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试后写反思到底有没有用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0-19

高三学生进入最后阶段,考试不断,如何在每次考试后都让自己得到提升,这是高三师生都需要研究的课题。考后认真写反思,就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以前写过考后反思,但是没什么用。

我承认你这句话是真的,你也写了反思,你的反思也没有发挥作用。但是,问题在于,你的反思是怎么写的?又是怎么落实的?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学生写考后反思,可以大体分为这么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散文式反思。

对自己的考试发一通感慨,什么退步了,有所进步,需要继续努力之类的。也有的加上父母的希望,老师的鼓励,学长的叮咛,自己的誓言等等。写完后,很快就丢在了脑后。

第二个层次:忏悔式反思。

对自己各个学科都有什么不足之处逐一进行分析,什么哪个知识模糊了,哪个公式记错了,哪个选择题应该相信第一感觉了等等,最后加上自己的后悔和决心。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好像自己忏悔之后,下一次就能自动改正一样,

第三个层次:愿望型反思。

这个层次比第二个层次要进步许多了。在列举了自己的不足之后,制定自己的改正措施,列出1、2、3…。但是,仔细一看,所列出的措施绝大多数是大而化之。什么一定要增强阅读能力,要多记单词,要多做题,知识一定要熟练。准确来说,这都是一些良好的愿望和期待,如果是用作向神灵祈祷还行。可能有的同学以为自己如果写下这些措施就能自然落实一样。问题是,这些措施不是老师咱就告诉你要注意加强的吗?快高考了,你写这些真的有用吗?

第四个层次,精准型反思。

达到这个层次的同学不多。每次考试之前,就应该有提升应考能力的预设,也就是说,根据以前考试中的问题,本次考试我要提升哪些应考能力。考试之后,回过头来,看看以前的错误是否继续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又有哪些新的问题产生,包括答题能力技巧,知识方法漏洞等等。

分析问题要精准,不能大而化之,要层层剖析,到底错在哪里,哪个知识点有疏漏,哪个方法没掌握,哪些是可以自己能够改变的。

在精准分析不足的基础上,列出问题清单。根据问题清单,精准确定自己下一步的改正措施。措施要具体,要有可操作性。比如,要多做题,那么就要明确做哪类题?题目从哪来?什么时间去做,做完之后如何总结。如何确保每天完成这个任务(可以同伴互相提醒)。

比如多记单词,记哪些单词?每天什么时候记单词?如何记得更牢固(今天再复习昨天前天所记单词),如何确保落实等。

为了让反思后的行动能够真正落实,要首先问一下自己,这些行动开始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从哪个最小的步骤开始(比如多做题先从找题开始)?

要做到精准性反思,自己还要调整好心理,要知道,无论你准备得如何充分,犯错都在所难免。犯错是必然的,也是学习的必要步骤。要允许自己犯错,犯错时能够以自我关怀的态度去接纳,而不是陷入内疚和自责中难以自拔。只有调整好心态,才能静下心来做好精准反思,也才能尽快投入到制定的行动计划中去。

毫无疑问,在这四个层次中,只有第四个层次的精准型反思,并且严格落实反思中的制定的措施的同学,考后反思才能真正起作用。

任何事情都是分层次的,思考深入与否,决定着层次的高低,落实力度如何,直接影响反思的效果。

希望对同学们能够有所启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