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熙凤生病后,王夫人立马调整荣国府管理层,背后蕴藏玄机

 少读红楼 2020-10-18


“兴利除宿弊”是曹公精彩之笔,也是读者津津乐道的桥段之一,可以评说的看点相当不少。

但我们今天稍微挪动一下镜头,看看在此之前的一些事情,竟然也能发现些许值得说道一番的内容。那就是——凤姐病后荣国府管理层的调整,其中蕴含的玄机。而且这种观察,让我们改变了对一个人物的旧有认知,发现了她内心世界的真实层面。

“凤姐儿因年内年外操劳太过,一时不及检点,便小月了,不能理事”。这是事情的因由。顺便感慨一句,操劳过度看来总是不好的,非但大病一场,丧失了管理权力,而且还把“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红楼梦》第六十一回)给弄没了——要知道这件事对凤姐多么重要。

但失子之痛并没有改变凤姐的心。虽然“天天两三个大夫用药”,但“虽不出门,然筹画计算”,而且“任人谏劝,他只不听”。说白了,就是不想交出——哪怕是暂时的——管家的权力。

但凤姐的病,对于“觉失了膀臂”的王夫人来说,却是一件不大不小的好事。

本来让凤姐管家,是王夫人非常放心而得意的一招:着实有才干,又是自家侄女,既能管事又不至于失控,完全可以放心的了。

但事情的发展,却不那么称心如意。老太太的宠爱、自己“威重令行”(《红楼梦》第十四回)的劲头、月钱之类的油水,等等——诸如此类的林林总总,让凤姐很快地有了独树一帜的意思,“恣意的作为起来”(《红楼梦》第十六回)。

放高利贷的事情王夫人也许不清楚,张金哥的悲剧更是“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红楼梦》第十六回),但王夫人问月钱发放时,凤姐立马扯劳什子“找缎子”;王夫人说“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凤姐又“先料着了”(《红楼梦》第三回)——虽然看似生活小事,但一滴水见太阳,其另立旗号、恃才逞智的蹄爪已经有所显现。


实际上这些事王夫人也没有太重视。但是,随着黛玉、宝钗的相继进入,“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矛盾初现端倪。凤姐一方面为了承顺贾母,一方面为了自身权力保障(黛玉的身体状况决定了其即使成为宝二奶奶也很难管家),相当明显地站在了“木石”一方面,这就造就了大过了姑侄关系的阴影,王夫人渐渐有了提前“换马”的想法。

“换马”是早晚的事情,琏二奶奶的管家位置早晚会被宝二奶奶取代,这点王夫人、凤姐都知道。但提前“换马”得有个机缘。

凤姐的病就是个机缘。王夫人“只令他好生服药调养,不令他操心”——说白了就是靠边站。至于“过了一月,凤姐将养好了,仍交给他”,应该只是个场面话,如果凤姐就此丧失工作能力,王夫人恐怕就称心如意了。

凤姐靠边站了,但“换马”却不那么容易。王夫人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内定的儿媳人选宝钗进入荣国府的管理层——其实王夫人恨不得一步到位,让宝钗管家,但当时宝钗只是客人“宝姑娘”,不是主人“宝二奶奶”,一步到位做不到。

这就需要搭建一个临时的管理层。这个管理层要具备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要确保宝钗作为客人能够参与(也算是见习、过渡),而又不被议论;第二,要真正能把管理工作抓起来,填补凤姐病倒造成的空缺;第三,要具备过渡性,不能形成长期机制,以免妨碍宝钗正式、全面接管。

这就很考验王夫人的智慧了。


也正是这个环节,改变了我们对王夫人的旧有认知。这个看起来木讷无能的封建家族贵妇人,在这个过程中颇展示了其内在高手的一面。我们看看她是怎么安排的:

首先,这个管理层必须有宝钗。但宝钗的身份,决定了她进入管理层后仍然不能直接管事。这就需要有一个能够实际代替凤姐发挥管家作用的人。而这个人要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要有管理才干;第二,要和贾府有确实的关联,以免名不正言不顺;第三,要有一定的出身缺陷,不至于尾大不掉,重复凤姐的老路;第四,将来注定要离开贾府,不至于挡了宝钗的道。

这样的人选,只有一个。“精细处不让凤姐”的能力,是贾府小姐但又是庶出的身份——探春一下子满全了上述四个条件。就是她了!

