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子弟为何大多出国留学?美籍华人家长现身说法,解读中美教育

 小一时空360 2020-10-19

看到头条上的一个提问:

为何如此多的高校教师送子女出国接受教育?

确实,近些年来学院的同事,可以说大部分把孩子送出国了。

小的初中就走了,一部分是高中阶段出去的,最多的是出去读大学或研究生。

-

前不久老同学群里还就送子女出国接受教育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其中一些早已移居海外的专业人士也就此谈了自己对中美教育的看法。

或许可从中了解一些国外教育的现状,以及国内外教育的差异吧。

摘录一段分享给大家。

-

......

Z君是美籍华人,旅居美国二十年了,嫁的也是美国人,有两个可爱的混血儿儿女,说起这个话题来,她发言最多:

一般来说,美国孩子的天堂是在高中之前。

从小学到初中(8 年级为止),孩子们基本都是在放养。教育部门都有严格的规定课外作业不能超过多少分钟。(印象中我的孩子们6 年级之前在家就几乎没有做过作业的)。

个人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每个孩子的天性和个人才能得到自由地、最大限度地发挥。

缺点是没有为孩子们一旦进入高中以后的压力剧增做好准备。

所以一般美国孩子会告诉你高中阶段是压力最大的。一旦入九年级,作业、考试急剧增加,而且高中四年的每一次考试和作业对他们申请大学都会有点影响。

...

美国孩子的大学阶段都很忙,因为那是他们真正学技能的时候。但这时的压力他们自己有控制(比方说一年选多少课,修多少学分,参加多少课外活动等)。

由于这种可控性,加上孩子们已经经历过了高中阶段的培训,感觉这些大学生尽管很忙,但是压力没有高中时期大。供参考。

-

D君也早已定居美国:

高中期间学业重是一方面,还至少要一项体育和一项才艺拿得出手,以及过一百小时的社工,都得花时间,忙呀。

我女儿学校是高中最后两年的义工时间才计,合计200小时,还要分娱乐,创意等类别。

Z君附和道 :我也还在想着到哪儿给我那熊儿子找地方做义工 ,否则高中毕业不了。虽然捐部旧车给养老院也算做好事,不计义工,只是好事而已。帮小区捡垃圾和带小孩算义工,但申请大学没用噢。

-

现就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许博士有正在读中学的儿子和刚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女儿。说到美国教育,他很有感触:

美国政府部门没有教育部或教委。教学大纲都有各市,镇自己制定。联邦政府基本不管如果教育下一代,也没有全国统一教淉书。

在我们镇上的学校8年级前无教课书。8 年前主要培养学生自我独立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尊守最基本的社会法规及道德观。

学生大部分是玩,家庭作业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学校2:30放学。之后是学生及家长自己决定。

大部分美国人都会迭择1至2个体育活动:锻炼孩子们的身体,如何克服困难及弱点,以及公平竞争,团队精神。

9年级后为高中,学习会紧张一些,家庭作业在2至3小时之间。

鼓励与社会接触:社区服务,假期工作。假期的学生工作非常好找,让学生了解社会,发现自我,以及未来上什么样的大学做什么事。

与国内高中相比,这儿的高中学习紧张程度不及1/10。

-

另一位美籍人士Z君,其女儿今年刚刚从耶鲁大学毕业,还有一位上小学的小千金。她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美国的高中学生, 学习紧张程度因人而异, 因学生制定的目标高低而异, 也因学校私立或公立而异。

有的公立学校课外活动与作业各占50%的课外时间, 目标是申请藤校的的学生, 要付出比一般大学多很多的努力, 除了成绩在全年级top 1-2% 以外, 必须参加州以上水平及全国水平的比赛并获得前3名来证明自己比别的学生强。

而且在申请的议论文中把自己的最有激情的领域,或最有感想的故事写出来,能感动招生官员, 突出自己独有方面, 为学校带来荣誉。

还有申请时的面试, 能给面试官展示谈吐, 思想等综合能力,。

所以能进入藤校的学生, 要有思想, 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还要能在人前表现出来的能力。

如果目标只是州立大学, 全美排名25-50 左右的大学, 则不需要太多课外的活动, 200 小时的义工就可以了。

......

-

听了上面几位外籍华人的讲述,总的感觉是:

相对于国内教育体制,美国教育没有那么举国统筹,比较灵活多样,尤其在中小学阶段,人格,见识,责任,以及精神心理世界的历练胜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我注意到他们提到的"义工"项目。上大学前必须完成的的200小时的义工,看似与上大学没啥关系。

不过仔细想想,这对一个成长期的孩子来说,这里面的内容还是蛮丰富的,历练,见识,爱心,社会担当和责任感的形成,等等......毕竟孩子在成才之前,首先得成人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