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年对话丨专访覃九三:新宙邦“棋局”

 齐一摄现美 2020-10-21

编者按

以2010年为肇始,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驶入了10年增长快车道,10年来,产业链经历了萌动、躁热、疯狂、骤冷、回暖、洗牌、理性、丰满……

回望十年路,预见新征途。在新旧十年转换之际,高工锂电发起“中国动力电池十年回望”系列策划,通过专题、专访、口述等形式回望产业发展得与失,勾勒新十年产业图景。

本期十年对话核心要点





● 今年很难,明年更难,马云说后年可能会好,但我觉得也未必,去年是动力电池产业十年发展最艰难的一年,但可能会是未来几年来最好的一年。

● 新宙邦发展20多年,外部看来波澜不惊,但是内部我们自加压力 ,没有过过轻松日子,是在竞争中生存存活下来的。我们始终相信,伟大的企业都是冬天的孩子。

● 新宙邦也做了一些战略投资,首先我们并不是“见色起意”,都是有业务互补性和战略延长的考虑,遵循的原则是:看得清、买得起、吃得下,消化得了。

● 曾经行业提弯道超车,但我当时反复强调,弯道应该减速,不然容易翻车,企业布局需要谋定而后动,最为根本的是,产品要有生命力。天地忌巧,做时间的朋友,时间是最大的杠杆。

● 中国锂电企业走出海外,要三思后行,方能九死一生。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第40年,也是湖南人覃九三在深圳创业的第24个年头。

时间回溯到1996年,怀揣着 “中国杜邦”梦的覃九三,和他的几位大学同学凭着一股对于化工业的热爱和“初生牛犊不惧虎”的闯劲,在宝安沙井租赁的一个一室一厅里,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创业路。

24年间,从宙邦到新宙邦,从电容器电解液,到锂电池电解液,再到有机氟化工和半导体材料,从偏于一隅的小作坊到放眼全球的上市企业,从填补行业空白到引领产业方向,从追赶日韩巨头到比肩国际对手,甚至收购国际企业核心业务。覃九三距离最初的梦想越来越近。

2010年,新宙邦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并开启了动力锂电池电解液领域的扩张。

凭借资本市场的外在助力与自我创新的内在驱动和坚持,新宙邦快速站稳了中国动力电池电解液第一梯队的位置,并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全球化布局的头雁。

站在2020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新宙邦的创业史,其实也是国产电解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

GGII数据显示,日本锂电池电解液在国内的市场份额由2005年的61.4%,到2008年已下降到54.3%,随后几年进入快速下滑通道,到如今,基本被中国企业蚕食殆尽。

而中国锂电池电解液出货量从2010年的不到2万吨,到2019年底,出货量达到了19.3万吨,规模增长翻了近10倍。

数据增长背后,印刻的是全球锂电池电解液产业的格局演变。

从第一阶段以宇部、三菱、三星等日韩企业的雄霸天下,到第二阶段以国泰华荣、天津金牛为代表的国企带领一大批中国企业“团灭”国外劲敌,再到第三阶段,以新宙邦、天赐材料为主角走到舞台中央。

历经三轮产业周期之后,中国锂电池解液产业的体魄越来越强劲,并成为越来越多国际电池企业的主流选择。

作为产业发展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回望新宙邦一路成长建立的商业版图,覃九三向高工锂电表示,持续快速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五把“利剑”:一是坚实的团队建设,二是超前的创新研发;三是优质的客户结构;四是完善的产业布局;五是相关多元化的业务组合。

尽管对于创业满怀激情,但对于行业趋势判断,覃九三却向来冷静而谨慎,在历届G20锂电峰会上,他的判断和提醒总会成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

在很多人提出新能源提弯道超车时,覃九三提醒,弯道应该减速,不然容易翻车。

在动力电池产业链产能狂飙突进时,覃九三提出,行业需要打镇定剂,企业经营要注重品质安全、生产安全、供应链安全和财务安全。

在不少中国企业打算海外设厂时,覃九三再次给行业降温:中国锂电企业走出海外,三思而后行,九死一生。

近期,在位于深圳坪山区的新宙邦科技大厦,高工锂电与新宙邦董事长覃九三做了深度对话,就新宙邦一路走来的辛路历程、中国动力电池及电解液行业的发展轨迹与趋势做了深度对话。

高工锂电: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策源地与桥头堡——深圳,成长出一大批充满活力的锂电产业链企业,他们以敢为天下先的深圳精神,在锂电池、隔膜、电解液等领域,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撕开一道口子,并从此走上了十年发展的快车道。毫无疑问,新宙邦就是其中之一。

回溯新宙邦的创业史,起步之初是怎样的一种局面?

