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塘大讲堂丨叶一剑:郑州都市圈的逻辑

 方塘智库 2020-10-23

文丨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

考虑到郑州近几年城市经济和发展能级的快速提升,尤其是在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人口集聚能力、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的超常规表现,再加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使得郑州成为了国内城市最具话题性和关注度的城市之一。

而无论是破万亿的经济存量,还是乐观的城市发展预期,都让针对郑州接下来发展战略和策略的讨论和思辨视角变得更加多元,其中,都市圈可谓是最受关注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截止到目前,关于郑州都市圈并没有具体的规划和政策文本的出台,但在空间尺度上,无论是官方决策者还是市场研究者,都倾向于将之前出台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和《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15)》所界定的郑州大都市的空间尺度理解为未来郑州都市圈的空间尺度。

按照这两个规划文本,郑州都市圈建设以郑州为核心,包括郑州市域,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中心城区和巩义市、武陟县、原阳县、新乡县、尉氏县、长葛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占河南全省9.6%的土地面积,集聚了全省近20%的人口和超过30%的经济总量。由此也被认为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在我们看来,郑州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对郑州来说,带来的不仅是区域竞争,也是推动郑州内部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支撑,都市圈化的城市发展逻辑,应该成为郑州发展决策逻辑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郑州都市圈的发展是推动郑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支撑

当然,与此直接相关的是,将来河南省及有关部门还需要专门研究制定郑州都市圈的规划——与郑州大都市区的空间规划更多表现在空间维度不同,郑州都市圈的规划,除了解决空间上的“画圈”外,更重要的是从产业转型、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逻辑出发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平台建设和项目设计。而且该规划还要充分考虑郑州都市圈与所涉及区域的既有的一系列规划直接的衔接与融合问题。

1

郑州都市圈的时代已经开启

   

与全国绝大部分所谓的都市圈建设一样,郑州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从区域和城市发展阶段来看,也具有明显的中长期战略属性和色彩,不过,就我们的调研情况来看,截止到现在,以郑州为核心的都市圈化的区域规划、政府决策、市场布局以及一系列的项目建设都已经展开,有的甚至已经开始进入收获期。

比如我们之前专门调研分析过的华夏幸福在黄河北岸焦作武陟布局的产业新城项目,自2016年正式启动以来,经过将近四年的发展,无论是产业导入及相关收益还是土地增值和地产收益,都表现突出,哪怕是在该公司全国落地项目矩阵中,也是名副其实的业绩明星。而在该产业新城所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中,来自郑州的产业外溢竟然一度占到80%。

而且,截止到目前,包括武陟产业新城项目在内,华夏幸福在郑州周边布局了六个产业新城,可谓是东西南北全覆盖,作为一家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核心都市圈不动产投资开发及运营管理平台的上市公司,重仓郑州都市圈的战略意图可谓非常明确。

该企业2019年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郑州都市圈新增签约入园企业86家,新增签约投资额277.14亿元,其中,新郑区域新增签约8家入园企业,新增签约投资额102.76亿元,武陟区域新增签约31家入园企业,新增签约投资额53.49亿元。

此外,这种基于郑州实际的价值外溢和价值外溢预期所带来的周边地区价值提升的案例也广泛的发生在许昌、新乡和开封的一些地区,比如,这几年许昌在土地和房地产领域的强势表现,就被认为与郑许一体化的发展预期有直接关系,而在黄河北岸与郑东新区隔河相望的新乡平原新区,从一开始设立就充满了对郑州向北跨河发展的坚定想象,并给很多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直接价值变现空间。

由此带给我们的思考是,虽然郑州市本身依然处在快速的城镇化阶段,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极化依然是常态,但也在同时发生明显的产业外溢,郑州都市圈时代已经开启,高端要素集聚、腾笼换鸟转型、城市更新迭代、全球资源配置、区域协调发展正在成为郑州新一轮转型发展的主要特征。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像华夏幸福这样的市场化力量和平台型企业的介入,又将在客观上加快该地区都市圈化发展的节奏和进程。

郑州都市圈时代已经开启

今年一月份,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在《求是》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称,坚持城市群协同发展,推进郑州大都市圈“1+4”城市规划共绘、防洪共抓、生态共保、交通共联、产业共建、文化共兴、服务共享,让区域连起来、强起来,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建设繁荣创新、生态宜居、魅力人文、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郑州都市圈。

