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近视人群越来越庞大,让很多人开始重视对眼睛的保护。而日常中使用最多的方法莫过于“护眼模式”,这个模式在手机、电脑以及电视等设备上已经非常普及。无论是哪种设备,开启护眼模式后,屏幕都会变成黄色或者暖白色,可以达到一定的护眼效果。 关于这点,大家可能有疑问,都知道看绿色护眼,比如有的人会把手机电脑的壁纸换成充满绿色的风景图片,那为什么护眼模式不是绿色而是黄色呢? 搞清楚这个问题,得先知道屏幕发光的原理。自然界中的光是混合光,由红、黄、蓝等组成,这些光混合后就变成白光。屏幕也是相似的原理,要发出白色光,就需要用其他颜色的光源来混合。 目前大部分设备的屏幕是LED,实现白光的方法有三种,一是通过红、绿、蓝三基色多芯片组合来成;二是让蓝色LED芯片激发黄色荧光粉合成白色光;三是采用紫外光LED激发三基色荧光粉合成。 以上三种方法中,第二种方法是成本最低的,因此被普遍采用。遗憾的是,伤眼问题的根源恰恰在这里,各种LED发光显示设备中,白光LED需要通过蓝光LED+黄色荧光粉调出白色,因此屏幕总是会发射出大量的蓝光。 物理上学过,光的波长越短,能量越高,穿透力就越强,对眼睛的伤害也就越大。常见的红光波长为600-700nm,黄光波长为500-600nm,蓝光波长为400-500nm,因此我们感觉刺眼的往往就是波长短、能量高的蓝光。 更可怕的是,一些厂家为了让显示设备“看上去很亮”,就让LED发出更多的蓝光让人感觉更亮,这种冷蓝光LED成了最佳选择,既节约了成本,又“看上去很亮”。 这种高能量蓝光可直达眼睛视网膜,光敏感细胞又可以感受蓝光刺激。长时间近距离观看屏幕的时候,大量蓝光到达眼底,照射视网膜产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会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死亡,从而导致光敏感细胞缺少养分从而引起视力损伤。 另外蓝光还会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举个生活场景中的例子:当你晚很困了正想入睡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拿起手机刷一下微博、朋友圈,会发现困意正在消减,甚至让人很难入睡。 那是因为我们的视网膜上有一种细胞接对蓝光非常敏感,如果它接触到了大量蓝光,就会像大脑传递现在是白天的信号。另外蓝光也会抑制褪黑素分泌,从而影响睡眠质量。所以睡眠不足,眼睛疲劳也会加剧,还会产生一大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相当于蓝光的间接影响。 总之,蓝光的危害还是非常大的。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几乎所有的护眼模式都会让屏幕变成黄色呢?前面讲到,白光是由蓝光和黄光混合而成,要护眼就必须减少蓝光,黄光的比例增大,因此屏幕就呈现出黄色了。 降低屏幕对眼睛的伤害,除了减弱蓝光的比重,还可以提高蓝光的波长,来降低蓝光的能量。因为并不是所有蓝光都会伤害视网膜,大约只是集中在450nm波长处有一个能量高峰,在此周围的蓝光才是有害蓝光。 这可以通过调节背光或者更换发光材料来实现,比如目前逐渐成熟的OLED技术,由于本身摆脱了LED背光的模式,其每个像素都能够自行发光,只要向电极中输入电压,激发层就能产生所需要的彩色光,而采用的有机发光材料大大降低了蓝光光谱的强度。 目前市面上的液晶电视所产生的蓝光波长多在450纳米左右,而OLED电视产生的蓝光波长在460-480纳米之间,根据‘波长越短,能量越高’的物理原理,OLED电视与液晶电视相比蓝光所产生的能量更小,所以对人眼的危害更小。 不光显示设备本身在朝着护眼方向改进,一些辅助的防蓝光产品也应运而生,最热门的当属防蓝光眼镜了。小编前段时间才被某眼镜店老板“忽悠”给新买的眼镜选配了一个防蓝光镀膜,多花几十块钱。 实际上,防蓝光眼镜的防护效果十分有限,根据网上的评测机构给出的数据,比较优秀的防蓝光眼镜也只能减少20%蓝光,还有很多根本没有防蓝光效果。而能防护蓝光的眼镜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镜片呈现淡黄色,我看了看自己的眼镜,镜片是完全透明的,瞬间觉得上当了。 尽管蓝光在民间已经被认为有害,但从严谨的科学角度,并没有真正证明它的危害性。仔细想想身边近视的朋友,其实大部分都是小时候躺着看电视造成的。因此,比起刻意追求防蓝光,不如保持良好的姿势以及充足的照明,相信已经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护视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