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心得】山水画教学的几个关系(三)

 月照长川 2020-10-19

山水画教学中的几个关系(三)

文|郝鹤君  发表于一九九三年

目录

一、教与学的关系

二、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三、画内功夫与画外功夫的关系

四、墨与色的关系

五、 对景写生与背景写生的关系

六、学生作品像老师与不像老师的关系

五、对景写生与背景写生的关系

对景写生的初期要解决的问题是认识对象与表现对象,掌握自然规律与表现规律,也有搜集素材的作用;到了后期,应更着重表达个人的感受。而背景写生则更着重表现,前者着重写景,后者更着重写情。

正如黄宾虹先生所讲:对景作画难在一个舍字,这句话很中肯。将大千世界收入一幅画中,缩小了成千上百倍,该画什么不该画什么心理应有数。这里必须有整体观念,在作画前脑子里应有一个画面,具体作画时才不为眼前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所左右。初学素描时,老师反复强调“第一感觉”,这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在画的时候却很容易钻到局部而忘了整体大的关系,亮面越画越黑,而暗部越画越亮,结果大关系错了。山水画更容易出这个毛病,一棵草、一片叶子,一条条树枝去抠,忘了整张画的大关系,这幅画就很难画了。画大景时更容易因小失大,在揣摩大师们的作品时,我发现他们十分重现也十分善于抓大关系。如八大的兰花;叶子用重墨,花与茎用淡墨,看似简单,远看十分强列,很有力度。反观一些“小家”画兰。则往往把每片叶子都画得很有变化,叶子本身又有变化,前后又有许多变化,近看似乎十分丰富,远看十分灰,十分弱,成小家气。所以我认为大师抓大关系,小家只管小关系,泾渭分明。山水画也是如此,学生们的速写多用钢笔来画,工具限制他们不能用浓淡,速写时往往是注意大小关系而不致陷入局部,很整体。但一到画宣纸时就到处求变化、求丰富而搞乱整体关系。我要求他们毛笔当钢笔用,只用一种墨色先将大空间、大关系表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再适当丰富。宁要大的空间大的关系正确、强烈,不要小的变化。从几届学生的实践来看,这样做有明显的效果。有了这种观念,在对景写生时整体与局部的把握就能逐渐胸中有数了。

《归牧》尺寸50cm*50cm

真实的景,往往有缺陷。黄宾虹先生讲:江山如画,正因为不如画,需要画家完善。前辈大师们在写生时都不满足于固定的角度,往往在作多方位的观察后,选定一个角度,以此为主,再作一些必要的移动,使画面更完美,更能表达对客观对象的感受。1983年我去青海龙羊峡水电站写生时,就认真寻找关山月老师所画的地方,我发现水电站那边的山形琐碎而不美,也不典型,倒是背后的山更理想。原来关老是把背后的山搬到水电站来了,这就弥补了真实对象的缺陷,使之更美、更典型,形成了那幅佳作“龙羊峡”。傅抱石与李可染先生的许多写生作品中,这些例子很多,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我自己在学习与教学时,也逐步要求学生这样做,眼前的树不好看,可以将别处有特色又好看的树搬过来;后面看不见而又有特点的景物可以先过去画,然后再回到前面来画;或者先画了前景再走过去画后面的景。这样使画面更能表达对当地的感受,更具地方特点,更完美。开始时,难免出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多次尝试后,问题可以逐步解决。这里需要一个“勤”字,脑子勤、腿勤、手勤,懒汉是难以步入艺术殿堂的。

《米汤沟》尺寸50cm*50cm

背景作画(或叫背景写生)难度更大一些。但是这对高年级学生来讲十分重要,过好这个关,再创作就比较容易了。外出写生也必须学会这种方法。在乘车、乘船时,途中有许多好的景,在行路途中也会遇到十分动人的景色,这时不可能停下来作画,必须凭记忆。学生有速写的习惯,也有相机。我一般不完全反对拍照片参考,但我反复与学生讲明,照片只能起很小一点参考作用,严格来说,作用不大!人是带着感情看对象的,而相机是机械的,拍出来的东西与自已看到的相去甚远,再加上一个月后才冲洗出来,激情没了,只留下一点回忆而已。我主张画速写,哪怕几条线,与脑子里的记忆合起来,一住下来便可作画。但有的学生手老不停地画,见什么画什么,脑子没时间思考,这也不行。要有感而画,脑子里要形成画面,把最打动你的景在脑子里画下来。行车一天,心里有一两幅画就行。记什么呢?古代有一个笑话:一个小偷在闹市明目张胆地拿了商人放在桌子上的钱袋,当场被抓。别人指责他为何竟敢在众人眼皮下拿钱袋时,小偷回得很实在:眼里只看见钱,别的都没看见。这种心理作为画家看景、记景来说就很正确。只记最能打动你的东西,别的一律视而不见。当然有些当地特有的、有代表性的东西,如房屋、树木要画些速写。两者结起来,一到住地,趁感情强烈,记忆犹新时立即画出来。还有一种“移花接木”式的背景作画方法,即彼时彼地的景与此时此地的情综合起来。关老20世纪60年代东北写生时有两福作品,一幅为《延边水田》,他当时介绍,水田是广东的感觉,延边的水田也类似;不同之处是近处的土山与当地的朝鲜族农民。另一幅《和平的图们江》的山是粤北的感受,图们江一带的山也类似,有地方特点的是当地的放排方式。这种背景作画是将共性的东西与地方特色的东西结合起来,更能调动人的生活积累,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的作品往往更精练,更概括,感情更强烈。1983年我在去敦煌的路上整天看到甘肃境内的景色几乎一样,这就不必专门记了,而房舍却很有地方特点,房屋周围的树也有其特点,我反复记录它的结构特点。突然见到有单峰驼在犁地,女的牵着骆驼,男的扶着犁,我立刻记下来,后来画成了《戈壁人家》。经骆驼城时,山是灰黄的,地也是灰黄色,与别处完全不同,这些也凭记忆画成《陇上放牧》。我带高年级学生出去写生,在对景作画的同时,要求回到宿舍背景作画,到后期主要是背景作画为主。这样一来,学生动脑子多了,画速写的目的性强了。万事起头难,经验是靠不断积累的。画得多了,认真总结正反经验,就可以摸索出一些规律来。

