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旗周边游◇在泌阳县下碑寺乡的角子山,颜值高的不仅仅是飞驰的骏马

 乡土大河南 2020-10-17

社旗去角子山,要沿省道234线,经郝寨,过郭集、羊册、黄山口、春水,到下碑寺。角子山在下碑寺街北10公里左右。

此山因最高的两座山峰紧密相连,形似牛角而得名。角子山呈东西走向,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最高海拔近500米,最适合青少年暑期野外拓展训练。

角子山下南麓有王老庄新村。

村里的农家院,依山傍水,土豪级别。

马术俱乐部就在村里。

看看马儿的生活环境,有接天荷塘,有茂林竹林,如此高大上,让蜗居在单元房的人们情何以堪。

赏马园的马,个个神俊,英姿飒爽,有担当,高颜值。

是不是传说中的黄骠马?是不是秦琼卖掉的那匹?

五花马和她吃奶的孩子,画面太温馨了。

红马,个头不大,主人是郭靖吗?

笨拙的母马,应该快下小马驹了。

小小的栏杆如何能困住一颗志在四方、风驰电掣的雄心?

晒太阳的小马驹,看到有人拍照,赶紧给个面子。

传说中的白龙马?

赏马园南边是大型跑马场,比赛和平常娱乐性骑乘都在这里进行。

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好马必须遇伯乐,否则一辈子下苦力,耕地拉磨,困于石槽。

看这匹白龙马,气宇轩昂,神采飞扬。光看这单间的占地面积,可知其价值不菲。

今天没比赛,跑马场的马任你挑,想骑那匹骑哪匹。每一批都训练有素,不用担心尥蹶子。

赏马园西侧,散养的群马,里边有山坡,有树林,有水源……尽量让马儿在原始环境中成长。

成群的鸽子和成群的马儿和谐共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共同点有三,都是高速运动的动物;都可以作为运动员比赛并合法地用于博彩;都是散养。

好像刚才看到村外的农家乐有“烤乳鸽”这道菜,是不是散养大家看。

骏马,鞍鞯,辔头,长鞭……感激《木兰辞》,里边说得仔细。

豪华马车,一直都是贵族身份的象征,直到现在。

马车旁都是五星级马厩。

这匹是干啥?是先磨磨性子,准备拉马车吗?

途运输马的工具,后边是箱式大货车,集体使用。

前边是小型拖车,据说是空运专用,名马才配的座驾。

俱乐部的诸多荣誉和收费指南。

马术俱乐部看完,出了新村大门往北,是休闲娱乐区。

亲子农耕体验园里,各种蔬菜,水灵灵,胖嘟嘟。

当今高速发展的工业化社会,我们每天累死累活,做梦都在开宝马大奔住别墅豪宅。

压力山大之时别忘了:拥有一台小八匹,才是多少孩子最大的梦想!

怪不得哲人说,快乐的根源是需求简单。

马粪也是宝,一切都是生物循环,有机栽培。

生态种植园和采摘园。

骑士山庄围墙外,群花争艳。

山脚下的风情园。

风情园右边的篮球场。

篮球场旁的垂钓场,喜欢动和静随你便。

角子山尽管不高,可满山的奇峰怪石是看点。可以想象在秋冬季节,草枯树秃,山石的肌理和风骨更是展露无遗。

从科学角度说,这里的花岗岩分为岩体的断裂破碎和裸露风化剥蚀两个状态。因而,岩石大多呈黄褐色,横、竖、斜,错综解理明显。

角子山东边的无名山峰,怪石林立,风动石若干,整座山远望像一尊弥勒佛。

角子山西侧的这座山据说叫蛤蟆山,远望像一面屏风或者一副水墨画,线条细腻,造型奇特。

经人指引,我们朝角子山两座姊妹峰中靠东边的山峰攀登。上山的小路,窄、险、陡、滑。

没人改造这原始风情的山野小道,也就没人设卡售票。

路旁偶尔有片片松林,正好休息一下。

漫山遍野的油桐树,所产的桐油可以用作军用物资。据说在抗战时期,桐油是中国政府唯一可对外出口的宝贝,换回了大量枪炮,为民族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没有向导,再加上夏季视线受林木遮挡,传说中的蝙蝠峰、飞来石、黄石板、磨腰石、厢子石、猴屋、狐子楼、豹子洞、老鹰窝、龙洞沟、象鼻山……都没对上号。

但这块我给它命名为“牛肝马肺”石,咋样?

这块能不能叫做“呐喊”?

像不像一位昂首挺立的大将军?

