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恒大入股45%,FF就能摆脱“电动版观致”的命运?|聚焦

 车聚网 2020-10-17

更真实、更独立、更开放 丨 www.autoju.com


言 | 并不能。

6月25日下午,恒大健康发布公告称,恒大集团以67.46亿港元收购香港时颖公司100%股份,间接获得Smart King公司(全资拥有FF,包括FF美国和FF香港)45%的股权,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Smart King是时颖公司与贾跃亭,此前共同成立的一家公司。其中时颖出资20亿美金,占合作公司45%股份,为第一大股东;贾跃亭以Faraday Future(以下简称FF)公司作价,占股33%;剩余22%股权将作为股权激励预留给公司管理层。

在恒大集团正式入主FF后,贾跃亭将出任 FF 首席执行官(CEO),恒大将委派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夏海钧担任Smart King公司董事长。

随后,FF发布微博声明:我们正式通过美国政府 CFIUS 审批,完成20亿美元首轮融资,创始人贾跃亭亲任首席执行官。

放眼望去,四面楚歌的贾跃亭仿佛再度迎来了春天。但恒大的入主,真能改变FF的命运吗?且听车聚君厥词一番。

首先探讨一个严肃话题——信任,这也是所有新企业生存下去的核心条件。

判断它是否被信任,不难。环视一下它的所有利益相关方(Stakeholders),如投资人、政府、媒体、公众、目标消费者、员工、供应商等,如果超过一半对它有信心,那么它就有戏;如果不足三分之一,它基本没戏,除非有最关键的一方的坚定支持。

比如,观致一开始问世时,它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获取信任:设计与工程来自宝马、供应商全是国际名牌、团队来自著名国际公司、品牌是颠覆性国际新品牌等等,从商业逻辑上说没有太大问题,而且还直接成为了后来新入者的教科书--宝沃、WEY、领克都或多或少的参考它的成败。唯一的黑点是,观致太自信于国际化而失去了地气,当时的舆论潮流已经开始从“唯洋是论”迅速转向“自主崛起”。

对观致的质疑,先发于部分媒体;之后它的产品力也没有得到首批用户的信任;接下来是经销商近十年来就没有上过100家;然后供应商因面临量少又压价的遭遇而开始抱怨;常熟工厂的工人也形成了待遇低没前途的舆论;甚至苏州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在遇到问题后集体维权;这些stakeholders的信任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尽管观致有投资双方的信任与支持,也无力对抗外界的现实压力。最终,奇瑞和以色列集团双双退出控制权,宝能以51%的股份入主观致。

至今,观致仍生死未卜(详情可见今晚三条《观致前5月销量虚报3.38倍?疑似左手倒右手为哪般|聚闻》)。

反过来,特斯拉是一个绝地逢生的案例。它在2008年到2012年间,只有一款基于莲花Elise底盘与车身的Roadster苦撑,是各大车厂和主流媒体嘲笑的重点。2012年后,Model S上市,一时惊艳,俘获了第一批主流铁粉。尽管它仍然迎来了更猛烈的质疑和嘲笑,但一批又一批铁粉不断介绍朋友加入购买阵营,而且部分媒体接触过特斯拉后,也开始同情甚至赞美这家堂吉诃德式的硅谷start-up企业。

因为,从Model S开始,特斯拉与众不同的产品力确实带给了车主前所未有的惊艳。3秒级的百公里加速、OTA自动软件更新、全路况的自动辅助驾驶、以及工程浩大的超级充电桩、当时最大的17寸中控屏,都给业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颠覆性体验,而不是公关新闻稿上的空话。

所以,近年来不管有多少舆论讥讽、传统车企公开诋毁,特斯拉一直有美国政府、铁杆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友好媒体充当“自干五”,没有让特斯拉面临灭顶之灾,哪怕一次又一次的起火,以及产能危机。

一个重要原因是:创始人Elon Musk。

这个生于南非的美国人,一度是个传奇人物,自带光环和流量。一定程度上,它不是一个汽车企业领袖,而是一个科技狂、幻想家、公关专家、工作偏执狂。特斯拉从来不需要主动去“包养”媒体为自己唱赞歌,而是媒体自发去报道。因为与之有关的一切都是新闻热点。

这些,贾跃亭无法做到。

从源起来看,贾跃亭产业由上而下,产品并没有特斯拉那样的颠覆性,主业没有站稳的情况下进军汽车,犹如沙滩上的空中楼阁。加上,贾本人并不是熟知汽车/科技/IT的技术达人,它的产品并没有跳出特斯拉的窠臼--比如,在FF91首秀时,主持人说车辆会自动泊车,但随着贾跃亭按下按钮,车子毫无反应。

这么重要的产品发布,这样一个简单功能都做不到,如何获得要花200多万的消费者的「信任」?

