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 值得感恩的岁月和恩师

 克什克腾 2020-10-16

乡土原创  读者至上

值得感恩的岁月和恩师

克什克腾旗芝瑞中学,是我的母校,它的前身是“芝瑞中心完小”。以“芝瑞”二字冠名镇和学校,本是凝结着革命烈士赵芝瑞鲜血的地方。近年来,这里又被上级正式认定为革命老区。芝瑞镇有百岔河滋润着两岸的草木,孕育着古老的文明。那一幅幅载入史册的精美绝伦的岩画昭告着世人。

从解放初到如今,党和政府派出不少名师到这片神圣沃土一一塞北草原明珠芝瑞镇教书育人,守望尽责。一代代名师撒播下乡村文明的种子,从芝瑞中学走出的每一位学子无不对母校和老师们心存感激,有着难以尽述的赤子情怀……

掩卷深思,探微索源,这所农村中学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获得长足发展,人才辈出呢?文明和文化史是最离不开传承的,急功近利不得。外界常有人说“芝瑞人杰地灵,百岔山水多才俊。”二十多年来,芝瑞籍的科学家、教育家、法学家、文学家、政府官员、企业高管、致富能手比比皆是、难以尽数。有不少学子都是得沾这所中学良好的初、高中教育的阳光雨露,带着庄严而幸福的使命感走向全国四面八方,奔往各个岗位。每念及此,不能不提及七十年代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众多恩师。我的班主任储振涛先生就是这些睿智德高的恩师之一。他那学者之风、君子之德,令后学晚辈引为楷模。

七十年代初,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储振涛和他的夫人邱其琪两位老师被党组织派到芝瑞中学任教。这对从小生长在南方大都市的他们无疑是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挑战。南北方生活习惯差别很大,加之饮食不同,水土不服。北方主食是筱面和小米之类,那时白面又很少。早饭吃一两面的苦力,气涨胃痛。午饭吃一两小米饭,还反酸,吐酸水。一年只有夏秋两季才能吃到少量的蔬菜。星期六同学们能回家改善伙食,并带回些白面干粮等。可二位老师留守在学校,生活中的困难从不向任何人开口。冬天,飞雪漫舞,滴水成冰。两位老师总是提前走进教室,面对四下冒烟的的柴煤炉子施展他的种种措施。帮同学们抹炉子,烤煤,炉火红了,跺脚的声音小了些,铃声也响了。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山里娃身穿皮衣、棉鞋往往冻得瑟瑟发抖。老师的双手还没到三九天就冻成“紫茄子”样儿,他边搓着手、踱着脚边讲课……

由于“文革”的影响,我们初中的课程没学扎实,数理化学科接受新知识就很困难。储老师就想法子,打破正常教学进度,安排任课教师加班加点,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为我们查缺补漏,不遗漏每个知识点,不让一个同学掉队。老师们辛辛苦苦的教,同学们认认真真地学,营造了一种师生和谐奋进的氛围!

政治课是我的最爱,老师所讲的线索每堂必录。那本发黄的笔记我珍藏至今。我忘不了储老师旁征博引,运用启发式教学的那段经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让我以另一种视角去审视,观察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黑格尔的“倒立辩证法”,让我确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吸取了它的合理内核;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学们听得如醉如痴,眼界大开。

“学以致用”是储振涛先生继承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优良学风。他热心的教同学们办壁报、墙报,还创办了质量较高的油印刊物 《 校园专刊 》 。教小编辑们刻钢板字、设计版面、插图、简笔画、美术字等知识。同学们踊跃投稿,写诗歌、散文、议论文等文艺体裁的文章,也刊载老师辅导学生写作文的文章和校园消息、通讯等新闻稿。都为能在校办刊物一见大作而兴奋了好几天。这可是在那鄙视知识分子,轻视知识的动荡年代啊!尘封多年的学校图书室已然面向全校开放,像《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与黑 》《 追忆似水年华 》等中外名著走进了如饥似渴的学生们的生活之中。

背唐诗,吟宋词,品诗经,同学们努力摆脱文化的贫饥。读书生活的丰富,让同学们开阔了视野,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全新的思想引领着他的学生们一路前行,也开启了这所农村中学求知进取的祥瑞气象。

储振涛先生就是一位在山村中学里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他也用自己的嘉言懿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两年多师生朝夕相处的高中生活,有那盏伴随老师灯下苦读的玻璃罩煤油灯为证。每个晚上灯罩就被油烟熏黑,老师将它擦亮又熏黑,再擦亮……

无论酷暑还是寒冬,老师们大办公室的灯光天天要亮到深夜。储振涛先生和邱其琪老师即使冬天室内取暖环境不好,也仍然天天自学不误,他们的治学精神是何等坚毅与勤勉啊!