覃九三:我是1993年来的深圳,当时在一个进出口公司做技术支持,那时国内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处于起步阶段,但面临的局面是,做整机产品的比较多,但国产元器件和基础材料非常匮乏,核心和高端材料都严重依赖进口,和现在半导体产业情况有点类似。

我是学化工专业出身的,当时就和我的几个同学一块打算,如果能用我们自己的技术做出产品来弥补这块空白,是非常不错的商业机会,就以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启动了我们的创业。

公司最开始名字叫宙邦,当时的想法是要做“中国的杜邦”,后来又专注于新兴领域,所以就加了一个新字叫新宙邦。公司英文名“CAPCHEM”就是取电容器化学品之意。

最开始做电容器的溶剂,后来做添加剂,再到后来做到电容器电解液,从深圳到华南,再到全国,很快就做到国内近50%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开始配套松下、三星等国际客户。

高工锂电:新宙邦是如何切入锂电池电解液领域的?

覃九三:开始涉足锂电池电解液是在2000年,当时国内锂电池产业链刚起步,同样面临着配套材料依赖进口的问题,锂电池电解液国内当时依赖三菱化学,由于当时具备在电容器电解液方面的基础,因此,新宙邦自然而然的打算切入该领域。

最开始打算从液态六氟磷酸锂入手,但做了半年发现存在一定门槛,决定先把电解液做好,先采用进口六氟磷酸锂,主要做好客户配方和产品服务。

2003年,新宙邦的锂电池电解液正式推出市场,当时的思路是,新宙邦做锂电池电解液思路和在电容器领域一样,一定要安全环保、高质量,这是底线,尽管短期内看不到回报,但依然需要长期付出。

高工锂电:新宙邦的发展也是国产锂电产业链逐步壮大的过程,2000年以前,全球 98%以上锂离子电池均产自日本,日本厂商基本垄断了全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市场的供应。

到了2005年,随着包括比亚迪、力神、比克等一大批中国锂电池企业的崛起,带动国产电解液的市场份额也快速提升,日本电解液所占比到2005年已经降至61.4%,到2008年,份额降至不到50%,到2010年,进一步降低至不到20%。

覃九三:2003年到2010年,是中国锂电池电解液企业快速成长的一段周期,新宙邦的发展也踩准了中国数码锂电池壮大的节奏,包括比亚迪、比克、力神等一大批国内企业带动了电解液的快速国产化,到2010年,电解液国产化率超过了80%。

也是在这一年,新宙邦正式登陆了资本市场,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

回顾新宙邦在这一阶段的成长,在安全、环保、自主知识产权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同时在治理结构和客户结构上也开始接轨国际化,这为数码时代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高工锂电:2010年新宙邦上市之后,公司的战略布局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一是开始涉足动力电池电解液领域,二是开始进行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这个过程中,您当时是如何思考的?

覃九三:涉足动力电池电解液是和上市同步进行的,IPO里的一个项目就是募资建动力电池电解液。

当时的大背景是,2008年的十城千辆开启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元年,而深圳作为十城千辆的第一批城市,成为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的策源地和桥头堡,包括比亚迪、新宙邦、星源材质等一大批企业积极参与。

在涉足到动力电池电解液领域的同时,新宙邦也开启了产业链的纵深布局,我们在有机物合成方面存在较强优势,因此开始同步在添加剂方面进行部署,2014年,收购了瀚康化工,完善了在添加剂方面的能力。此后又收购了巴斯夫位于中国的电解液工厂和全球业务。

在随后几年中,新宙邦逐步构建了“添加剂-新型锂盐-溶剂-电解液”完整的产业链。同时,深度绑定了国际国内电池行业龙头企业,稳固了在电解液领域的龙头地位。

高工锂电:国内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一轮从疯狂到理性的过程,您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有什么样的感悟?

