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损有余而奉不足

 江北大汉 2020-10-22

文征明不只是明代书、画、诗、文样样精通的“吴门四才子”,而且十分擅长书画鉴别。但是,他搞书画鉴别跟其他人不一样的是,有的时候他会“装糊涂”。比如说吴中收藏书画之家,有人拿画请他鉴定,即便明明已经看出来是赝品,他也一定会说:这是真迹。

这样的做法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因为把赝品当真迹,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这样做,是有可能砸了自己的牌子,毁了自己的名声呀!但是,假如我们能够听一听文征明的解释或许便可以知道他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并由衷地佩服他的为人了:“凡买书画者,必有余之家。此人贫而卖物,或待此以举火。若因我一言而不成,必举家受困矣。我欲取一时之名,而使人举家受困,我何忍哉!”——原来,他“装糊涂”,是因为不忍出售赝品的人一旦被戳穿,其背后赖此生存的整个家庭的生活可能无以为继;也可以说,他是怀揣着一颗大慈大悲之心而做这种似乎不太道德的事的。

也确实,如果文征明面对这些书画赝品的时候,能够毫不犹豫地道出它们的前世今生,那么,是可以让他在业内的声望进一步提高,甚至成为这个行当中的翘楚或者说权威的。但是,文征明想得更多的不是自己的名声,而是这些书画赝品的生产者的生计。他想到的是,假如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这些人未必会从事这一职业;反过来说,那些买书画的,还不都是家中有余钱、余粮的?即便是花两个冤枉钱,对于他们的生活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因此,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损有余而奉不足,算什么?因此,当有人拿着假冒他的画作来求他题款,他也会随手题写上交给他,毫无难色。

这是一种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得更多的是“损不足而奉有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钱能通鬼”,同时,“有余”者往往还拥有相当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能够对政治产生相当的影响。所以,巴结和讨好他们,从他们那里讨得一根半根肉骨头恐怕是有可能的。反过来说,“损有余而奉不足”,又能从“不足”者那里获得什么呢?因为“不足”,所以,他们能够“予人”什么?因为本来就很少有人理会他们、在乎他们,犹如路边草,他们又怎可能给你多少其它形式的回报?有鉴于此,“有余”者门庭若市、声浪滔天,太多的赞歌与酒香,“不足”者门庭冷落、车马稀疏、少有理会者,是一种让人十分唏嘘的社会常态。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对于文征明来说,他“损有余而奉不足”其实是有收获的,只不过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那就是心理上的平衡,良心上的安慰,身体上的健康——他的朋友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之十五》中,在为我们讲了上述故事之后,有这样一段“夹叙夹议”的文字:故先生年至九十,而聪明强健,如少壮人。方与人书墓志,甫半篇,投笔而逝,无恐怖,此与尸解者何异?熟谓佛家果报无验耶。

所谓尸解,乃是道家的说法。道教认为,道士得道后可遗弃肉体而仙去,或不留遗体,只假托一物(如衣、杖、剑)) 离世而升天。在何良俊眼里,文征明“仙逝”的情形就与道家所说的“尸解”毫无差别。而我们都知道,文征明号“衡山居士”,因此,他显然是与佛教有相当缘分的。所以,在何良俊看来,他之所以能够“善终”,也是佛家因果报应的一种验证——其实,不只佛家有“果报”的说法,在民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中国老百姓的普遍认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