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悲和软弱有何不同?

 一声佛号一声心 2020-10-23

佛教讲大慈大悲,学佛修行中也有忍辱这一项,所以一般佛弟子都不会不会和别人恶言相向,更不会轻易与人争斗,所以很多人就把佛教的慈悲当成是软弱的表现,觉得佛弟子都是老好人,没有原则。其实慈悲和软弱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慈悲并不是软弱,相反,慈悲还非常的有力量。

慈悲是佛教用语,来自梵文的意译,“慈”是慈爱,是带给人别人幸福和快乐;“悲”是悲悯,是帮助别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慈悲和我们平常说的“爱”不太一样,我们对亲人、朋友的爱,它是有条件、有渴求的,甚至男女之间的爱,很多只是为了占有对方,这个爱是不太纯净的。

但慈悲不同,慈悲心是一种纯净无染的爱心,没有任何欲望夹杂在其中,是一种没有任何条件的爱。它是人在觉悟后,了知生命的真相,明白众生和我本是一体后,自性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无私的大爱,他爱众生就好比爱自己的身体一样,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我们爱护自己的手和脚以及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难道还会希望得到什么报答和酬劳吗?不会呀,很自然的。

慈悲心没有牵强和计较,没有压力和约束,自己也不会因此有道德优越感,它是非常自然的,并且是很快乐的。婴儿刚出生时,父母对孩子的那种爱,就比较接近慈悲,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只是希望她开心快乐,健康成长,为孩子付出任何代价都在所不惜,父母虽然很辛苦,但是还很快乐。但是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父母对孩子的爱,就开始产生附加条件了,你要这样,你要那样,将来要怎么样,孩子的一切都要符合父母的期望,否则就会产生怨恨心,这时候的爱,已经远离慈悲了,不纯粹了。

那软弱和慈悲就大不相同了,软弱虽然也是对人客客气气,但那是因为惧怕对方,惹不起对方,如果他比对方强大,或许就不是那么客气了。所以说,软弱不是因为爱,是因为怕,它是迷惑中的表现。而慈悲呢?不是因为怕,而是出于爱,它是觉悟后的表现。

那有人说了,佛弟子为什么对恶人也慈悲呢?那不是怕是什么?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人人都有佛性,本性都有善的一面,只是被无始劫以来的贪嗔痴慢疑习气给障碍住了,但很多人还是可以感化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时候坏人要是能感化过来,那做起善事来,也是杠杠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佛教中常说的“冤冤相报何时了”,世间一切事都有其各自的因果,今天你伤害我,明天我报复你,没完没了,佛弟子的目标是成佛,不是来报仇的,所以对佛弟子来说,别人欠我的债,我不要了;我欠别人的,我还了就是。第三个原因就是上面说的,众生本是一体,假如我们的牙齿咬了舌头,难道舌头还会找牙齿报仇吗?

但是佛弟子也不是无止境的忍辱,对一些正在作恶,不能感化的人来说,佛弟子也会金刚怒目,宁可自己犯戒造下恶业,伤害一个众生,也要使其他更多的众生获救。所以说佛教的慈悲,不是怕,跟软弱截然不同,众生最怕的无非是一个“死”字,而佛弟子已经看破生死,放下妄想、我执,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好怕的?

所以说,佛教讲的慈悲,不是大家想象中的软弱无能,而是智慧和觉悟的表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