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情,犹似一幅美丽的画儿

 山东阿滢 2020-10-21

朋友来聊天,说起一件事,有两位十分要好的兄弟闹崩了,其原因却是为了一个女人,那女人虽不是风尘女子,但也绝非本分之人,善于游走于男人之间。两兄弟为了一个女人翻脸,让人鄙视之余,不由得产生思考,难道几十年的兄弟情谊抵不过轻佻女人的一颦一笑?人们之间的情谊竟然如此脆弱?


      友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什么“管鲍之交”,什么羊角哀舍命全交,什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些故事曾经感动人们几千年。为什么人们还要反复地讲呢?就是这种事情太少了,本来都是一些应该做的事,但往往又做不到,没有新的版本,便只好一代一代地靠传诵这些古老的故事来教育下一代。


     人们之间的交际圈是随着时间、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友情也仅限于同一阶层之间,否则,那种友情也是畸形的,即使有所交,亦为一方怜悯、施舍型的交往。

清末邹弢的《三借庐笔谈》卷六有《蒲柳仙》一文,记述了王渔洋与蒲松龄的交往:“王阮亭闻其名,特访之,避不见,三访皆然。先生尝曰:‘此人虽风雅,终有贵家气,田夫不惯作缘也。’其高致如此。既而渔洋欲以三千金售其稿,代刊之,执不可。又托人数请,先生鉴其诚,令急足持稿往。阮亭一夜读竟,略加数评,使者仍持归,时人服先生之高品为落落难合云。”这段记录是不符合实际的。王渔洋官至刑部尚书,勤于著书,有《带经堂集》《渔洋诗集》《池北偶谈》等数十种五百六十多卷,主盟诗坛半个世纪之久,被誉为“一代诗宗”“文坛领袖”。而此时的蒲松龄在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家教书。毕自严的二儿子毕际有的夫人是王渔洋的姑母,王渔洋是在去看望姑母时认识了在毕家教书的蒲松龄的。并不是像《三借庐笔谈》中所记述的王渔洋三访而不见。王渔洋读过《聊斋志异》后,还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并做有一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尽管蒲松龄的道德学问受到王渔洋的赏识,但两人地位悬殊太大,因而并没有进一步深交,地位使然。


      所谓的爱情亦为如此。当年徐志摩与林徽因为爱神魂颠倒,为了得到林徽因的芳心,徐志摩毫不犹豫的与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张幼仪离了婚,而林徽因却没有嫁给他,而是嫁给了梁思成。是林徽因不喜欢徐志摩吗?答案是否定的,徐志摩去世后,林徽因的卧室里一直悬挂着一块徐志摩所乘坐的飞机残片,就说明了一切。徐志摩风流倜傥,一表人才,是公认的风流才子,而梁思成则是老实巴交的学者。究其原因,还是社会地位问题,林徽因的父亲是司法总长,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教育总长,两家正可谓门当户对。徐志摩的父亲虽然有钱,但有钱并不代表有地位,在人们眼里,只不过是暴发户、土财主而已。沈万三富可敌国,也没逃脱被流放边关,客死他乡的下场,有钱人在官场里不值一提。尽管林徽因深受西方教育,但总也脱不了中国传统观念。而徐志摩毫不悔悟,仍旧依恋林徽因,而导致在浪漫的幻觉中丧命。


      徐志摩(左)、林徽因(中)、梁思成(右)

人与情的结合就叫人情。包括友情、爱情乃至亲情。流传了几千年的故事,大都是人情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或特定的区域内焕发出灿烂的光束,偶然被扑捉到,定格为典范事例的。

人情,犹似一幅美丽的画儿。外表看来精美、漂亮。偶有风浪,这幅看似美丽的画儿就会被撕得粉碎。

年九月四日于秋缘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