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8条解读附医案

 中医药方便 2020-10-18

《伤寒论》第8条解读附医案

毛进军/文图

1.

105日,我在“中医经典研修讨论群”里出了个题目,与大家共同探讨《伤寒论》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为什么提出这一条呢?因为这一条不太容易理解,而且很有启发性并与临床密切相关。我提了几个问题:

问题一、怎么理解“七日以上自愈”?

问题二、为什么“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问题三、怎么针足阳明?

2.

不少同道发言也都有见地,现在谈谈我对这一条的基本理解:

3.

这一条历代和现代医家解释都很多,各有千秋。我认为,这一条主要是指病证的传变、预测与截断法则。

4.

关于问题一:怎么理解“七日以上自愈”?我的理解是:

《伤寒论》中的“日”数,是三阴三阳的时空结构概述,不仅指患病天数,更重要的是指代三阴三阳六病。《伤寒论·张仲景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这段话,从中可以看出,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六“病”,也就是历代所说的“六经”的提法也是参考了二千年前的中医典籍《内经》的,但《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是六“病”而非六“经”,更不是经络的“经”。不过,将三阴三阳称之为“经”(非经络之经),也有一定的道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四时阴阳,尽有经纪”,经,古有织布时编织物的纵线之谓,与“纬”相对,纪有法度之意,经纪就是按照一定标准来规范之意。四时阴阳运行各有标准、法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三阴三阳亦可称之为经,《伤寒论》中也见有“经尽”、“过经”、“ 随经”之语。

《素问·热论》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张仲景借鉴并汲取了其中三阴三阳病传概念的精华,扬弃了其中经络理论的含义,开创性地将三阴三阳建立为一个整体而圆融的生理病理时空架构,将三阴三阳病的具体发生发展传变与辨治内容更加具体化,更加理论自洽,更加完善,更加契合于临证。

以三阴三阳论病,始于《内经》,完善于《伤寒》,但《内经》三阴三阳仅代表经络意义,没有《伤寒》三阴三阳的时空意义。三阴三阳其数为六,作为时空意义,可各代表一日,即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七日又复为太阳,这些概念提示了人体阴阳生理病理运行变化的时空趋势和日数,“日数”,也代表病证的概念,《伤寒论》中“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一日”指太阳病。“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此“二、三日”指阳明、少阳证。“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此指伤寒初为太阳病,运行到少阳病时段一直误发汗、误吐、误下可致坏病(少阳病不可误发汗、吐、下、温针)等。

这个“七”是个时空节点,也是人体阴阳变化的节点,《易·复》卦辞:“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古人认为“七”是大自然和人体阴阳气机运行规律的概括。《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的欲解时也遵循“七”的日、时节律,病证或向愈或加重或传变,正邪交争的关键时空节点就是“七”(日、时)。现代时间医学研究发现,有很多七日节律,如感冒、流感等病症,如果不滥用药,不过度治疗,只要注意避免再次受风寒或疲劳过度等,机体会在七天之内自我修复而治愈。心梗、脑卒中的急性观察期也是七日,病情或稳定或加重就主要观察这七日的变化。外科手术拆线的最佳时间是手术后第7天。中、西医一般开处方,也多是以七日为一个疗程,脉舌证在七日里会有变化,这也是考虑到了疾病变化的时间节律。

需要注意的是,得了太阳病,如果体质较强,正邪交争七天,正胜邪却,病可自愈,这一论述只是阐述人体发病、愈病的一般规律,我们不能机械地看待,因为疾病还有很多的特殊性,人体发病了,一是有自我修复能力要抗邪,二是我们也要正确的辨证施治,以助机体恢复自我修复能力,不可能任由病情自由发展。如可用针、用药等。自古以来,中医都是针药并用,且针在药前,唐代医家孙思邈就认为:“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

5.

问题二、为什么“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头痛,一般与项强、恶寒、脉浮并见,就是说得了太阳病,七日以后,头痛等外感症状消失了,说明是得了太阳病后,一是没有误治伤及胃气卫津(卫津源于胃气),卫津可趋表抗邪,正胜邪却而表解,“脉若静者,为不传”。如果误治了,如误汗、吐、下、温针等,导致胃气卫津损耗,以致“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或传少阳、阳明,或传三阴,如果出现传变的征兆,可针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振奋胃气,调和胃气,以利生化津血,增强人体正气以抵御和截断病邪的传变,邪气不传变了,病就愈了。足阳明主要是指胃气,胃气是人后天之本,是化气生津、生营血的中枢,治病切记不可伤及胃气津血,津血包括营卫气血,是《伤寒论》贯穿全书的重要理念。

    6.

问题三、怎么针足阳明?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临证对这个“针足阳明”的理解和应用,足阳明有调和胃气的两大要穴:足三里穴和丰隆穴。临证中,我对于太阳病头项强痛,身痛骨节疼痛,恶风寒发热,汗出,呕逆、咳嗽咳痰等证候,为防传变,我常常不仅针足阳明胃经足三里,同时针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疗效很好。足三里养胃气以升清、生化津血;丰隆和胃气以降浊、化痰(饮)降逆,升降相因,相得益彰。

7.

针药并用医案:盘某,女,23岁,10天前感冒,输液3天无效。刻诊:咳嗽、咳痰黄色较稀量不大,咳嗽重时伴轻度胸闷喘憋,呼吸有热气,头项强痛,无身痛,无头晕,正常汗,口不苦,口干咽干咽痛,无口渴,纳可,无恶寒发热,动辄感冒,舌淡舌尖红,舌体胖大,苔白腻微黄,二便调。脉弦,左寸浮微紧,右滑。去某医院做肺功能检查示: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

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抓主机:胃虚痰饮郁热上逆。

方药:葛根加半夏汤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葛根40g,麻黄15g,桂枝15g,清半夏20g,黄芩20g,赤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切),大枣6枚(擘)。5剂,日1剂分2次服。忌辛辣刺激及过于油腻饮食。

针刺:足三里穴(双)、丰隆穴(双),留针30分钟。肺病穴(平衡针),上下提插,出现的酸麻胀感时出针,不留针。针后咳嗽憋闷迅即减轻。

二诊:诉疗效特好,咳嗽咳痰明显减轻,共针刺3天。继服上方5剂,愈。

此乃抓主机而用方,针对核心病机靶点用方,不堆积通常意义上的止咳祛痰药疗效更显,此乃守法度而拓宽经方应用范围、圆通应用之法也。经方应用理念:法有定法,一以贯之;方无定方,圆融为要。

针刺足阳明经两大要穴:一是调胃第一穴足三里补中益气,扶正祛邪。二是祛痰第一穴丰隆健脾和胃、清热化痰,无论有形之痰,无形之痰均可治之。

治标针刺平衡针穴位肺病穴:位于前臂掌侧, 碗关节至肘关节上1/3处, 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功能:理气润肺,止咳,退热,消炎,止血,抗过敏。该穴止咳祛痰疗效很好,有时可立即见效。

作于2020-10-17

毛进军 学术特色及治疗专长

      毛进军,主任中医师。国内实力派经方临床家。就职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河南省驻马店市名中医,河南省驻马店市仲景医学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乡村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学术特色:对医圣张仲景《伤寒》《金匮》经方医学有深入的学习、研究、思考和实践,并有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著有《经方辨治法度》《经方启示录》《思考经方》《经方心得》《经方活用心法》等经方医学专著。

    辨治专长:经方治疗外感、内伤杂病和慢性疑难杂病。

作者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