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还是要有点信仰——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读后

 世界从何而来 2020-10-22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贝克莱的书既好不好读也好读。说不好读,是指他的书都是从头到尾基本没章节,只有一个个连绵不绝的自然段。这些自然段都被编上了号,其意义似乎也不是为了便于阅读,而为了便于作者作为位置来引用。这种书读起来真压抑啊。读书,没有一个个一个亿的小目标,读起来就不知道何时才是个头。上一次给我这种感觉的,是《爱弥儿》;不过它好歹还分了五章,虽然每一章也是长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当然说完全没有章节,对贝克莱来说也不完全公平——他的这本《人类知识原理》其实是分成了两个部分的:“绪论”和“第一部分”。——是的,你没看错,没有第二部分。没有太关注这本书的背景,或许是有原因的吧。说好读,当然是指书薄啊!《视觉新论》七十多页,《人类知识原理》一百页出头。找得到第二个这么nice的哲学家吗?书的结构反映了哲学体系,所以贝克莱的哲学很难说有什么完整的体系。然而,体系的阙如并不能掩盖贝克莱的诸多天才观点。书名叫作《人类知识原理》,顾名思义,遵循着那个中世纪以后的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哲学家的脚步,作者在书中探求人类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知识中各种谬误和困难的症结在于认为在我们的精神之外存在着物质,即所谓“心外之物”。因为心外之物的存在,人们就需要将关于心外之物的知识(即所谓“观念”)去和心外之物本身去比较;如果两者之间有差异,这知识当然就是有问题的了。问题是,我们只能依靠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去感受心外之物,这是相当不靠谱的。这是我们在求知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是发生谬误的根本原因。所以贝克莱说:否认心外之物的存在不就得了嘛。精神说了算,我们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我们的观念是怎样这个世界就是怎样,在心灵之外不存在为观念所描摹的实体——于是,一切都安静了。这就是:存在就是被感知。至此,贝克莱宣布这个世界起源于主观精神,他终于公然否定了物质的存在。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譬如我们先以视觉感受到了太阳的光,随后又以触觉感受到太阳的热。那么光产生了热吗?贝克莱说,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观念是在受外界的刺激的情况下被动由精神产生的,一个观念不能成为另一个观念的原因。也就是说,光实际上不是热的原因。人们观察到先有光、再有热,这是一种经验,而经验并非因果关系。这大概是后来休谟的因果观的滥觞。所以,自然科学的研究,只能以实用为目的。寻找现象之后的本质的努力,等同于妄图寻找支撑观念的心外之物,这注定是徒劳无功的。自然的本质规律,只掌握在上帝手里。对于数学,贝克莱有着很深的偏见。他认为一切没有(他看得懂的)实际意义的数学研究都是奇技淫巧。写到这里,想起康德对于数学等理论科学的态度就比贝克莱高明很多——康德认为,这些看似无用的理论知识,总有一天会给人类带来价值的。不过,另外,为贝克莱在历史上留名的,除了他的哲学观点外,还有所谓“贝克莱悖论”。贝克莱生活的年代,牛顿、莱布尼兹已经创立了微积分。那时,微积分虽然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显现出了巨大的威力,但在理论上存在很多漏洞,从而遭到很多人的攻击,贝克莱就是其中之一。“贝克莱悖论”就是问:在那时的微积分理论时,有时说无限小是零,有时又说无限小不是零;它到底是不是零?!贝克莱在本书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后来,几乎搞死大部分本科生的“𝛿-𝜀语言“的出现才解决了由这个问题所引发的所谓”第二次数学危机“,当然这是后话了。初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有人可能会这样反驳:既然世界只存在于感觉之中,那么是否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们自己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存在?而且,是否当我们有感觉之前、甚至是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就不存在呢?还有,我们出生之前父母是否客观存在呢?

针对这一点,贝克莱说,我们感知不到的观念虽然对于我的心灵来说不存在,但对于别的感知到它的心灵来说它就是存在的。这里的“心灵”不是指我的心灵,而是指所有的心灵,更包括永恒不朽的那个心灵——上帝。归根到底,上帝创造了一切。别忘了,贝克莱是一位主教。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说:”……渺小而不思想的灵魂,也许会非笑上帝的工作,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来了解(或者不肯费心来了解)宇宙的美丽和秩序。……真理虽然可以很强地照耀人心,可是我们如果心存厌恶,或者故意把眼闭上,它还能让人看到么?一般人既然专心于俗务或享受,而不常睁开自己心灵的眼,那么他们对于上帝的存在之不能明知灼见(如理性动物所应有的),何足为奇呢?“……可是可怕的是生在基督教国家的许多有天才、有闲暇的人,却因为懒惰异常,竟至沦为无神论者。因为一个灵魂如果透彻地、了然地彻底感觉到全能精神的遍在、圣洁和正义,则他绝不会怙恶不悛,毫无羞耻地触犯他的法律。”因此,我们应当……毫无疑义地来确信,‘天主之眼可以到处看到善恶’,可以确信,他到处同我们相伴,他给我们面包吃,给我们衣服穿;可以确信,他是呈现于并且意识到我们的最深的思想的;可以确信,我们是绝对地、直接地依靠他的。“我们如果能明白地看到这些伟大的真理,则我们会产生戒慎之心,恐惧之念,这正是促使人向善的最大动机,防人为恶的最好武器。“哦,原来作者到底还是想说:人不能没有信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