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画记】陆抑非:工穷而艳溢,花笑而鸟鸣(上)

 真友书屋 2020-10-21
陆抑非初名翀,字一飞,后来拜吴湖帆为师学画,吴为其改名为抑非。其祖父陆仲仁为清末秀才,关于他父亲的情况,杨成寅在《非翁艺道概述》中介绍说:“其父陆章甫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员,曾与于右任、邵力子二人在上海震旦大学同宿舍求学。后来,于右任、邵力子跟随教育家马相伯先生创办复旦大学,陆章甫也是复旦大学创办人之一。”

陆抑非出生于书香世家,年幼时在塔前小学读书,初中阶段就读于诚一中学,该校乃是一位牧师所办。1923年,15岁的陆抑非转入了苏州桃坞中学,该校校长乃是美国人马克·劳顿,他的中文名字为梅乃魁。

陆抑非《临明吕纪寒香幽鸟图》选自《中国当代国画名家精品集·陆抑非·花鸟》


苏州桃坞中学是美国校风,主要以英文授课,胡志弘在《非翁传略》中记录了陆抑非的回忆:“所有的通知布告都以英文为主,中文翻译为副,课程除了国文外其他全以英文授课。”这为陆抑非打下了很好的英文功底,但是当他在刻苦锻练身体时却发生了意外,杨成寅在文中写道:“1925年,上高三那年暑假,陆抑非因俯卧撑过度肺内受伤咯血,只得停学,家里人把他送到三峰寺休养。三年之内,他断断续续在该寺休养十五个月。寺中法师对陆抑非‘禁声禁动’,要求他每日静坐。在三峰寺每日静坐的生活,使陆抑非学会了忍耐,使他逐渐建立了一个人生信条:‘今生今世,无论从事何种行业,人要虔,心要诚,虔必敬,诚则灵。’”

陆抑非的学艺之路始于1921年,当时他拜祖父的好友李西山为师。李西山名笏,字紫纡,号西山,此人为常熟地区的名士,他不但书法好,同时擅长花鸟,他的花鸟画主要是恽南田一路画法,尤其以没骨牡丹最具名气。李西山不是职业画家,他的绘画全凭兴致,李猷所著《抗战前常熟书画家传略》中称其:“辇金以求画者,不能立致,必一二年始得之。”除绘画外,李西山还喜作楹联,在这方面同样有名气,李猷在文中写道:“皆极隽妙,尤其旧制,丧家有屏门对、抱柱对,及行状家传祭文等,先生均一手包办,贴切典重,一时无与伦比。”

陆抑非《临明吕纪秋水群雀》选自《中国当代国画名家精品集·陆抑非·花鸟》


陆抑非跟随李西山学艺八年,不但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功底,更为重要者,陆抑非学得了画牡丹的妙技,此后经过体悟融会,创造出了有独特面目的牡丹画法,被人誉之为“陆牡丹”。

陆抑非拜的第二位绘画老师乃是陈摩,此人字迦庵,号迦兰陀,是清末绘画名家陆恢的弟子,其专攻山水花鸟,在书法方面也颇有成就,其画被誉为兼有“伯年之苍雄、昌硕之浑厚、廉夫之雅静、子祥之秀逸。”(胡志弘《非翁传略》)在色彩运用方面,陈摩有着恽南田一派的清逸淡雅格调,他先后在苏州二中、省立第二师范、苏州美专等学校担任教职。1929年,陆抑非在表亲钱月岚的介绍下拜陈摩为师,在学画的过程中,又因陈摩绘画具有海派特点,陆也渐渐领悟到了海派风貌。

陆抑非《柳塘写生》选自《中国当代国画名家精品集·陆抑非·花鸟》


后来陆抑非来到了上海,钱仲联在给《陆抑非纪念文集》所作的前言中称:“二十二岁随双亲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开始住在一间幽暗且简陋的灶披间,借只旧书桌,一边打小工,曾在一家花边洋行打图样,到煤炭行秤炭记账,到同德医学院当教务处职员,空余时间,则为‘笺扇庄’画画册页,虽然所得菲薄,尚可作糊口度日,又可作为学画之经济支柱。那时白天出外工作,晚上灯下作画。屡经失业,生活是够艰苦的。”

幸运的是,后来他娶到了一位贤妻,才使其家况得以改变。沈祖安在《不了情》一文中写道:“孙淑渊先生虽读书并不多,但出身名门望族。其兄孙伯渊是苏州著名文物鉴赏家。伯渊13岁时,就跟父亲拓碑帖。淑渊嫁给抑非,是看中他的人品与才气。陪嫁虽不算丰盛,但对清贫的抑非,增添了求艺做学问的一笔厚资。”

