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着公婆去桂林(八)岁月静好的悠闲时光

 三只荆棘鸟 2020-10-21


(八)岁月静好的悠闲时光

文/肖桂荣

接连几天游玩下来,我打算休整一天,然后返程。当我告诉公婆剩余时间安排时,二老明显松了一口气。

闲散从悠悠地等待早餐开始。

                           

清晨六点,一家三口早已收拾齐整,准备就餐。却被酒店前台告知,早餐要到七点钟才有。想想也是,随着夜生活逐渐丰富,人们早已放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耕时代的作息习惯,入睡越晚,起得当然也越晚。能够坚持早睡早起生活习惯的,怕只剩下睡眠减少的老人和浸淫中医传统理论的我等。

婆婆一直嘟嘟囔囔地抱怨怎么还不开饭?我笑着宽慰她,难道人生除了吃饭,没有别的闲情逸致?在风景如画的漓江边走走,与家人一起聊聊天,话话家常,不也是人生美事?

此时的漓江是安静的,路上少有早起的行人,与昨夜阳朔城里的喧嚣恰恰相反。公婆大半辈子长在乡村,对眼前的村落、道路、河流实在无法感冒。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二老无法理解,他俩也无法理解我时时的快乐,只能陪着我走路。

“二十块钱,去不去九马画山?”招揽生意的是路旁住户里的一位年轻妈妈,她一边催促丈夫抓紧去叫上学的儿子起床,一边贴补家用。

“去!”我毫不犹豫地带着公婆上车。

少年时读书就知道,九马画山是漓江山水的经典景观之一。九峰相连、耸峙漓江江畔,游人立于江对岸或乘坐在竹筏上远远望去,山形独特,宛如一副骏马奔腾图。有民谣,“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几多双?看出七匹中榜眼,看出九匹状元郎。”据说1960年周总理与陈毅游漓江时,面对画山揣摩了许久,周总理问陈毅看出几匹,陈毅答7匹。陈毅反问总理,周总理回答看到多得多,除了山上的,还有水里的,共18匹。我特别喜欢在公婆跟前显摆,即使一件小事也讲得声情并茂,听的人兴致盎然。先不说画山里到底有几匹马,公婆对周总理、陈老总还是非常崇拜的,都要去看看。

“这是你闺女吧?真孝顺!”

“不是闺女,是儿媳妇!”意料之中,兴奋的公婆再次收到满满的羡慕,幸福、愉悦和自豪感再一次爆棚。

“如果不带着你俩,今年我根本出不来。在家里,你儿子当权,我不过是顺应领导的意思,委曲求全罢了。”我不合时宜地申明自我观点。要不是老公在家里独揽教育儿子的重任,在儿子上高二的极度困难时期,我能有这份闲情逸致?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你在享受的时候,有人负重前行!

婆婆年纪大了,快乐少了。年轻时过得呕心沥血、险象环生,到老了,反而享受不了眼下的岁月静好。想想也是,公婆这一辈人,从小被教育勤劳和节俭,享受生活、追求自我完全被严重唾弃。自从嫁人,婆婆就独自操劳家里的十几亩地,还喂着牛,养着鸡,只盼着能把公公解放出来,外出挣几个活泛钱,贴补家用。婆婆的眼光是清楚,且长远的。她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只能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地靠天吃饭。而公公,却可以放低身价,从看似清闲的工作(收购、贩卖)中寻找财路。夫妻搭档供养三个儿子上学,在村里过上中等偏上的生活。二三十年下来,终于熬到功成名就,退居二线,可怜两位老人家,居然忘记了如何休息和玩耍?

“春有百花秋有月,耳畔清风胸沟壑。不把闲事放心头,时时都是好时节!”老太太,放下,把一切都放下!所有的能放下,放不下,不敢放的,统统放下。

“好!听你的。”

返回酒店的路上,妈妈接了11岁的儿子送往镇上的小学。随着旅游开发的逐渐深入,村里有远见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镇上去读书,再好点的到阳朔县城,更有条件的则搬迁到桂林市。读书,这条成熟的上升渠道已经深入到国民的骨子里,当年,公婆也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坚决拥护者。时代变迁,粉丝依然众多。

从早起到现在,大家都饿了。桂林的饮食与家乡口味近似,公婆吃得很习惯。每顿饭婆婆都吃得很开心,也没有反酸、腹胀的情况,她问我为什么。我连忙答疑,“每天不停地走来走去,即使像刚才,单纯的早散步,也走了近3公里,在家里看似忙忙碌碌,哪能走得了这么远。另外,干家务决不等同于运动,家务繁琐,日复一日,没有成就感,而运动却能让人心生喜悦。

少干点活,只有健康才是自己的!对于勤劳成为习惯的人,只能教给她如何偷懒。靠她自己根本闲不下来,除非有人监督她,带着她,才能让她闲下来。

我带着公婆,整个上午都优哉游哉。闲来无事,踱到酒店对岸的村子里。三个人在村子里逛来逛去,村里的年轻人很少,还有不少房子未完工就破败下来,与装修一新的形成鲜明对照。推测当初大概是拨下专款准备统一步调、统一规划的,只是村民们的家底不一,有些根本不能完工,更别说装修和经营。对这种状况,公婆非常熟悉,毕竟多半辈子从村子里生活,从南到北,村子里的状况都是相似的。中午吃的农家饭,想不到当年无人问津的地瓜叶,竟然堂而皇之地登上餐桌,还美其名曰“绿色,环保,纯天然。”真是风水轮流转。

如果我不带着公婆来桂林,估计两位老人都不知道有桂林。自从公婆家的土地拆迁,二老搬到城里来住,越来越没有在家时的优越感。就像来桂林旅游,婆婆跟邻居们闲聊起来,好几个老太太都不以为然,“桂林有什么看头?好些年前就去过了。要玩还得出国玩,你知不知道欧洲九国游?最近的也得去日本、韩国看看。”

婆婆被怼的讪讪的,没有一点好心情。自从婆婆被迫离开熟悉的土地,一直活得谨小慎微。我笑着宽解她,“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即使在村子里,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得来,城里更是一样。有相熟的,聊得来的,说两句;不中听的,只当作耳旁风。你只要记住,不违法乱纪,与人交往,舒坦最重要!”

百舸争流,人越往上走,见识的美景越多,反而快乐越少。这时候,自我修心才是第一位的。

    

【作者近期作品】

桂林山水甲天下(七)清断家务事

带着公婆去桂林(六)桂林山水甲天下

带着公婆去桂林(五)不和谐插曲

家有小儿初长成


通过写作,认识世界,快乐自己,结交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