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教小故事 | “孤独”的力量

 和善书屋 2020-10-19

从小到大,与其他父母的“贴身抚养”不同,我的父亲一直致力于让我成为一位“孤独的漫步者”。

首先,是时间上的“孤独”。与其他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停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兴趣班不同,我的父亲一直给我“孤独”支配自己课余时间的机会。在这样与自己的独处时间中,我爱上了文学,喜欢上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喜欢上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的豪情,喜欢上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荒诞之中描绘社会阴暗面的老辣。在这样的“独处时间中”,我学会审视自己的行为,重视自己的价值。

其次,父亲喜欢给我空间上的“孤独”。小时候去溱湖,乘船来到湖心岛,父亲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走开。我一开始慌乱、恐惧,可当我渐渐沉醉于那一两只划破暗紫天空的白鸥,那一湖像被撒上金粉的波光,我收起渴望群居的本性,将整个身体融化在紫红色的晚霞之下。没有人为的干扰,人与自然贴的更近,我也有更多机会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关系。我开始学会用心尊重这世间的每一个生命,而这些都是父亲留给我的“孤独”的空间所赐予我的宝贵财富。

最重要的是,父亲一直教育我要学会精神上的“孤独”。“这世上总有些事你不想去管,总有些话你不想去听。”胡适之先生的这句话恰到好处地描绘了当今人际交往的困局。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被表达,或者说去说服其他人信服自己的观点,可人生而不同,从小接受的教育环境也不一样,在看法上难免有分歧。这时就要学会精神上的孤独,给自己的精神世界开拓一片自留地。

当我对一篇文章、一部电影的评价与所谓的标准答案有歧义时,父亲会鼓励我主动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我庆幸能有这样一位父亲,陪伴而又不失自由,引导而又不是放手,让我学会如何孤独地活着。(图/钱新明)


来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