而在今年郑州市《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0年工作要点》中也明确提出,将推动大都市圈建设,建立“1+4”城市联席会议制度,推进高质量一体化,实现互补多赢发展。

再加上此前郑州周边的焦作、开封和许昌等地区,主要决策者不仅明确表达了与郑州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态度,而且,针对一体化发展还做出了具体的规划,并上升为省级战略,一些关键性的重大项目也都已经落地,郑州与周边的一体化进程正在进入快车道。

所以,在我们看来,虽然关于郑州都市圈的专门的规划还没有出台(郑州大都市区的规划代替不了郑州都市圈的规划),但是,在市场机构、郑州周边的城市和地区以及郑州市都对郑州都市圈表达了明确的积极态度的背景下,围绕郑州的都市圈化的发展显然已经是重新认识和思考郑州及周边地区新一轮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变量和发展背景之一。

此背景和逻辑,不仅有利于我们在郑州周边地区看到较多的市场机会,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审视郑州新一轮转型发展的短板和突破口所在,正像我们多次提到的,郑州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不仅是郑州及周边地区新一轮转型发展的直接目标和理念遵循,更是推动郑州及周边地区转型发展的方法论层面的选择。

2

郑州转型发展依然是郑州都市圈的关键

   

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在《求是》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称,“郑州这座城市尚未定型,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具备较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空间。近年来,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吸引力不断增强,净流入人口持续快速增长。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加快,郑州的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

并在文章中明确提出,“立足‘空间+后发’,打造城市承载能力新优势”,“着眼于未来1700万左右人口规模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统筹老城更新、新城开发和乡村振兴,优化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结构,优化行政区划,走好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城市化发展路子。持续打好基础能力建设这张牌,统筹推进交通、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现代化,全面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集约利用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质,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优质产业,配套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转移人口进得来、落下去、稳得住、能乐业。”

在今年三月底郑州市正式印发的《郑州市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明确提出:通过三年努力,让老城区更加出彩、新城区发展更加协调、城市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城市建设水平明显提升;让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城市品质明显提升;让郑州这座城市变得更美丽、更宜居,让生活在郑州的人们感到更舒心、更愉悦;让郑州在全省发挥更大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国同类城市竞争中形成更多比较优势、在国际上赢得更大影响力。

其中包括,按照“产业主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原则,规划了32个城市建设核心板块,将核心板块着力打造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和城市结构的关键点,带动新老城区统筹协调发展,推进中心城区转型升级,实现“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的发展目标,展现古都新魅力新活力。

还有就是,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围绕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无水港、轨道交通等方面建设,构建通达全球、辐射全球、衔接高效、域内畅通、功能完善的交通中枢,到2022年底初步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郑州机场客运量达37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72万吨;在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到2022年底,完成投资65亿元,累计供水能力达到222万立方米/日,满足1000万人日常用水需求;在供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到2022年,完成投资额200亿元,新增供电能力300万千瓦,解决市区主要供电断面受限、供电能力不足问题;在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建设方面,2022年底实现全市域5G室外全覆盖。等等。

内部优化的发展逻辑依然是郑州最重要的发展逻辑

由此可见,至少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城市经济体量变得更大、城市基础设施变得更加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变得更高、城市生态环境变得更好等内部优化的发展逻辑依然是郑州市最重要的发展逻辑。这显然有着充分的战略合理性和市场理性,不仅是因为变大变强依然是郑州市引领和辐射周边地区的关键所在和战略必然,而且,针对城市内部发展短板的弥补,更是变得越来越迫切,甚至可以说补短板式的发展决策和投入需求比修长板式的发展决策和投入需要还要迫切。

在我们看来,对于郑州市来讲,至少从去年开始就已经进入新一轮的转型发展周期,也开始面临一系列新的命题:在新的时代背景、国家战略、区域格局和城市治理等要素共同影响下,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虽然依然重要,但也要对经济增长的成本和代价做出更综合的评估,尤其是对多元化的新的发展动能的寻找、培育,正在变得越来越迫切;高质量发展与较高增速的发展之间的最佳平衡点的构建正在成为郑州新一轮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命题之一,在郑州市域范围内,高大上地区与脏乱差地区的巨大反差经常让我们产生强烈的穿越之感,而且,这些可能每天都出现在当地老百姓身边的巨大反差如果不能得到快速的化解,甚至会影响到当地居民对城市经济增长价值和意义的认同,并带来对城市经济增长正义的怀疑。