那时,高中生必须去村子里参加支农劳动,一去七、八日。从小干农活儿,同学们倒也习惯。可是储振涛夫妇之前连麦苗都未曾见过,何况锄地、割地这些体力活儿中的重头戏了。锄地时,先生不会换架势,垅长地又荒,一个小时锄不到头儿一条垅,汗水顺着脸颊直流,那可是真正的“汗滴禾下土”了。当地的老师和同学们也皆尽所能抢着帮他们。午饭是拳头大小的筱面苦力蛋,外面黑了、糊了,里面还又生又粘。菜是清盐拌白菜。一个星期下来,人黑了,脸瘦了。两手磨得全是血泡。割地时,抓不住把,深一刀浅一刀,抓麦子的五指都裂开了口子。割地时节,秋天骄阳似火,塞罕坝下的村子早晚冻人,中午一猫腰一身汗。晚上大都黄昏后才收工返回住地。黑灯瞎火,山高路险。有时通过悬崖峭壁的羊肠小路只能容一人侧身走,储先生夫妻二人相互挽扶,常常是摸着石头抓着草木爬着下山……。

高中毕业后,我随同新毕业的大多数同学充实到全公社各初中学校任教的队伍之中。离开了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换了新环境,不免怅然若失。

一个星期天,我步行了六十华里,专程拜访并求教于储先生。师生围坐在他小小的炕桌前,亲近而又自然。那时我不会喝酒,第一次举杯陪先生小酌并亲切交谈。邱师母忙上忙下,炒了菜还包了饺子。储先生三十几岁的人,皱纹已悄然光顾了他的脸颊。可慈祥的目光仍透着真诚与刚毅。消瘦的脸上,流溢出几分沧桑。储先生和我谈着教学工作,唠着家庭生活。先生最关心的是我又读了什么书,有何收获。他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心里暗下决心,自己要做“使人昭昭”的贤者。在先生家吃过什么不重要,先生那份深沉的爱才最为奢侈,最为重要啊!这不仅仅是长者对后学的真诚点拨,而且是一种老师对农村教育的社会责任的担当啊!储先生话虽不多却句句中用,让我铭刻在心,勤学励己,不辱使命。

光阴荏苒,三年后的一九七七年金秋时节,我被选调回母校任教。又有幸和储先生共同度过了一年短暂而难忘的时光。

那时,储先生已肩负着中学党务和教务领导工作。他工作繁忙,一面关注学校的未来发展,一面抓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指导青年教师的备课、讲课、自学等等。芝瑞中学“文学书社”就是在先生的支持下兴办起来的。定期举办优秀文学作品鉴赏讲座。语文课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鉴赏优秀的散文、诗词和现代文学名篇。那雄伟的、皑皑白雪的“北国风光”;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振聋发耽的厉声喝问;那在去往西北列车上的一眼望不到边的礼赞的“白杨”;那朱自清先生回眸走过的美丽的“荷塘”,都让人荡气回肠,沁人肺腑!多年后的一天,准确的说,也是一个月光明媚的晚上,我有幸来到了这让人充满奇思妙想的荷塘。今日的荷塘,已是另一番景象,当年的煤屑路己荡然无存,隔着马路的墙已不见了,只是学生们的欢声笑语来的更热烈了。我望着朱自清先生凝重双眉的雕像在那默默伫立着,这就是当年那位“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文人志士。我对这位具有侠肝义胆的知识分子的敬仰之情从心底升腾。

一九七七年十月份,我被派往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进修学习。回来后储先生己被教育局调往克旗高中任教了。心里很是惆怅。这天,同事于素丽老师把那盏储先生从上海带来的,伴随二位先生青灯黄卷不知读过多少个寒冬酷暑之深夜的自制台灯转交给了我。这盏灯是有机玻璃的底座,上面是不锈钢灯架,灯罩周围装饰着粉红色的丝绸,制作精美。从那盏简约的玻璃罩煤油灯,到这盏先生自制的电台灯,其间跨越的是一段多么艰苦而又难忘的勤耕苦读的岁月啊!这年年末,又听到了储先生考研录取的好消息。我心里暗暗祈祷祝福先生。

