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秉文丨他的目光跨越时空、穿透轴线,把过去与未来相连

 昵称37581541 2020-10-17
邹秉文(1893-1985)

字应崧,江苏吴县人,我国杰出的近代农业教育家,中国早期高等农业教育奠基人。

邹秉文17岁时到美国读中学,1912年在美国高中毕业,补取为留美官费生,考入康奈尔大学农科,主修植物病理学,1916年9月任金陵大学教授,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首任主任、国立东南大学农科主任和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上海商品检验局局长,上海商业银行副总经理,中华农学会理事长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筹委会副主席,中国驻FAO首任首席代表,美国纽约和昌公司董事长等。1956年任农业部和高教部两部顾问。

1973年5月3日,周恩来总理接见赵元任夫妇、邹秉文夫妇、

郭沫若、竺可桢与吴有训等时摄于人民大会堂

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同志接见缪云台、邹秉文等时摄


一念成仁立为农之志

在康奈尔,邹秉文最早被机械工程专业录取。也许是家庭的影响,也许是从小走南闯北的经历,年少的邹秉文对于民族的苦难有着切肤的体会。他执拗地认为:“中国号称以农立国,但不求改进,以致农业日趋衰退,而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则为严重的病虫灾害。”为此,1913年他弃工从农,专修植物病理学。

从此,他踏上科学兴农、振兴民族的道路,义无反顾。

1916年,邹秉文的大学老师,康奈尔大学农学院长贝莱教授(L.H.Bailey)来华访问,他陪同兼翻译。贝莱在安徽宿县礼拜堂讲演,有几个农民当场提出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恳求贝莱作具体指导。这一小事深深影响了邹秉文的执教理念,他感慨道:“盖吾国农业之重要如彼,农民之愿接受新知识者又如此,独吾国政府社会对农业问题毫不重视。学成回国之东西洋留学生,亦皆安于现状,曾无一人对农业试验教育推广之机构,予以调整改进,使少数学有专长人士,能发展所长,在新农业建设上作出少许成绩,俾引起当局之关注,而为改良农业之起点……余复默祝,苟容余奋斗一二十年,待Bailey再来视察时,或不致今日之恶劣……”

邹秉文在五十自述中记载贝莱教授来华情形


教育救国成“东南三杰”

邹秉文1916年学成回国,应金陵大学农林科主任芮思娄的聘请,任教金陵大学,主讲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学课程。1917年起,邹秉文先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首任主任和国立东南大学农科主任。在金陵大学,他是在中国课堂上讲授植物病理学的第一人;在国立东南大学,他对当时高校农科采用日本、欧美的课本为教材提出质疑和反驳,力行牵头完成了中国第一本大学植物学教科书《高等植物学》。他在校期间培养出了金善宝、冯泽芳、邹钟琳等多位农学家,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高等植物学》

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刚刚兴起的时候,教学模式还是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从康奈尔回来的邹秉文,接受的是当时颇为先进的教学、研究、推广并进的教育理念。他着力改变落后的教学理念,还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巨额的教学经费,将教学与研究、推广相结合,互相促进。时间不长,就使南高师农科成为国内新型农业教育的典范。到他离开东南大学农科主任一职时,农科规模已经相当完备,下设农艺、园艺、病虫害、畜牧、农业化学、生物、蚕桑7个系,并在南京及江苏、河南、湖北、河北4省,开办作物及水稻、蚕桑、园艺与棉花等9个试验场。

1928年邹秉文偕梁希、谢家声、张心一等应邀考察广西农业时,摄于容县

邹秉文与他人合影

后排左起:胡先啸、秉志、邹秉文、邹树文、凌道扬

1920年11月,时任南高师校长的郭秉文,和蔡元培、张謇、黄炎培一道,提出在南京建立国立东南大学,将南高师一部分系科改归东南大学。1921年东南大学正式成立,初设工、商、农三科,首任农科主任仍是邹秉文。他与工科主任茅以升、商科主任杨杏佛,均同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当时被誉为“东南三杰”。邹秉文担任科主任直至1927年东南大学与其他学校合组为第四中山大学(后先后更名为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方才离任。