此外,就像我们在此前的文章中所提出的,郑州的国际化程度依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包括郑州的城市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提升,面向本地区及整个都市圈的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郑州自身的产业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需要打破对土地市场和房地产的依赖,更需要构建其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需要具有全球影响力,能够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占据核心节点地位的产业和企业的出现,尤其需要能够代表郑州的全球化企业的出现,就像华为和腾讯之于深圳,阿里之于杭州;郑州现有行政辖区内的城市空间优化、品质提升和精致管理的推进,截止到目前来看,郑州辖区内的发展不平衡程度,甚至比郑州与省内其它地市的不平衡程度还要严重,曾经为郑州的GDP做出了很大贡献的新密、巩义、上街区等,生态环境、城市形象、产业结构,依然存在严重的短板,从郑州核心区开车到这些地区,甚至有强烈的穿越之感,反差巨大,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最具前瞻性的全球性中央商务区、临空经济区和科技城的建设外,还需要一系列宜居宜业宜游的节点性城市空间的建设和发展,还需要有乡村振兴的实质性突破。

还有就是,郑州的创新创业的氛围和体系支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从我们的调研和亲身体验而言,在北京,别说是在大学云集的中关村地区和科技公司集聚的望京地区,就是在相对比较传统的发展区域三元桥和朝阳门地区,如果你到咖啡馆坐一会,碰到关于创新创业的交谈也是大概率事件,而在对外经贸大学西门口的一个叫做牛大碗的面馆中,晚上三五成群,对着电脑讨论项目的学生们,也甚是让我们震撼,不由感慨,那才是众创空间的该有的样子之一。而在郑州最好的大学郑州大学旁边,不仅一些官方的众创空间出现严重的闲置,在旁边的几个咖啡馆很少能够遇到围绕创新创业沟通的对话和团队。

郑州大学

所以,在我们看来,无论是在目前,还是在未来三到五年,五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郑州这座城市的转型节奏和发展质量都是郑州都市圈培育和发展中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变量,这也就决定了,没有郑州的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郑州都市圈的诞生。

3

关于郑州都市圈的几点冷思考

   

《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以增强都市圈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为重点,以推动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为抓手,织密网络、优化方式、畅通机制,加快构建都市圈公路和轨道交通网。

直到目前,对于很多的都市圈发展来讲,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布局依然是明显的短板之一,也是接下来很多都市圈培育和发展中最务实的突破口之一。

但是,在我们看来,对于郑州都市圈的发展而言,虽然交通基础设施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交通基础设施的短板可能不是最大的短板,也不是最难的问题,比如,哪怕是基于郑州存量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和规划,以及已经形成的全国最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郑州都市圈的交通便利性甚至可以说是其明显的优势之一。

当然,接下来可以统筹考虑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大力发展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积极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最终形成多种交通方式共融的骨干交通体系,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与交通一体化相比,最大的难点之一,或者说值得警惕的一点,可能是区域内对郑州都市圈的真正的价值认同的构建问题。而且,这种广泛的价值认同很多时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有时会受到事件性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但有时候也可能伴随着一些历史性的必然因素的影响。

比如,关于郑州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最为直接的体现之一就是郑州与周边的开封、焦作、许昌和新乡的一体化发展问题,这种一体化发展的推进效果和节奏,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郑州都市圈的成败。但遗憾的是,截止到目前,国内城市的一体化规划和实践案例中,可以称得上成功的案例可谓是少之又少,长时间陷于争论推诿和进退失据的案例倒是比比皆是。

郑汴一体化可谓是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典型代表

就河南省内而言,郑汴一体化可谓是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公开的资料显示,2005年,“郑汴一体化”概念被提出,一年后,郑州和开封取消或降低长途费用,两城的城市快速通道建成通车,2011年,“郑汴一体化”和郑汴新区被列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2013年,郑开两地实施金融同城举措,郑开两地共用区号,2014年郑开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最近五年来,无论是自贸区的建设,还是河南文旅产业的规划布局,至少从官方的战略规划来看,一体化和融合化的逻辑都表现得很明显。