当“下周回国贾跃亭”成为网络流行词时,贾已经彻底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当他被列入失信名单时,他失去了中国政府的信任;当他把老同学孙宏斌拖下泥坑时,失去了投资人的信任;当他在美国的工厂屡曝空置且核心成员不断离开时,他失去了员工的信任。

当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信任你时,你如何活下去?

那FF现在只是垂死挣扎吗?

未必,但活的机率不超过30%。

怎么做才会有更大赢面?

贾跃亭离开FF,最多只当一个顾问。

我们前面说了,一个企业活下去的最根本的要素是:信任。当贾跃亭如今已经四面楚歌,成为FF的信用“负资产”时,再硬撑下去没有任何意义。商业从不讲人情,只讲逻辑与盈亏。而且,全世界最有弹性的中国市场上,贾跃亭已经享用了N多人情,包括他的老同学孙宏斌倾囊相助了150亿,结果呢?是贾自己把最后一个能扳回信任值的救命牌,撕掉了。怪谁?

抛开人情,只讲商业:观致的向好转折,是原创始人团队的离开。可能中兴的一个顶峰是“墨斐组合”时期,基本理清了品牌定位,承认是中国品牌,开始面对现实问题,并做出了相应的理性对策。之后不到一年,二人闪离,基本标志着观致没有复活的可能。之后的继任,只能算是一种苟延和交代。

整个奇瑞能否向好,很大程度上也与创始人有关。

创始人之所以关键,是因为他确立了一家公司的文化。这种文化衍生出的价值取向、品牌调性、产品策略、人事安排、沟通方式,又成为以后能否活下来,以及活下去的关键。当我们以一管窥豹,从一个或几个方面批评一个企业时,离开根儿上的文化探讨,都是扯淡。

所以,创始人的秉性决定了企业的未来。换句话,大多数start-up公司自从决定了创始人,就决定了它的生死和祸福。

这也是特斯拉能九死一生,而乐视或FF百死无一生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讲,恒大入股能为FF掀起一阵波澜,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命运,除非贾跃亭离开。退一步说,目前「钱」是FF最紧急的一个生存要素,但并不是一个最根本要素。你把再多营养输给一个没有灵魂的植物人,他也无法恢复健康。最多只是不死,但意义又在哪里?

观致是这样,FF也会是这样。它们虽然一个从传统能源汽车做起,一个从新能源做起,但它们的生长、发展、挣扎路径极其相似,连尾声的归宿也惊人巧合:全是房地产企业来接盘。

观致好歹还把创始人团队全换了,目前也未能看到有效复兴迹象;那么仍有贾跃亭镇守的FF,迎来更多金主又有何用?别说恒大,就是索罗斯入主也于事无补。

有钱就能活吗?它是必要不充分条件。

资本的钱,就像一顿饭的火引,它的构成是纸屑、稻草、汽油等,它烧的再热烈,终究不是烧饭的主力。

这顿饭要做熟,必须得引着下面的燃料,如木头、煤炭,这取决于这顿饭要放到多大的盘子里。而木头和煤炭,是消费者,是最终能拿出真金白银的千千万万的车主。所以,如果火引烧完后,并不能引燃底料,不能打动消费者,烧再多钱只是一场又一场的红火热闹。

车聚小结

我们知道中国房地产的红利期,已经结束。但这不意味着,你收割完小麦后一定能接着收割玉米。汽车也不是世外桃源和避风港,更不是淘金乐园。事实上,以新能源为号角的汽车投资也进入了尾声。

早在2015年,新能源行业集体骗补时,有关部门与主流媒体就开始不断释放信号:警惕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风险。

业内有识之士也开始清醒的认识到这一危机,认为未来几年只在不超过20%,甚至不到10%的造车新势力能活下来,可参见车聚网之前《鲜花与白骨,中国造车新势力几人能活? |聚焦》一文。

恒大不是至尊宝,FF更不是紫霞仙子,他们可能只是这个光怪陆离的荒诞喜剧时代的群演。无论他们脚下的云彩多绚丽,BGM多么嘹亮。

我们猜不了它们的开头,但能猜中它们的结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