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生态笔记(8月3日)

 退休老刘日记 2020-10-23

  8月3日

  文/刘新吾 摄影/刘新吾

  ●几个月前,一时心血来潮,在公众号里,来了个连续6篇的今年今日,结果,编辑存盘时,系统提示,有敏感词汇,不予认同。没听劝告,继续。编辑了个扎扎扎,发表时,被拒之门外。又审视内容,也没看出,哪儿敏感了,只能自己郁闷。昨晚上,因着8月1日,被身份证指定为生日,再来一次,居然就发射成功啦!

  ●昨晚在微信里,看到一则消息。20点27分,刘家地供水站对面,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大众小车超速行驶,把路边行走的两个外地打工者撞倒,一死一伤,司机逃逸。之后,逃到40公里处,撞上一农用车,逃逸司机当场死亡。早上去吃早点,有3个男人,边吃边说。谈论的,就是这次车祸。那司机,是酒喝高了!

  ●酒喝高了开车,实在是找死。突然想到了昨天晚上,从南门外走路回来,在城南新居那儿,一小伙子,骑着个摩托,声音很大,从公路上下来,自那些庄子前面,飞速穿过。那声音,太让人寒心了。当时就想,若哪个街门里,跑出个小孩咋办?从南街到东街,再到小区什字,啪嗒嗒一声,又像那小子,从小区里窜出!

  ●3年才能长一斤肉?我很有些怀疑。看着那些在水边上游来游去的湟鱼,个头确实不大。突然,就想到了宁夏沙湖的大头鱼。去年去沙湖,在那儿吃午饭,享受了一下,价格很贵,味道也行。不过,要说特别,我是没吃出什么来。想来我等吃货,也是个浅薄饕餮者。想不到的是,晚上上网一查,竟有十年长一斤之说!

  ●看到一段描写,太美啦!在刚察沙柳河畔,从美丽的青海湖出发,成群的湟鱼正集结踏上旅途,溯流而上,矫健的身形在河道中游来游去。鱼群游游停停,队伍逐渐繁密,数不清的湟鱼,瞬间填满了河道,河水逐渐暗了下来,被湟鱼填满,流的不再是水,而是鱼。端详着这些文字,不由笑了。如此韵味,也写不出来!

  ●既然是国家保护动物,应该是禁吃的。然而,我们还是尝到了这种美味。在一家藏民餐馆,揽客者向我们推荐的,就是红烧湟鱼。不过,价格很贵。大头鱼,我是吃到了,没看到。湟鱼,我不仅看到了,还吃到了。有点儿小感慨。一盘4条,老板特别叮嘱,要快点吃,吃完了好拾掇。要不然,被查到了,是要罚款的!

  ●在些儿不解。既然有部门要查,要罚款,肯定不让吃。不让吃,饭馆为何还要做?还要推荐?我们走的这家饭馆,并没特别之处,是随意进的。他们的湟鱼,是怎么打上来的?这个不让吃,国家保护,是真有其事?还是纯属炒作?我们吃饭时,一小孩坐在旁边。见我们吃完,很快就把鱼刺打包,撤了盘子,很熟练的!

  ●鱼吃了。鱼小,刺多。要说味道,和大头鱼一样。吃过了,也就吃过了。看到一组数据,自2002年以来,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累计向青海湖流域放流1龄苗种1亿多万尾,严格实行封湖育鱼和开展增殖放流,裸鲤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到2016年年底,裸鲤资源量已恢复到7.08万吨。下次如果有机会来,我绝不吃这个!

  ●饭罢,小郑建议,去鸟岛。他说:门票已经买好了!我说:这会儿,岛上的鸟多吗?他说:鸟多的季节已过去了,不过,还是值得一看。我说:沙湖,我也看过鸟岛,不过尔尔。既然鸟不多,就不去了。见我很坚决,他不再执意。往回走的路,我又特意端详了阵白牦牛。这会儿,路上的车很多,突然就想到了一句话!

  ●下一个目标,日月山。我调侃小郑:日月山,在你的家乡,就是你的山!小郑看着我,有些儿不解。我解释:你的名字里,不是有个明字嘛!他笑了。日月山,这个名称,我是知道的,和湟水谷地一样。记得当时的魏育儒老师,好像还说过一句,到青海,不上日月山,就不算到青海。小郑说:日月山口海拔为3520米!

  ●小郑介绍:日月山,位于青海湖东侧,海拔最高点为4877米。藏语称尼玛达娃,蒙古语称纳喇萨喇,即太阳和月亮之意。因山体呈现红色,古代称为赤岭。这座山,历来是内陆赴西藏的咽喉。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他说这些,瓦罐里倒核桃!

  ●日月山,有个美丽传说。当年文成公主动身西去,悲痛万分,唐王陪送一面宝镜,要她到了汉藏分界处,取出来照看,从镜子里就能够看见家乡和父母亲。历经艰幸,辗转到赤岭,公主思亲心切,取出宝镜照看,才明白父母骗了她。伤心之下,把宝镜扔了出去,摔成了两半,正好落在两个小山包上。日月山由此得名!

  ●日月山,其实还有个传说。当时,文成公主从长安乘马拉轿车进藏时,才16岁,大约花了1年时间,走到日月山。再往西去,道路崎岖不平,只能骑马。她便在此休息,并学习骑马,停留了大约两个月。之后,扔了宝镜,毅然决然,踏上了路途。两则传说,我更相信后者。不过,过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殊途同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