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习非成是”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0-19

    一

    孩子们都爱听故事,如果把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寓于小故事之中,那必定有着更好的教育效果,因为学生听惯了唠叨,似乎有了免疫力,让家长老师的话划过耳边不留痕迹。

   其实,真正的好故事,不是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去做,而是启发你思考,从故事当中去感悟。当然,不同的人会从同一个故事中悟出不同的道理,看看下面的故事会带给你哪些感悟。

    二

    有间屋子的地面上有一处洼坑——就是凹下去的地方。

   清朝末年,有个叫刘蓉的人,讲了自己和屋子里这个洼坑的故事。刘蓉读书时就在这间屋子里,开始的时候,有好多次险些被洼坑绊倒,后来逐渐适应了,竟然如履平地。

    再后来,父亲派人用土把洼坑填平了。刘蓉不知,当他又进了这间屋子之后,竟然感觉原来洼坑的地方凸起了一块。他低头看去,地面被铺的平平坦坦的,他疑心自己的感觉,就又走了一遍,还是别扭,总觉得这地方高出地面一块。一直到好多天后,才又适应了铺平的地面。

   三

   我相信很多人都可能会有同样的经历,但是,刘蓉把这个事情说出来,是想告诉大家:习惯对人的影响之深,很多时候是我们察觉不出来的。尤其是有些习惯会让我们的判断失真,甚至影响、改变了我们的品性和行为

   地面本来是坑洼的,习惯了就觉得正常了,反而当地面平坦的时候会感觉不舒服。类似的现象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习非成是

   习非成是,对错误的事情习惯了,就会认为是对的。

   四

   作为老师,当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的时候,其实大有文章可做。有的学生写的字歪歪扭扭,在他自己看来不觉得有多么丑,因为已经看习惯了;有的学生写的字成了一把乱草,习惯了,认为本该如此,不想改变。

   学生答题不规范,如果老师不严格认真得让学生纠正,他慢慢也会习惯了这样的做法,以为这就是该有的样子。

   五

   总结起来说,有些学生学习上的坏习惯为什么改不掉,因为长期以来就这么做的,习惯已经让他们感觉这样做天经地义。

   一种好习惯的养成,首先要革除掉学生的“习非成是”,要让他意识到,他所谓的正确,其实只是因为他长期以来适应了这种不良的习惯。

   举例来说,学生做题或者测验、考试,其意义本来就在于发现问题、查缺补漏,但是很多学生仅仅是把做题的目的定位在做对、会做。他们的逻辑是:这道题做错了不要紧,问问老师同学,改过来就万事大吉了。

    至于为什么会错,错题反映出自己知识能力的欠缺在哪?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去琢磨。这就是“习非成是”

    六

   习非为是的最大危害在于,我们往往很难察觉那些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行为、习惯中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然后,我们就在这种错误中越走越远。

   老师要做学生“习非成是”的警醒者,作为学生,也要不断反省自我,找出自己习惯中那些违背学习规律的行为,及时加以改正。

   七

   再往大处说,做人做事都该警醒自己,反观自身,我们有哪些“习非成是”的表现,莫让习惯绑架了我们的是非观、价值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