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远去的菜篮子

 愚伯的自留地 2020-10-18

图文:沙漠之舟

每天穿梭于菜场超市,大家购物都用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塑料包装袋。偶尔看见一个提篮买菜的,你会感到很稀罕。提篮买菜购物,仿佛是一首遥远而动听的童谣,她牢记在我的心里,也一定记在很多人的心中,一辈子也抹不去,永远怀念着。

二十年前,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社员;无论是大爷大叔,还是大妈大嫂。上街买菜购物手里都要提个篮子或挎个箢子,这两样家什既能多装货,还透气。买的鱼啦肉啦,新鲜蔬菜啦,烧饼糖糕啦,有序无序地放进去,回到家再一一清点分类。然后把篮子或箢子放好,以备下次再用。

每家的菜篮子材质各异,式样不同,获取的渠道也不一样。城里人用的菜篮子,多是从土杂品店里花钱买的竹篮或条编篮,式样新颖别致,如圆篮、方篮、多角篮、元宝篮……有的还油漆着花纹图案,看上去温润可爱,提着赶集上店招人羡慕。

农村人钱头紧,没城里人那么讲究阔绰,但也总会想方设法弄个菜篮子。去沟边渠旁割来簸箕柳、植株槐、白篮条,或从树上削来柳条、桑条。把它们撸去皮(当然也有不去皮的)自己设计个式样,就动手编织起来。

你别说,心灵手巧的农人有的是,要不咋说“高手在民间”。剥去皮的条子白得精光发亮,在能工巧匠们的手里左拧右弯,不到半天功夫,一个小巧玲珑的菜篮子就编好了。什么团篮、方篮、元宝篮……式样各异,别致美观,看着特别养眼。像箢子这样的菜篮子多出自专业编织人员之手,做工更加精细。

为防止菜篮子丢失或与别人家的混淆,有的在自家的菜篮子上编织一个与众不同的图案,或者用油漆写上“张记”,“王记”之类的记号。这些菜篮子不仅赶集上店用得着,而且在家里的用处多着呢。

挎着它拾个鸡蛋,捡个麦穗,摘个豆角、瓜果,再方便不过了。就连幼小的孩童也能提篮采豆摘瓜,去商店买东西。正应了唐诗“晓日提竹篮,家童买春蔬”的诗句。箢子除了用来买菜,还可用来盛点麦麸、杂粮、杂面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又学会了用各色的包装袋编织菜篮子,式样既美观又大方,赶集上店挎着特好看。卖鸡蛋的大婶用一个能装一百个鸡蛋的圆篮子卖鸡蛋,连篮子一起卖。顾客也乐意买,去走亲访友带一百个鸡蛋,连篮子一起放下,好看还实惠。

过年时,菜篮子的作用简直发挥到了极致,盛发馍、团子,装酥菜、炸鱼,年糕果子……此时菜篮子的身份立马高贵起来,主人把装满食物的它,高高地悬于梁上。不光孩子们仰视它,就连狗儿猫儿也仰视它,围着转圈干着急,闻香不到口。

不知何时,塑料包装袋飘飘悠悠地闯进了我们的生活。不管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赶集上店,买菜购物不再提着篮子,挎着箢子。买块肉,用塑料袋装上;买几棵青菜,用塑料袋装上;买二斤水果,用塑料袋装上;买点小食品,用塑料袋装上;买件衣服、买双鞋还是用塑料袋装上……

总之,塑料袋取代了菜篮子,菜篮子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几乎销声匿迹了。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塑料袋,在家里塑料袋随处可见,在外面树枝上、电线上摇曳着塑料袋,花草丛中、犄角旮旯里塑料袋无处不在。

尽管卫生、环保、城管多家部门采用了很多措施,也是屡禁不止。泛滥成灾的塑料袋,俗称“白色污染”不知何时能消?

若菜篮子能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白色污染”势必减少。

怀念啊——远去的菜篮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