覃九三:行业的发展早期很多人提出弯道超车,但我当时就提醒,弯道应该减速,不然容易翻车。

回过头来看,产业过去几年发展确实出现了浮躁的局面,政策驱动,企业投机,资本逐利,要因此也看到了一些企业的昙花一现。

对于新宙邦而言,我们始终坚持理性和审慎的态度对待行业。并且坚持企业经营层面的安全防范,我们提出了企业经营要注重品质安全、生产安全、供应链安全和财务安全。现在看依然值得坚持去做。

高工锂电:新宙邦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内生式增长,还做了一些资本布局,包括收购瀚康、收购巴斯夫中国的电解液业务,投资天奈科技等,这背后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覃九三:资本布局对于新宙邦的一路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部分的业务板块是通过兼并购的形式来实现的。

首先我们并不是“见色起意”,所有的布局都是有业务互补性和战略延长的考量,遵循的原则是:看得清、买得起、吃得下,消化得了。

例如,2017年,新宙邦斥资约3亿人民币收购巴斯夫亚太地区电解液业务和苏州工厂以及相关知识产权。当时的主要考量有三个。

一是补充我们在一次锂电池电解液方面的业务短板,二是在知识产权上掌握主动权,为新宙邦的国际化做铺垫,该公司当时拥有电解液相关专利群2000多个,包括VC等核心添加剂的多项专利授权。三是可以作为新宙邦的华东生产基地,可以更好的本地化服务。

而这个收购也为之后新宙邦与巴斯夫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此后的2018年,新宙邦进一步收购巴斯夫欧洲及北美地区电解液业务及相关知识产权。而在今年,新宙邦在欧洲建厂时,又收购了巴斯夫位于波兰的一个化学工厂。

高工锂电:过去十年,也是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崛起的十年,您认为中国企业的优势在哪里?

覃九三:的确,这十年是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快速发展的十年,我们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多重因素。中国锂电产业链力量的崛起是全方位的,从研发和技术能力,到服务能力,再到对于中国本土市场的把控能力。

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最大品类手机来看,除了苹果,目前基本是都中国企业的天下了,而背后的配套,从电池到材料,也都基本成了以中国企业为主。

对于当年强劲的日韩对手而言,他们的退败既有利润不断下滑主动退出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有异地作战的局限性,包括服务能力跟不上,制造成本的控制、中国文化的融入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可能也是我们将来走向全球布局时要面临的问题。

高工锂电:在锂电产业链企业中,新宙邦是最具国际化视野的企业之一,业务结构比例中,出口额占据超4成的份额,海外客户涵盖了LG化学、三星SDI、松下等一大批企业。

同时,新宙邦是最早一批将目光投向海外的,就在最近,新宙邦位于波兰的电解液工厂环评获得通过,这是接下来欧洲工厂的关键一步,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建厂,您有哪些建议?

覃九三:随着中国锂电产业链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出海,但到海外建厂,机会巨大,挑战也巨大。

从新宙邦的经验来看,首先要做市场准备,要有国际客户准备;其次是知识产权的储备,在技术及产品专利上打好基础;第三要有资本准备,海外建厂尤其是欧洲建厂的成本是国内的三四倍。

此外,还要做好人才、管理、文化融合、财务、法务等的准备,这里面可能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出现风险,因此,海外设厂,一定要三四而后行,确定目标之后就要一往无前,会九死一生。

高工锂电:站在2020年的时间节点,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开启了新的十年,但今年的市场来看,其实并不乐观,疫情的影响叠加汽车产业的下滑给行业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新宙邦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受影响其实并不大,相反还出现了一定的增长,如何看待今年和接下来几年的产业发展?

覃九三:新宙邦发展20多年,其实每年都会面临很大压力 ,没有过过轻松日子,是在竞争中生存存活下来的。但我们始终相信,伟大的企业都是冬天的孩子。

对于新能源产业而言,未来空间巨大,这也是新宙邦业务深耕的重要方向,但对于企业而言,生存的压力会越来越大。集聚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只有做到细分领域的头部,才会有好的生存机会。

今年很难,明年更难,马云说后年可能会好,但我觉得也未必,去年是产业十年发展最艰难的一年,但可能会是未来几年来最好的一年。对于企业而言,一定要谋定而后动,无论何时,产品力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