但还不行。宝钗固然是客人,而探春毕竟是个未出阁的小姐,管起事来名分还是差一点。还得有一个“挂名”的人,起一个实际不管事、但能“牵头”的作用。这个人要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要有足够的名分和资格;第二,要有一定的身份限制,不好出头直接管事;第三,要知所进退,不会真的动手揽权,不影响探春管事,不妨碍宝钗见习。

这样的人选,也只有一个。具备长媳身份、本来有可能管家,但因为孀居身份又不能管家,性格“尚德不尚才”——珠大奶奶李纨,“坐”在管理层里,维护这个层面的合理性,但又不说话、不管事,就是最好的状态。

一个非常理想的管理层,有了。

事情就此结束了吗?没有。

心里默定了这三个,但是怎么宣布,又是个学问。

一揽子捅出去肯定不行,那样宝钗就会成为注目焦点,太明显了——别忘了,上面还有一位支持“木石前盟”的老祖宗。


那就得一个个地推出去,还得让人看着不是事先定好的,而是事情一步步水到渠成。

那就无非这么六个顺序:

宝钗——李纨——探春;宝钗——探春——李纨;探春——宝钗——李纨;探春——李纨——宝钗;李纨——宝钗——探春;李纨——探春——宝钗。

前两个肯定不行,宝钗不能先出场。

第三个也不行。探春出场后,缺陷是未出阁小姐,你紧接着弄一个同样待字闺中的来,这算什么?

第五个还不行,李纨的缺陷是孀居不好管事,你紧接着弄一个同样不好管事的客人来,这算什么?

第四个其实可以考虑,但不如第六个好。探春缺的是足够的名分,李纨缺的是管理的才干。从“缺啥补啥”的角度看,还是李纨先出场,造成比较急迫的才干补充需求,看起来比较合适一点。而且探春第二个出场,一下子集中了大家的注意力,宝钗出场引发的关注就最小化了。

于是,管理层人员出场的顺序,和她们被确定入围的顺序就完全相反了:

王夫人先“暂令李纨协理”,紧接着好像才发现李纨“厚道多恩无罚”,“众人先听见李纨独办,各各心中暗喜”,“未免逞纵了下人”,于是顺理成章地“命探春合同李纨裁处”,最后才“恐失于照管”,请宝钗“各处小心”。


而且王夫人把身份分得清清楚楚,“令”李纨、“命”探春、“请”宝钗——谁也挑不出毛病,在老太太跟前恐怕也没得可说。

而实际上,只有在“请”宝钗时,王夫人谆谆密密地交待了一大篇话,特意强调“那些人不好你只管说,他们不听你来回我”——“那些人”里是否包括李纨、探春在内我们不好妄下结论,但后来李纨和探春在“议事厅儿”忙忙碌碌,宝钗“一日在上房监察”“临寝之先,坐了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这样既发挥了李纨的名分、探春的才干,又确保了“自己人”宝钗若隐若现、不动声色的有效参与。王夫人的目的,可以说是完全实现了。

“平生争强斗智”“恨不得一时复旧如常”的凤姐,虽然“自恃强壮”,却“直到三月间,才渐渐的起复过来”。虽是病症所致,但是不是也有被姑妈兼叔婆的手段惊气的成分,这个就很难断定了。

只是思想及此,我们仿佛听到曹公在冥冥之中悠悠然地问道:谁说“太太是那么佛爷似的,事情上不留心”(《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不知道曹公是在问谁?是说这话的探春,还是读书的我们?

作者:风雨秋窗,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