观赏的古董,变为可以研究的珍贵史料。在该书的自序中,刘鹗记述了和王懿荣一起发现龟骨兽骨文字以及后者收藏古甲骨的过程,并记述了文字从甲骨文到籀文(石鼓文)再到隶书的发展过程。 二、近代孙海波所著《甲骨文编》 近代孙海波(1911~1972),字铭思,河南光州(今潢川)人。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甲骨文专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教育家、诗人。24岁时所著《甲骨文编》是一部殷虚甲骨刻辞的字典,其时孙尚在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 《甲骨文编》全书十八卷,收录甲骨文单字2116字,每字皆依原形摹录,摹写逼真,注释博采众家之长,每字注明出处,罗列异体,成为甲骨文研习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此外,甲骨文字典还有徐中舒(1898~1991)、王本兴、刘兴隆、赵诚,马如森等所著版本,各有偏重。相对而言,徐中舒所著《甲骨文字典》更具学术研究价值。 三、近代徐中舒所著《甲骨文字典》 徐中舒(1898~1991年),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任教授、研究员。后受聘于四川大学历史系,期间除短期在武汉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兼课外,终身执教于斯。 著有《氏编钟图释附考释》、《史学论著辑存》、《论巴蜀文化》、《左传选》等专著,主持编纂有大型辞书《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殷周金文集录》、《甲骨文字典》等多种工具书。 徐中舒所著《甲骨文字典》,是甲骨学历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该书兼采各书之长,对甲骨文字的解释,分为字形、解字、释义三部分,所收甲骨文字形,按时代先后分五期排列,使读者能通过该书对甲骨文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代表了20世纪甲骨学研究的新水平。该书一出版就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四、近代高明所著《古文字类编》 高明,1926年生,祖籍天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著有《古文字类编》、《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帛书老子校注》等书。 高明所著《古文字类编》,1980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检索自商代甲骨文至秦篆字形的工具书。收已识的古文字和徽号文字,共3958字,18483个字形。分3编:第一编古文字,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和秦篆4栏;第二编合体文字,分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3栏;第三编徽号文字,分甲骨文和金文两栏。每字下均用小字注明该字出处。绝大部分的字均收有多个形体,各个异体之间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甲骨文依惯例分为5期,金文分为西周早、中、晚三期。书后附有《引书目录》《引得目录》和《检字索引》。此书收罗古文字全面、可靠,是研究古文字的必备参考书。 附: 图:石安书法小篆在线班课程纲要 图:课程教辅《石安临峄山碑》 图:《石安临峄山碑》内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