石缝中长出参天巨松,松树的风格,不得不服。

山腰处土地平旷,古松森森,有寺院叫上碑寺。现存大殿三间:中间一间敬佛祖,左侧一间敬观音,右侧一间敬祖师。

看护寺院的大叔说,这叫“一寺托两家(佛和道)”,也是角子山的一大奇观。

中国文化的无限包容性和大海般的胸怀,可见一斑。

寺旁的石墩、石梁、石碑等古石材随处可见。据记载这里在南北朝就有了上碑、中碑、下碑三座古刹。

看护寺院的大叔七十来岁,留一副美髯,颇有仙风道骨。

他说这角子山其实叫做“脚迹山”。传说很久以前,盘古爷和盘古奶从这里经过,在两座山巅的石头上,留下了清晰的脚印,因此一开始人们叫“脚迹山”,慢慢被叫成了“角子山”。

老人就在山边的村里居住,因为笃信神灵,心善志坚,干脆把地都分给孩子们,自己和老伴搬到这里安家。一来图个清净,二来看守寺院。

大叔说中碑寺现在变成了一个村庄。下碑寺就在下碑寺街上,早就改成了一个小学,下碑寺乡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只有这上碑寺还在原址,延续着千年的香火,不过和古代那繁盛劲简直没法比。

去年冬天来的时候,给两位老人拍的照片。他们正在整理在山上捡拾的油桐果。

每次来老人都热情得让人受不了,搬凳子,倒茶水,让吃饭……尽管我们素不相识,尽管我来此并不烧香拜佛。

老人可能目不识丁,但我坚信老人是文化素质极高的文化人。

我问他老婆婆哪里去了,他说随别人外出烧香去了,走好几个月了。

所谓仙者,往往是闲云野鹤一般,行踪飘忽不定,一点不假。

大叔在此处平整了几小块土地,种了各种蔬菜,花生,红薯等。他说这足够他们吃了。

由于这里有处古井,大叔说生活很方便,种植的东西也不怕干旱。

除了养两条小狗,一只猫,大叔还养了几只鸡。

一只在鸡窝里下蛋,另外两只在焦急地排队。

此情此景,我不由想起了小时候吃我们家土鸡蛋的滋味,可谓终身难忘。

现代社会逐渐走向发达,人们物质极大丰富,可吃到一个原汁原味的鸡蛋,容易吗?

离开寺庙,再次祝福两位老人健康长寿!

愿他们这样神仙般的日子永存!

从寺庙继续向上走,树稠林密,可谓在杂树林里穿行。

小路上布满砂粒,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我开始发愁下山会更难。

接近山顶,小路也被荒草完全湮没。

山顶有小庙。

小庙前有两块巨石,好像小庙天然的山门。巨石上有红字,字迹模糊。

这是一块最具个性,桀骜不驯的石头,护卫在小庙一侧。

小庙旁边有巨大且平整的岩石,岩石上有水池,长年有水,传说这就是王母娘娘留下的洗脚盆。我更纳闷这极顶之上,长期干旱,水从何来?

不过仔细观察,这王母的洗脚水成全了山上被放养的羊群——成了羊儿天然的饮水池。

终于看到了碗口粗细、二尺见深的旗杆窑,传说是唐朝黄巢起义从山东转战于此,在角子山安营扎寨时专为插旗而凿。

据说山腰还有清末捻军留下的几里地长的石寨墙,夏季由于树密林茂,今天没找到。

在山顶向下俯视,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势如累卵。

在山顶休息,思接千载,神通万里,一切劳累片刻烟消云散。

在山顶远眺东方,群山连绵起伏,二十公里之外就是闻名中原的嵖岈山。这里和嵖岈山属同一地貌,山体都和盆景一般精致曼妙,但是这里目前仍然藏在深闺。

近处山峰被造山运动剥离成竖片状,好似一本半掩的线装书。

中间山谷有河流,叫大石河,流入板桥水库。

西边是角子山两座姊妹峰中西边那座,南坡舒缓漫长,密密匝匝的巨石都朝山顶拱立,如群鲫过江。

北坡陡峭,几块巨石如群熊嬉戏,你推我搡,憨态可掬。

西边角子山的峰顶,众多巨石如开仙人大会,真是聚石成山。

角子山东边是自北向南流淌的大石河,河道边有与之平行的乡村公路。沿乡村公路北行十来里地,有一个叫红石沟的地方,沟里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头。

大石河和红石沟都是奇石爱好者的天堂。

红石沟其实应该叫做彩石沟才准确。彩石的来源是这些五彩的山体。

红石沟旁的悬崖绝壁,本是天然造化,却似刀劈斧凿一般。

角子山一带英雄辈出。在抗日战争时期,角子山还设过新四军的地下兵工厂。

1945年2月,沙河店、牛蹄的日、伪军向固守角子山一带的抗日游击队发起进攻,游击队凭借有利地势,奋勇反击。

为铭记这段悲壮的历史,今年春季,电影《猎枪》在角子山开拍。一时间,周边百姓每天看热闹的达数千人。

饭店老板手机存的拍摄花絮,角子山,大石河,红石沟,好熟悉的背景画面!

电影《猎枪》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开播在即,相信角子山必会随之声名鹊起。

朋友,趁着假期,带着孩子,提前来感受角子山的万般风情吧。

小孩子需要散养而非圈养,就像角子山下的骏马一样。

作者简介:苗松克,苗店中学教师,社旗县苗店镇大苗庄人。喜欢读书往往不求甚解,爱好写作常常辞不达意,自认为涉猎虽广,无一精通。向往无拘无束,恬淡悠然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