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处昏上乱相之间, 而欲无惫, 奚可得邪? 庄子穿着一件打了补丁的粗布衣服, 用麻绳拴住脚上的破鞋,然后去见魏王。 魏王说:“先生为什么这样萎靡呢?” 庄子说:“是贫穷,不是萎靡啊。 读书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实践,才是萎靡; 至于衣服破旧、鞋子穿孔,是贫穷,而不是萎靡。 这是所谓生不逢时啊。 您难道没有见过跳跃的猿猴吗? 当它处在柟、梓、豫、章这些大树上的时候, 可以攀援树枝,往来自如, 就算是后羿、蓬蒙这样的神射手也不能小看它。 等到它处在柘、棘、枳、枸这些多刺的树丛中时, 就要小心行动,瞻前顾后,还会害怕得发抖, 这不是因为筋骨变得僵硬而不柔软, 而是所处的情势不利,没有办法施展它的才能啊。 现在处在昏君乱臣的时代, 要想不萎靡,怎么可能呢? 像比干被纣王剖心而死,就是一个例证啊!” 《傅佩荣译解庄子·山木20·7》 庄子说:“我是贫穷,不是萎靡。” 哲学家喜欢澄清概念,贫穷是人穷志不穷,萎靡是人穷志也穷。 以跳跃的猿猴比喻,所处的情势不利时,就没有办法施展才能,处在昏君乱臣的时代,要想不萎靡也难。 庄子不怪自己,也不怪君王,而是怪这个时代。 庄子先是承认自己是穷而不是惫,又说处在昏上乱相的今日,读书人不可能不惫。 由此可知他是又穷又惫。 然而问题在于,惫是“士有道德不能行”,那么此处所说的“不能行”,是他自己不愿意行,还是环境所迫而不能行? 答案若是自己不愿,当然算是萎靡;答案若是环境所迫,也算是萎靡吗? 那么,庄子为何在一开始时,不承认自己是萎靡? “士有道德不能行”,道德是指道德理想,是念书人学习之后用来济世的。 这个用法比较接近儒家立场。如果是道家,则“行与不行”全在自己,又何惫之有? ——傅佩荣 图 | 蔡志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