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皇甫驎墓志》:天真朴拙,饶有隶意,别具一格

 石不言斋 2023-07-20 发布于江西
皇甫驎墓志》,全称魏故泾雍二州别驾安西平西二府长史新平安定清水武始四郡太守皇甫君墓志铭》,北魏延昌四年(515)刻立志长116.8厘米70厘米楷书,23满行40清代咸丰年间出土于陕西省户县曾归端方金浚宣等收藏北京图书馆藏拓


皇甫驎墓志书法结体朴拙书写自然饶有隶意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此志说:“奇古则有若刘玉》、《皇甫驎》。” 又说:“安雅之王僧》,岂若皇甫驎》、《高湛》。” 还曾形容说:“《皇甫驎如小苑峰峦雪中露骨。”于魏碑中别具一格


、《皇甫驎墓志的主要内容及反映北魏民族融合的史实
志主皇甫驎志载“君讳驎字真驹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彭阳古城人也卿士之苗胄渡辽之琼胤荆州刺史之孙辟主簿州部处士之元子
皇甫姓氏是汉族传统复姓之一,出自西周。西周太师皇甫的后代以“皇甫”为姓,称皇甫氏。又言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公族的后代。唐朝郑薰《唐故中散大夫守给事中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刑部侍郎皇甫公(鉟)墓志铭》云:“其先自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为宋司徒。……汉兴,改父为甫,因氏焉。至武帝初,雍州牧鸾始自鲁国迁茂陵,故起鸾为始祖。鸾生裒,举至孝,为彭城相,北徙安定,家三水。裒生儁,东汉复为安定都尉。儁生棱,渡辽将军,以永平初徙居安定朝那,为郡著姓。”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安定郡是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原北地郡析出设置的新郡,下辖21县,朝那为其属县之一。安定郡的治所当在高平城(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今宁夏同心县以南的宁夏固原市大部,还包括今甘肃省靖远县、会宁县和平凉市所属各县,均是该郡的管辖范围。
朝那县,新中国编修的史书和新方志,如《宁夏通史》、《西海固史》和《固原地区志》、《固原县志》、《彭阳县志》等,均一致认为今彭阳县古城镇境内的古城遗址,就是汉朝那县治所在,它的管辖范围包括今彭阳县全境和周边邻县的一部分地区。


东汉皇甫规、皇甫嵩及西晋皇甫谧祖籍皆在安定朝那。志文“卿士之苗胄渡辽之琼胤”当指其与东汉皇甫规家族的渊源。
志主一生历宦复杂,历任泾州州都、别驾,雍州别驾,安西、平西两府长史,新平、安定、清水、武始四郡太守等职,官职虽不大,但多与基层民众接触,特别是其中涉及到民族之间的融合斗争,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艰难。
志主一生主要生活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孝文帝对统治区人民实行了相对宽松的怀柔政策,“(延兴元年)九月壬戌,诏在位及民庶直言极谏,有利民益治,损政伤心,悉心以闻”。


在此背景下,因为皇甫驎“仁恕宽治,接睐深到,共事之处,无不乐仰”,“延兴中,泾土夷民,一万余家,诣京申诉,请君为统酋。然戎华理隔,本不相豫,朝议不可。圣上以此诸民舟情难夺,中旨特许”,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要求打破“戎、华”之别的不平等,渴望加快民族融合的愿望。
事实上,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因各方面的矛盾,战争才是主体。志载:“太和廿年(496),仇池不靖,扇逼泾陇。君望著西垂,勘能厌服,旨召为中书博士加议郎,驰驿慰劳,陈示祸福,凶顽尽悟,面缚归降,动有数万。刺史任城王嘉其远量,表为长史”,《魏书》卷十九《任城王澄传》:“高祖时,以氐羌反叛,除澄都督梁益荆三州诸军事、梁州刺史。”与志文合。


志又载:“正始三年(506),秦泾叛逆,大军征讨,都督杨公,以君权略多端,深达军要,表君为都长史,特禀高算。”都督杨公,即杨椿。《魏书・杨椿传》载:“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聚众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志所述即此事。
志载皇甫驎“春秋七十有五,遘疾不损,薨于家。以延昌四年岁次丁未四月癸酉朔十八日庚寅葬于鄠县中乡洪涝里。”涝水,古长安八水之一,西经户县县城,北流入渭。皇甫氏一族东汉末年因羌族侵袭,东迁涝水附近。今陕西户县涝店镇涝河东岸有皇甫村,是由于村内皇甫氏家族墓地而得名。


二、皇甫驎墓志的主要艺术特色
志文载“前雍州主簿横水令辛对与君緾笃临棺悲恸弥增哀切遂寻君平志刊记金石”辛对史书无传或墓志撰文并书丹者皆为辛对


此志字体多呈方形但结体欹侧多变多见异体字书写轻松自然多有隶意是由隶转楷过渡时字体朴拙多趣有如浑金璞玉外表不甚修饰而精气内含使人感觉浑朴而劲健线条纤细秀丽劲健峻拔字体端正生动俊逸典雅在魏碑中别具一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