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季养生“八字诀”:外防风寒,内润秋燥!

 十古屋 2020-10-17

秋季寒气渐重,昼夜温差大。为免受风寒,早晚要适当增减衣物,更应适时加衣御寒。保护好以下三个部位,让秋天不受寒。

01
头不受寒

秋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气温骤降导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增加,进而血压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寒冷的刺激可能增加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使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液中血栓的形成。

因此,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在这个时节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

夜间睡觉应关好门窗,不要让冷风吹到头面部。晨起先将掌心搓热,再以掌心摩挲额头与两颊,有助于抵御寒气侵袭。

待彻底清醒后,用自来水洗脸,以便更好地适应外界的温度变化。

02
脚不受寒

天气逐渐变冷,风湿病、“老寒腿”又成了常见病。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中医认为,全身的脏腑经络自足底相连。寒袭经络者手足冰冷、腿脚关节失灵,甚至会出现抽筋麻痹等现象。因此,防治这些病症,必须要做到足部保暖。

尤其是老年人,秋天袜子要穿好,膝关节有问题的,还可以戴上一副护膝。睡前用热水泡脚,能达到暖身驱寒的功效,同时也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泡完脚后,将足心搓至发热,对保养肾气很有帮助。

03
肠不受寒

《黄帝内经》里讲:“肺与大肠相表里。”

秋季着凉不仅会伤肺,还会进一步伤及胃肠,出现泄泻劳倦等症状。腹部是最怕凉的,一旦受凉容易出现腹痛、腹泻,阳虚的人表现尤其明显。而体型偏瘦的人,通常肠胃壁较薄,在气温变化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胃肠痉挛。轻者导致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则可能产生呕吐和腹泻等情况。

因此,肠胃保暖显得尤为重要。不要舍不得换下夏天单薄的衣物,更应少吃生冷食物,多吃熟食和暖食,避免肠胃受到过度刺激。



内润秋燥


干燥,是秋天的基调。而此时气候又开始偏凉,寒与燥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复合的邪气,称之为“凉燥”。

人体五脏中,肺对应秋,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燥邪之气极易在秋天侵犯人体,调养不当就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皲裂等秋燥症状。在干燥的秋季里,从饮食、居处两方面入手,让身体“滋润”起来。 

01
饮食之润

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主题。需要“养阴液,润肺燥”,让身体“滋润度秋”。少食辛辣食物,多食用滋补柔润的食物,如以下食物可以多食。

蔬菜类:南瓜、莲藕、萝卜;
水果类:荸荠、枇杷、乌梅;
五谷类:薏米、芝麻、核桃;
肉食类:猪肉、鸭肉、乌鸡。

需注意,梨是秋季很好的水果,适当吃一些有润燥的作用。然而梨性偏寒,用于早秋“温燥”较为适宜,但不适合对付“凉燥”。

而吃梨,宜搭配银耳、百合等温润食材,煮熟后食用。

02
居处之润

秋季,早晚温差逐渐增大,空气湿度却不断降低。很多人都会感到口唇干燥、舌干少津,甚至皮肤干燥开裂。

这是由于凉燥之邪,不仅从口鼻而入,也从皮毛而入。环境湿度过低,喝多少水也不管用。此时可以开加湿器,但要注意对加湿器定期清洗。避免加湿器内滋生出细菌、霉菌,妨碍人体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