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鲁儒小贤|齐文化与鲁文化如何相融,构成了今天的齐鲁文化?

 儒小贤 2020-10-16

我是儒小贤

来自齐文化发祥地淄博

关注wo,我有话对你说

姜太公和周公是齐、鲁两国(周朝诸侯国)的缔造者,也是两国文化的奠基人。从两国建立伊始,齐鲁地域文化就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

1、齐鲁两国建立

(1)太公封齐

姜太公凭着兴周伐纣的功劳,被封于齐,姜太公在齐国因地制宜地实行“因俗简礼”“尊贤尚幼”“通商工职业”和“便鱼盐之利”等治国方针,齐国日益壮大。

(2)周公封鲁

姜太公封齐同时,周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被封于鲁国。起初鲁国在河南鲁山一带,后来因周王室为了巩固和加强对东夷地区的统治,将鲁国改封在曲阜。

2、齐鲁文化的精神特质

(1)兼容并蓄,胸襟博大

齐鲁文化从来源上就是多源的,就决定了齐鲁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从而具有了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不仅是东方文化的中心,甚至是整个东周文化的中心。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齐国更具泱泱大国之风。鲁国产生了儒家和墨家,齐国的稷下学宫,更有儒家、道家、名家、阴阳家、法家等聚会在一起,著书讲学,推动思想解放。

(2)刚健有力,积极进取

齐鲁两国无论政治家还是思想家,都表现出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文化品格,这也是齐鲁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刚健而文明”“刚健笃实,辉光日新。”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齐鲁文化刚健的品格。

齐鲁两国的积极进取也是齐鲁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不竭动力。鲁国“初税亩”的改革、齐国的管仲相齐,这些变革,使得国家发展充满生机。

这种刚健、进取的精神也是我们民族不断发展、自强的精神支柱。

(3)富于人文关怀和人道精神

齐鲁诸子百家主张厚德仁民,重视民众,充满人道主义精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为集中体现了这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修德,正是人道精神的最高体现,都是探讨人,关心人。鲁国产生的墨家,以对儒家的反动为表现形式,也是人为关怀和人道精神的体现。

(4)崇德重法,德,法兼顾

鲁儒崇德,在德法二者之间,偏重于德,齐国强调的德法兼治,更倾向法。战国荀子的礼法结合,齐鲁文化的德法结合的思想具有永恒的意义。

3、齐、鲁文化的交融‍‍

齐、鲁是领邦,两者的文化交融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秦统一之后,两地原本差异较大的文化就此打破藩篱,逐渐走上交融、统一的道路。

春秋时代,齐国霸业和鲁国礼乐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两国文化的相互吸收,而齐融合的硕果则是孔子儒学;战国时代齐国疆域向鲁地扩展,而齐国的稷下学宫,当时百家争鸣的文化中心,而儒家是百家中的“显学”,借助稷下和齐、鲁的兼并与文化交融,在齐地迅速传播,儒家思想进一步丰富。

春秋战国时兴盛的这种齐鲁文化氛围,奠定了齐鲁文化的基调和格局。

4、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齐鲁文化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其他地域文化长处,形成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

首先,齐鲁文化的形成,是古代中国文化中心由西而东转移。齐鲁两国的建立,是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相互结合,形成了两种更高级、更先进的文化齐文化和鲁文化。

齐鲁文化一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与主体作用。

关于齐鲁更多的知识

关注小贤,小贤和您聊聊山东齐鲁的文化!!!

我是齐鲁儒小贤,我有话对你说

今日文化分享

《论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就会遵行;自身不端正,虽发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