是这盏意义非凡的台灯,点燃了我的心灯。在以后的岁月里,我经常向我的学生、我的儿女、我的外孙女们讲述灯的主人以及灯的故事。意在从小就埋下这颗求学上进的种子,像储先生那辈人一样,攀越人生的新高度,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谋事。说起来,我这一生之所以能忝为人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乡村教育,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培桃育李,与储先生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我的高中同学任景祥从村、乡做起,一做就是几十年。在心脏病比较严重的时刻,仍然坚持工作;为发展当地的多种经营事业,带病去外地考察。他待人谦卑友善,孝敬老人,远近父老众口皆碑:王志刚同学在基层工区养路近四十年长期工作在野外,风餐露宿。从一名普通养路工作起,默默奉献,纯正无私,光荣的被评为赤峰市“十佳劳模”。我的学生林少领,任劳任怨,不计名利,党叫干啥就干好啥;我的学生齐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教三十多年,受奖无数,是全国劳动模范。己成为特级教师的他,仍奋斗在教学一线上,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范。不一而足,比比皆是的榜样,在激励着我,沉淀着我的人生、鼓舞着我前行。虽不能厚德载物,但可自强不息。我虽然己两鬓斑白,但芝瑞镇己走出了一茬茬萃萃学子,各行各业中都不乏受人尊重的人才。我的儿子高威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又去了新加坡、美国深造。学成归国后,国家给予了优厚的待遇,被纳入“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服务于祖国。我的外孙女宋高己在她心仪的北京大学毕业出国留学。

文化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情怀。我可以自豪地说,有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有灯的精神的感召,贫困是决然不会在芝瑞这方烈士抛洒热血的沃土上代际传递的。一代代初心不改的教育工作者们,有责任繁荣家乡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努力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的征程。

现在国家经历了改革开放,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七十年代相比真是沧桑巨变。同时也为每个人梦想成真提供了蓬勃生长的空间。让校园更加美丽,教育条件与城里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我读高中时,学校发展到十几个班,全体师生为平垫校园,义务劳动一个星期。靠肩抬、靠人推,平掉小土山垫平大山沟,建成了长三百多米的新跑道。还用双手在校外河滩地上,连着一片荒坡,平整近三十亩地的园田。从此解决了四五百人的师生日常用菜问题。师生们抬碎多少只筐,压断多少台杆,挖坏多少台铁锨,磨秃多少镐头,都不好计算。只记得,天刚蒙蒙亮师生就争先恐后地来到工地劳动。邱先生和老师同学们一样抬筐挖土,早出晚归,哪有机械设备啊!师生们吃了苦,受了累,却收获了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精神磨练!增补了学生成长的精神之钙!

流年似水,艰苦的岁月己成过去。可我还感念那山、那水、那人。就是这些芝瑞的高中毕业生带着老师们的期许与愿望,在其心中的圣地——三尺讲坛,传递了第一棒芝瑞中学的圣火,并光大着她的使命。如今,这些社办高中毕业生充实教育工作的“老园丁”大都退休了。他们也成了乡村教育领域中一盏盏明灯和一擎无私的红烛,一点点燃烧着自己,而烛照了萃萃学子们的前行之路。这个比喻在这代老师身上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而不是自我标榜的好听的空话!我个人充其量只不过是望夫子门前墙未入其宫的一名普通的高中毕业生而矣。而那些经历过艰苦岁月洗礼的先生们,如陈文江老师的文理兼通、才华横溢、爱生如子;王有老师的琴棋书画、儒学之风,还有那已逝去的麻凤来、白润田老师的知识分子傲骨和博学,他们的的确确是一代名师,人品学问两风流。我为这一代老师的睿智而自豪,为他们的无私奉献而仰慕。他们大都年逾古稀,有的仍与我们保持联系。回溯往昔,我感慨无限。恩师是指引人生方向的长者,赋予我们以智慧,恩师是寒夜伴读的那盏不熄的灯火,赋予我们坦然面对黑暗和荆棘的勇气;恩师是伴我们共同进退的朋友,我们一道冲锋陷阵,一道凯旋而归;恩师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看得清的目标和摸得着的标尺,让我们不断奔向新的目标,达到新的高度。 

感谢恩师,绝非我这篇杂乱无章的小文所能包容无遗的,只好略陈己见,一抒对恩师的仰慕之忱而已!

聊作一首小诗,以此做结。

师恩

古稀鹤龄杏林唱,一生峥嵘百姓养。

博知勤耕潮头立,桃李芬芳奏华章。

作者简介

高玉国,1954年出生,克什克腾旗芝瑞镇人,中学高级教师,1973年参加教育工作,2014年9月退休,现居住赤峰市新城区。

(编辑:艾旻)
  克什克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