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们北方人想象的《听雨》(赵元任作品)

 六零后声乐往事 2020-10-22

遇到下雨天我最想干的事儿就是睡觉。这习惯打小时候来的,那时候我们家住在一层,似乎能在第一时间嗅见雨水滴落在地上砸出来泥土味儿,伴着这个味儿,听着雨滴噼噼啪啪的声儿,窝在床上就算不困,也巴适得狠。后来发现我周围有此“爱好”的人还不少,都是北方人估计阴雨天多的南方人不能像我们这样,下雨天太多,老惦记“卧床”可不行。

自 “老树画画”的 微博

我来北地已半年,
今日初听一宵雨。
若移此雨在江南,
故园新笋添几许。

南方人刘半农1917年10月间只身到京,在北大法科教书。下雨天引发思乡情感,写了这首诗。文言、白话共存,诗的意境很美。我对南方园子里的新笋毫无概念,看着这诗心心念念的是那股子泥味儿(现代科学研究那股子味儿来自 土臭素)。

同是南方人的赵元任先生为刘半农这诗谱曲,抑扬顿挫,如诉如怨,以音乐的语言还原了诗人的情愫。赵元任先生的文章里清楚地解释,这个歌调儿常州吟古诗的调儿而加以扩充的,而且时间也差不多改得慢一倍。......歌的伴奏全是取雨点的动机,仿佛有一点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OP.28,NO.15,俗名雨滴前奏曲)的意味。

我对南方语音并不熟悉,歌曲旋律对方言的模仿感受不到,只能从抑扬有致的演唱中感受雨中的那份幽幽的心思。这个歌曲音域并不宽,但把歌词“吟”唱出韵味和情致并不容易。《听雨》这歌的名气远不及两位刘前辈的那首《教我如何不想他》,不知道是否由于没有供显摆的高音段落,所以演唱它的男高音不多,范竞马唱过不少次,我听着声音还是重了些。超男高肖玛的音色不错,但是若干现场版音质都不行,听不出细节,多希望他好好去录个棚款。

中低声部歌者的录音很多。刘秉义、沈洋、温可铮、袁晨野等人的录音,网上都好找。贴一个最近发现的录音——男中音吴培文的演唱。

这个是规规矩矩的钢琴伴奏版本,大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录的,是不是吴正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时候呢?遗憾录音工程太差了,声音都是浑的,两位表演者无辜。

自 “老树画画”的 微博

江南故园,江南烟雨,客居思乡,想的还是人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名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男高音跑去了境外(搁彼时的语境,大概率定性为叛逃),后来在巴黎学习定居在法国,鲜明反共。



姜成涛录制了大量中国民间歌曲和中国现代、大陆当代创作歌曲(朱逢博1984年首唱的谷建芬作品《长江,你可知道》姜成涛居然录了一版,我当年听到他这个版本,那个惊讶哟!),选曲眼光和录音工程以及编配等等,我若综评,给八十分。因为政治立场问题,姜成涛来不了大陆,录音也不能在官媒播放。他的录音也就是“一小撮”人(含鄙人)听听,我觉得唱的还是挺有特点的。
姜成涛的吐字我听不习惯,他这款《听雨》的歌词改了一点,“北地”改成了“此地”,“笋”字,读音“shǔn”,没明白这么读是啥情形。我比较喜欢他在吟诵和声音控制上的想法,特别是“在江南”这处,不知为何多数歌者此处突然加重,而姜似是一声轻叹甚合我意。他自称在中央院时候是跟应尚能学习的,难道承袭了另一种思路?
对了,说一句,姜成涛是北方人。山东滴,在天津入的学,毕业分去上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