“尽其在我”毕生致力“解决中国农业问题”

1915年留美期间,邹秉文与康奈尔大学的校友过探先、杨杏佛、茅以升等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1917年成立的中华农学会,邹秉文又是创建人之一。

此后,邹秉文凭借自己在国外学术界研习的先进科学理念,联系国内农业建设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建设方案》,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这本书出版后半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授予邹秉文名誉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在中国农业建设上的贡献。

1946年中华农学会刊行《中国农业建设方案》

作为中国早期农业高等教育的奠基人,邹秉文为后人留下了我国第一部农业教育专著《中国农业教育问题》。这是他结合在金陵大学农科任教、主持东南大学农科的实践,并广泛调查全国各地农业教育的得失利弊,参照日、美、丹麦等国的先例,进行分析研究而写出的。他提出,改进农业教育的问题,一在于学有专长的教师;二在于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农业范围极广,无论何种最聪明人物,亦只能精于其中一二门,故世有作物专家、园艺专家、畜牧专家、植病专家等名目,而独不能有农业专家之名称。”邹秉文特别强调,既是专家,一定要有所专长,能够在某一方面解决实际问题。

1943-1947年,他在任国民党政府派任农业部驻美代表期间,出席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筹委会,会上被选为副主席,1945年FAO正式成立,改任执行委员;担任《中国农业》(英文)月刊主编,公开讨论与征集关于战后发展中国农业的意见;与美各有关学校机关团体联系,征得奖学金名额,分批选送农科研究生约共200名前往进修实习;1946年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成立,被任为中方团长;1947年建议成立棉产、烟产两改进处,并于南京成立,随即辞卸本兼各职。翌年出任以经营农业生产资料为主的纽约和昌公司董事长。1949年上海解放,接受新中国委托,在美抢购抢运良种岱字棉496吨。

1943年参加世界粮农会议中国代表团

前排右起:邹秉文、席德懋、郭秉文、刘瑞恒


他在东大农科属下发起成立了棉作改良推广委员会,率先在东南大学农科开办暑期植棉讲习班;成立了江苏省昆虫局,开展昆虫研究和棉花、水稻害虫以及蝗虫等研究防治工作,在国内树立了科学治虫的新风,培养了邹钟琳等一批年轻的昆虫学家,拉开了我国近代农业昆虫研究的序幕。他主持东南大学农科,吸引了胡先骕、钱崇澍、原颂周、孙恩麟、张巨伯等一批名教授来校任教,师资中有教授27人,连同助教等共达100人。他四处交谊,广募资金,最多时,农科的经费竟是全校其他经费的四倍。

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大胜关小麦试验场的照片

1922年江苏省昆虫局成立,附设在东南大学农科

邹秉文学成归国之初,是向着成为一个优秀的植物病理学家的方向努力的。随着对中国农业社会的实际了解越深,对中国农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越深,随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日趋明晰,他的努力,已不局限于植物病理学家的方向,而是放眼整个农业科学建设事业,着手于中国农业教育的整体改革与促进。邹秉文曾在一篇自白中这样写道:“余以一介书生,凭其个人所处地位,千方设法,就可能者作最大努力。此之蚊蚁负山,就蚊蚁言,所致力者实已尽其在我;而所成的,就吾国农业言,则实九牛一毛……”纵观邹秉文的生平,他“尽其在我”之所言,实为全力以赴,鞠躬尽瘁。

1963年春,在京植物病理学者聚会于颐和园时摄

前排自左至右:杨演、俞大绒、朱凤美、

涂治、戴芳澜、邹秉文、邓叔群、陈鸿逵


1994年,遵从邹秉文先生遗志,其子女及亲属将邹秉文先生节俭所集的19.3万元人民币作为基金,在南京农业大学设立“邹秉文奖学金”,基金的收益部分用于颁发奖学金,每年奖励本科生12人,每人奖励金额2000元,已累计资助200多名学生。现面向社会各界、广大校友募集“邹秉文奖学金”基金。

来源丨图书馆(文化遗产部)

          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编辑|郭嘉宁

校对|胡晓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