但是,截止到目前,郑汴一体化最大的问题和短板之一恐怕还是在价值认同上:对于郑州来讲,这些年快速的崛起与郑汴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到底有多大关系?相信也很少有人将郑州的快速发展与郑汴一体化战略的推进进行关联性思考,更别说进行具体的定性甚至是定量的分析了;而对于开封而言,除了一些基础设施上的互联互通和一些战略规划的联动之外,郑汴一体化战略到底为开封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什么具体的价值,当地人恐怕也很少有这样的认知,倒是针对开封这些年房价的提升,有不少当地人认为郑汴一体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些流传于市民之间的朴素而真实的声音和情绪的存在,你可以忽视它,但其影响却是真实的存在和无法忽视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汴一体化又将向何处去?又将对郑州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所以,在新的战略和时间节点,需要对郑汴一体化将近20年来的得失、经验与教训,做一次专门的研究和梳理,从而为下一步基于郑州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的郑汴一体化新战略提供基础支撑,并为郑许、郑焦、郑新甚至是郑洛一体化提供历史镜鉴。

还有就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郑州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的影响问题。在我们看来,对于郑州市和郑州都市圈而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原城市群、中部崛起、一带一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不仅影响直接,而且,都是需要考虑和互动的战略。

其中,就郑州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而言,无论是在空间结构上,还是在生态体系构建、产业体系重塑、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都离不开新时代和新战略背景下对黄河的再思考,并致力于构建郑州都市圈培育和发展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互动逻辑、模式和具体的项目布局等。

郑州都市圈发展离不开新战略背景下对黄河的再思考

就我们的观察而言,到目前为止,虽然河南沿黄几个城市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行动速度都很快,工程性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也很大,但是依然表现出明显的各自为战的色彩,省级统筹、两岸统筹、全流域统筹的力度和质量依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为此,我们在此前的文章中就曾明确提出,以引领和示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目标的国家级黄河新区,应该是河南省的理性选择之一,以更加高效的实现黄河两岸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协同发展的基本诉求。以此为平台,能更加高效的协调和解决黄河在河南辖区范围内的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在郑州、焦作、开封和新乡地区的部分,无论是从地理单元的完整性来看,还是从现有的基础配套和未来的发展研判来看,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在管理体制上,前期可以“省市共建,以省为主”,合适的时间就可以过渡到“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甚至是由郑州市托管,以推动实现郑州市跨黄河发展的百年战略之变,推动郑州市的历史性转型和提升,使其成为大河城市文明发展史中的全球典范。

而且,无论是对郑州市和郑州都市圈的发展而言,还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实施而言,还是对黄河文化的全球表达以及国家文化自信的全球建构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再者就是,就我们的了解和洞察而言,无论是许昌、新乡、焦作,还是开封,面对新的城市发展环境、规律和逻辑,短板都可谓非常明显,比如,考虑到当地存量的经济体量和财政实力,政策性和行政化的财务支持和产业政策,所能发挥的效力越来越有限,面对很多产业竞争中的高投入门槛,单靠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能力,是很难实现根本性突破的;这些地区和城市受制于科教资源的绝对短缺,转型发展中对高层次人才的短缺都非常明显,虽然开封因为有河南大学,新乡有河师大和新乡医学院,相对好点,但也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城市产业发展和综合转型的人力资源需求;还有就是,这些地区都有着相对贫困的地区,甚至是国家级贫困地区,发展和转型的负担本来就很重。

河南大学

所以,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郑州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就不能只看到郑州的崛起,还应该看到并重视周边地区的现实性和迫切性的发展短板,以及转型的压力,为这些地区寻找到转型的动力,将是郑州都市圈培育和发展中非常迫切的任务,也是必然的战略诉求,或者说是必然的使命。

就具体的解决方案而言,可以考虑在周边地区依托当地独特资源禀赋,结合郑州市的产业外溢和跨地区的产业承接,布局一些产业小镇、产业新城,并致力于推动都市圈范围内的乡村振兴和县城的城市更新。在我们看来,针对这些节点做出具体分析、规划和支持,将是接下来郑州都市圈规划中必须重点对待的问题。由此,我们在此明确提出的观点之一是,无论是从河南省的省域经济转型发展来看,还是从郑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程来看,都是时候具体研究、制定和出台郑州都市圈规划了,并以科学和专业的规划引领和规制郑州都市圈范围内区域和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编辑:徐威威

设计:孙月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