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氏弧菌等非副溶血弧菌检出EMS致病基因 我国科学家早在2014年已有报告

 水产前沿 2020-10-16


经本刊9月26日核实发现,我国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倢团队已在2014年初报告过相关发现。

9月26日,本刊与黄倢交流,得知早在2014年3月26日在越南胡志明市召开的EMS/AHPNS技术研讨会和现场考察中黄倢就报告了在副溶血弧菌和哈氏弧菌可以携带AHPND特定致病基因。该研究基于对于或来自广西地区患病对虾的检测实验2014年8月16日由FAO(世界粮农组织)在墨西哥召开的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流行病学及其防控技术国际专家咨询会和2014年12月在湛江召开的第九届世界华人养虾会上,黄倢报告除在哈氏弧菌中检测出之外,在另外一种金氏发光杆菌里也检测出了该基因。“这表明AHPND致病基因也在非弧菌属细菌中存在,并且有可能还有更多带有AHPND致病基因的菌种我们尚未发现。”黄倢说,“目前我们的研究团队仍在对此开展相关研究。”

据调查,实际越南研究人员对哈维氏弧菌中检出AHPND致病基因的报道见于2014年11月底召开的第9次亚洲水产生物健康大会。

相关资料显示,在Lightner、Flegel、罗竹芳和Tran等专家为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水生动物诊断手册》起草的AHPND相关诊断的新增一章节中,黄倢于2015年3月对其进行修订时曾批注“已经有两份报告表明已检测出AHPND致病基因可能存在于非副溶血弧菌中”。

虽然通过分子检测技术已经在非副溶血弧菌检测出AHPND致病基因,但是对于其他种分离出的致病菌,初步研究显示这些菌种的致病力似乎没有分离到的某些致AHPND的副溶血弧菌菌株强。

对于为什么致病基因可以在非副溶血弧菌中存在,黄倢解释主要原因就是该致病基因是在细菌的质粒上,而不是位于细菌基因组中。由于质粒是细菌基因组外的遗传载体,在自然情况下,通过细菌的接触以及溶源性噬菌体的侵染,都可能导致细菌间的基因转移。而研究也证明目前在海洋中存在大量细菌之间发生基因转移的有关事件。

黄倢说:“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者常采用的TCBS平板培养观察绿色菌落的方法的准确性不高,AHPND的预防首先应该直接对AHPND致病基因进行检测,而不是只检测某种或某类细菌。无论细菌种类,凡是带有这种致病基因的细菌就应及时减少或防止它进入养殖系统的风险。”

针对哈氏弧菌检测出AHPND致病基因,有网友说归咎于含噬菌体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大量使用。黄倢则认为,水产使用的控制细菌的噬菌体等生物制品首先应该通过生物安全性研究和临床研究,取得兽药生产许可。这类产品采用的应该是烈性噬菌体而不是温和性噬菌体,通常温和噬菌体才有容易导致细菌间基因转移的特性。

墨西哥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流行病学及其防控技术国际专家咨询会上黄倢有关报告

越南胡志明市EMSAHPNS技术研讨会上黄倢有关报告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问题请联系 fishfirst@126.com。如需转载,请按如下格式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