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短暂的秦朝(1) 秦朝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随着齐国的丧钟敲响,一个伟大的王朝出现了,它,就是秦朝。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实力大增,成为了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后来,又在秦王嬴政的带领下,通过招揽像李斯这种其他国家的人才,增强了软实力。这时候的秦国,就像一只猛虎,面对面前的羔羊,张开了他的大嘴,伸出了他的利爪。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国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定都咸阳,结束了春秋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 秦朝的领土,虽然跟咱们现在的领土相比要小得多(只有340万平方公里左右,大概是现在的三分之一强。),但是在当时,也足够称之为伟大了。秦朝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这么大的疆域,该如何去治理呢?于是一系列的问题都摆在了秦王嬴政的面前。嬴政不愧为千古一帝,他决定,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想当年,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实行的是分封制,就是把自己的子弟以及功臣们,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了很多的诸侯国。可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本来是同族是亲戚的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成为了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国与国之间撕掉了温情的面纱,开始了真刀真枪的战斗。所以,当秦朝建立之后,有人提出要实行分封制的时候,丞相李斯站了出来。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李斯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提出了郡县制。于是,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每个郡的长官称为郡守,同时设置了尉、监两个职位。郡下面设置了县,县里的长官称为县令或县长。县下面又有乡、里、亭等不同层级的组织。郡守直接听命于国君,这样,全国各地的权力都集中在了国君手上,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此后,我们中国直到现在,基本上都是实行郡县制度。 统治制度建立起来了,秦王觉得自己“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功绩了,于是提出了修改国君称号的问题。 (秦王嬴政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 于是大臣们建议国王称为“泰皇”,命令称为“制”、“诏”,本来人人 都可以用来自称的“朕”这个字现在只有国君可以用。秦王说把泰去掉,留个皇,再加上上古时期的帝,就叫皇帝。其他的就按照你们说的办吧。于是,秦王嬴政成为了我们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他又希望自己的王朝可以世世代代延续下去,所以称自己为始皇帝。秦王嬴政也就成了秦始皇。为了便于管理国家,秦始皇在自己之下,又设置了中央机构,由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组成,他们都帮助皇帝办事,所有事情最终都由皇帝决定。 这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又是哪些问题呢?该如何解决呢?咱们下次再说。 跟孩子们说说中国历史(第一季汇总)《从远古到春秋》你给我“好看”,我让你“好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