陆抑非《拟元钱舜举紫薇碧梧》选自《中国当代国画名家精品集·陆抑非·花鸟》


孙淑渊的到来不但改变了陆抑非生活的窘况,同时也让他开阔了眼界,陆公让在《怀念父亲陆抑非》一文中写道:“这里不得不提及我的母亲孙淑渊,她是苏州人,她的大哥孙伯渊先生对我父亲的帮助可大了。抗战期间,上海租界成为一个避灾的‘孤岛’。大舅父孙伯渊先生将他在苏州集宝斋古玩店的书画紧急运往上海,与我父母同住法租界萨坡赛路207号(现淡水路219号),因书画进出频仍,今进明出,故家父见到好的书画,就通宵达旦临摹,有些用拷贝纸勾勒,积累了大量的稿本,为他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谢稚柳在《信手拈来皆图画》也曾记载:“他早年在其内兄孙伯渊昆仲处观摩了大量的历代名画,据说每当所见名作就要勾摹一过,久而久之所得历代名画的稿本,竟称得上牛载车装之富,这里也可见其功力之一斑。后来又专攻吕纪、林良、南田、新罗诸名家之画笔。”

陆抑非除了在内兄孙伯渊那里看到了大量名迹,更为重要的是,在孙伯渊的介绍下,他于1937年拜吴湖帆为师。吴湖帆家中藏有大量历史名迹,陆抑非在那里废寝忘食地朝夕临摹,这使他的画艺大进。郑逸梅在为画册《陆抑非》所写序言中称:

抑非于花卉,工笔、写意、没骨、泼墨,兼及翎毛草虫,无所不长。他主张画宜兼工带写入手,工笔可上追两宋,写意可继元人水墨,并明人大写,且经过几收几纵,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其艺术道路,也正是实践了这一主张。他的兼工带写,取法赵昌、陈白阳、周之冕、吕廷振、林良、任伯年诸家,遗貌取神,聊浪自放。

陆抑非《十里荷香》选自《中国当代国画名家精品集·陆抑非·花鸟》


机缘加天分,使得陆抑非在上海很快有了名气。1932年9月,陆抑非经朱屺瞻介绍,被刘海粟聘为上海美专国画教授,陆公望在《陆抑非与沪上画家交往片断——纪念先父陆抑非诞辰九十五周年》中写道:“由于父亲的堂娘舅周邦俊(曾任上海中西大药房总经理)的夫人是百岁老寿星朱屺瞻的堂姐妹这层亲戚关系,父亲由朱屺瞻介绍到刘海粟所创办的上海美专任教。”

上海美专的教职使得陆抑非有了固定的生活来源,使得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创作中。1933年,陆抑非在利利公司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1935年,他又在其所居住的法租界萨坡赛路207号创办了“飞声国画函授学校”,该校设花鸟、山水、人物三科,为此陆抑非绘制了大量课图稿来供学生临摹,同时他还编写了《画学浅说》作为理论教材。1937年6月18日,陆抑非在大马路大新公司举办了“陆一飞收藏、近作展览会”,该展颇为成功,所有展品均被订出。

陆抑非《丹绡甘露成扇》选自《中国当代国画名家精品集·陆抑非·花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进攻上海,当年11月上海沦陷,飞声国画函授学校被迫停办,此后的几年内,陆抑非主要是在吴湖帆的梅景书屋内临摹作品以及与上海书画家进行交流。1940年至1942年间,梅景书屋办过三次师生画展,陆抑非均有作品参展。而这个阶段,陆抑非的绘画在上海地区开始有了广泛的影响力,他被称为海派“四大名旦”之一。陆公望在《片断》一文中写道:“早在卅年代,上海花鸟画家群体中出现了四个突出成就的画家,其中二个是杭州人即张大壮、唐云,另二个是常熟人,江寒汀、陆抑非。江寒汀早逝,仅活到六十岁。大壮先生于1980年去世,寿七十八岁。唐云比父亲小二岁于1993年谢世。父亲那年已八十六岁高龄,他讲自己身体最差,却寿最长。谈到养生之道,得益于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活规律:不饮酒,不吸烟,少欲,以素食为主、动静相宜。一生奉行与人为善的人生哲理。‘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一切放得下,想得开,少烦恼是宗旨。”

在上海的经历,对陆抑非绘画的成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冯运榆在《非翁艺术析》中写道:“在与海派为伍的年代里,非翁不只摘取任伯年等名家之法,而且又取西画的写生和水粉之长,大大丰富、发展了没骨古法。他或简笔直写,或重叠复加,或墨彩互融,或烘染衬映,在其腕下,古、新之法无不驾驭纯熟。”

陆抑非《花好月圆》选自《中国当代国画名家精品集·陆抑非·花鸟》


1954年,陆抑非创作了工笔作品《花好月圆》,此画被世人视为他工笔重彩的代表作,该画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因饱受市场欢迎,故此社陆续印制了一百余万卷。“文革”结束后,《花好月圆》又再版了一百多万份,如此大的印刷量令人咋舌,而陆抑非的绘画成就因此而更加广为人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