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读西湖北线丨曲院风荷

 邈思遐想 2020-10-21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而西湖,就像是杭州的灵魂一样,踏上西湖,与文人墨客相伴,感受人文底蕴,遇见新的自己!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与您一同走读西湖北线,“岳”览西湖,静听“石”语……



基本概况

西湖十景-曲院风荷在西湖北岸苏堤跨虹桥西北侧,该景观单元因南宋时期酿制官酒的作坊“麯院”及其周边的荷塘景观而闻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景观因康熙帝巡游杭州而复兴,在苏堤跨虹桥西北侧建造蜿蜒曲折的园林院落。据此以同音异意的“曲院”景名代替原指酒坊的“麯院”,同时,配以沿岸水域种植的荷花,形成西湖北岸的曲院风荷景观单元。

该景观单元由景点和景域组成,景点包括:苏堤跨虹桥西北湖岸上始建于清代康乾年间(17~18世纪)的园林院落空间,亭、碑刻等建筑和构筑物遗存,以及荷花等传统植被;景域包括:岳湖水域及其西侧群山峰峦,以及东侧的苏堤和南面的金沙堤、玉带桥。



历史沿革


南宋时期(1127~1279)

曲院风荷为位于洪春桥旁酿制官酒的作坊“麯院”及其周边的荷塘景观。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始筑金沙堤。南宋诗人王洧也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





宋朝之后(1279~1699)

由于酒坊取消,景点随之废毁。直至明代杨孟瑛主持修治西湖工程,西湖十景得以修复,曲院风荷重现了 “古来麯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尊得凌波仙子醉,锦裳零落却新凉”的意境。


清朝时期(1699~1762)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在苏堤跨虹桥西北侧复建曲院风荷景观,蓄养荷花,建造楼亭及园林院落,并改名“曲院”代替“麯院”,康熙皇帝御题西湖十景时书写 “曲院风荷”四字景名并刻碑建亭。清雍正九年(1731),总督李卫重筑金沙堤,始建玉带桥。清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弘历南巡杭州,题诗勒石于碑阴,又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第二次、第三次来杭时,分别叠前韵、再叠前韵,题诗刻于碑侧。

民国以来(1912~今)

曲院风荷景点保存着清代的院落空间范围,御碑、御碑亭经历代整修保存至今。曲院风荷景观单元一直保持了种植荷花的植物特色。夏日荷花盛开、香风徐来,湖面水波不兴,绿盖红衣,在阳光的照耀下艳丽多姿。

御碑保护

题刻“曲院风荷”景名的御碑位于院落中部,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御书“曲院风荷”景名所立,系清代原物。太湖石制,长方形碑座,无碑额。碑坐北朝南,面临岳湖,通高2.33米,碑身高2.18米,宽1.12米,厚0.22米。

为更好地保护题写景名的御碑,在碑的周围设保护围栏,以防止游客触摸而遭破坏,并按照传统样式重点修复了保护性建筑御碑亭,其坐落于清代建筑遗址之上,为清代风格的歇山顶木构四方亭,平瓦,石柱,其台基、石柱为清代原物。开间3.6米,台基面积44.89平方米,通高5米。

毕竟西湖六月中


人文价值

西湖文化景观于201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十景是西湖文化景观的价值核心和构成主体之一,是西湖文化景观中最具创造精神和艺术典范价值的核心要素。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鼎盛于清代,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中国山水美学理论下景观设计的杰出典范,突出反映了中国人传统审美趣味,是造景、园林、诗、书、画等艺术手法和创作的综合,反映了西湖持续演进的过程。

曲院风荷作为西湖十景的重要构成要素,以夏日观荷为观赏主题,观赏要素基本完整、真实;御碑和御碑亭作为该题名景观重要历史物证,真实保持了清康熙皇帝品题十景时的组合关系和皇帝字迹。

2013年 3月西湖十景——曲院风荷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字:虞岚
音频:钱庆
图片:岳小康
编辑:岳小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