《榕树》尺寸50cm*50cm

然而背景作画到一定时候又可能出现概念化、“三板斧”的现象,用套路作画。这时就要求学生再对景写生,再画些具体的景物。或者对景、背景间隔开来练习。这样他们的写实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可以不断提高,再进行创作就不难了。

《水乡》尺寸50cm*50cm

六、学生作品像老师与不像老师的关系

有一个普遍现象:某些大师的学生作品酷似其师,越是成就大的老师,其学生越像老师。这种现象又好又不好,初学则好,后期则不好。这里面有两个原因,其一,原因在老师,其二,原因在学生。老师是成功者,出于对学生爱护、让学生走老师自己的路才不至于走歪,才会成功。学生崇拜自己的老师,长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忘了自己。按我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大师们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以某一位前辈的作品作为自己唯一的楷模来步步紧随的。他们学习的对象很多,古今中外对自己有用的都学,而且很会结合自己的特点吸收,融会贯通。同时无一不重视到生活中去印证、去再发现,最后形成自已的风格。齐白石是这样,黄宾虹是这样,李可染先生跟随齐、黄十几二十年,也不是齐、黄第二。人是很奇特的动物,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人,即使是孪生兄弟、姐妹,形态、性格气质都有很大差异,更何况各人的经历、学识、修养、爱好、环境、际遇的多样性,绝不会重复。艺术就因为如此才呈现出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如果人人一个样,那是很可悲的。

《雨林》尺寸50cm*50cm

像指导老师,在学习初期,应该这样。学谁就应该像谁,这样才能学到具体的方法与规律,为进一步触类旁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到后期,就必须按各人的具体情况有侧重地学其他,逐渐发挥自已的特点了。武术界也有这种例子,某人初期跟随某前辈名家,基本功打得很扎实,老师的本事都学会了(并不是能打败老师,而是该学的学到了)。满师后再到外面以武会友,或再拜其他名师学习别派精华,逐渐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身体条件,形成有自己特点的绝技,成为一代宗师。画界大师不也是这样吗?反过来,也有只守住本师门那一套的,往往一代一代衰落下去,呈现出“近亲繁殖”的颓势。这在艺术的天地里,也不乏其例子。我自己认为单凭我个人是培养不出大师的,对学生初期基础必须十分严格,而在高年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他们广取博收。他们探索,只要有点滴可取之处,都要即时肯定,引导他们逐步完善。千万不能将学生的那点“闪光”扼杀在萌芽阶段。对像自己的学生不特别钟爱,“听话”的不一定喜欢;而对那些不像自己,“离经叛道”、“不听话”的学生也不一定排斥,不一定就不喜欢,相反可能会更重视这类学生。实践证明,后一类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大都有所作为,确有成就。

(完)

《羊城暖冬》尺寸50cm*50cm

编辑:谭颖仪

作者/审核:郝鹤君

画家介绍:郝鹤君,原名郝学仁,斋名槐风堂,1938年生于山西省榆次县。1954年考入中南美专附中(即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前身),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2年与林丰俗联合举办“林丰俗、郝鹤君画展”,1990年举办“郝鹤君山水画展”,1992年举办“郝鹤君写生画展”,1998年举办“郝鹤君台湾写生展”,2008年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锦绣河山——郝鹤君画展”,2013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地行踪——郝鹤君山水画展”。2018年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大地行踪”郝鹤君山水画展。出版《郝鹤君台湾写生集》、《郝鹤君山水写生精选》、《锦绣河山——郝鹤君画集》、《大地行踪——郝鹤君山水画集》等。

艺术相伴人生,探索永不止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