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换读书的乐趣 (书缘心语之四)

 雅雨书屋 2020-10-15

因为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已经停课,时间充裕的很。所以我的小小图书馆这些书对我来说不到两个月就看完了。眼看就要无米下锅的时候,我又心生一计。何不让我的小小图书馆发挥交流的功能?于是我就向周围的朋友们广泛宣传我的图书馆,希望和他们互通有无,交换阅览。这一着果然奏效,我的图书馆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发挥了这种作用。我用这些书换来许多书来看,文革中我看过的绝大部分现当代小说和古代小说,都是那个时期用这种交换的方式实现的。这个时期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在我少年的阅读当中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当时印象最深的是那些革命小说,诸如《苦斗》、《三家巷》、《烈火金刚》、《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红旗谱》,《播火记》等等。当时闭上眼睛就是那些革命英雄的影子,诸如肖飞买药的神秘豪气,丁尚武的憨态可鞠,杨子荣的大智大勇,少剑波的英俊潇洒,杨晓冬的机智沉稳,朱老巩的彪悍勇武等,都是我少年时期的崇拜偶像。

 那个时代,没有电视和电脑,没有网络,没有微信,没有NBA,也没有刘德华,但我们的心底,是那么的充实,那么的充满理想和热情。不能否认,那个时候共产党的革命理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是成功的。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和今天的年轻一代有什么根本的区别的话,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青少年很少有今天年轻人每天挂在嘴上的“个性”,但我们大多数人却有着为国家,为民族担负重大责任的激情。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我们的这些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过有时心里也充满了迷惘和彷徨,心想这些非常革命和优秀的东西,为什么今天也成了被取缔的东西?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东西?除了毛的思想,就再也没有好东西了?
 那时甚至还产生过跃跃欲试的冲动,自己也想写一点这样的小说。可一拿起笔来,才发现自己根本无从下手。

当时读过的古代小说有《三国》、《水浒》、《西游记》、《英烈传》、《说唐》、《杨家将》等等,我对小说(尤其是古代小说)的兴趣,大概主要是那个时候慢慢形成的。
也许是命中注定的,在那时我交换的图书当中,竟然有一部学术著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并且对我后来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哥哥有一位同学,也是我们不远的邻居。他的哥哥是某中学语文老师,家里有许多文学方面的书籍。于是,他们家是我交换图书阅读的重点对象之一。有一次从他们家借来一本学术著作,它只是一本小册子,是鲁地先生的《三国演义论集》。这本学术著作在学术史上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但却引导和萌发了我对小说研究的兴趣。尤其是作者对于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于小说中“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的分析论述,对于当时只有尚未进入中学的少年读书爱好者来说,不仅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和鼓舞力,而且其中很多内容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直到后来我上大学,甚至在大学讲台上讲课的时候,还经常用那本书中的一些例子和观点来说明问题。后来我自己感觉到,这本书所带给我的,还不仅仅是这些知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改变了以往比较习惯的读书视角,也就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我从这本书中了解到怎样从一个评论者的角度来看待和审视一部文学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学术意识的启蒙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