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买的基金是不是太多了?如何精简持仓基金数量

 墨菊香 2020-10-23

你买的基金是不是太多了?

——持仓超过10只肯定就是太多了!

现在已经有6000多只基金了,光今年就增加了1000多只。各种媒体和渠道只会推荐你买入某只基金,并不会教你卖掉某只。许多投资者左买一个右买一个,一不小心就买多了。

有些人甚至买了几十个基金,这么多,名字可能都难记全,全看一遍都要花很长时间!

还有些投资者容易犯按类收集的错误,把投资做成了“集邮”:

权益方面,把医药消费科技金融地产,A股、港股、美股或者是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全配置了;

固收方面,把短债、纯债、一级债、二级债、海外债、绝对收益等品种全配置了。

大类资产甚至还配置了黄金、原油。

持有太多的基金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难以用组合的思路来看待自己的投资

不管有没有刻意构建,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组合。好的组合就应该有组合思路。比如我自己一般按照成长:价值:质量的比例来考虑整个组合的结构。

其他的组合结构形式还有:

A股:港股:美股

权益:债券:黄金

进攻:中场:防守

短期: 中期:长期

核心:卫星   等

不管是哪种如果持仓数量太多就很难进行整体的组合运作难以考虑组合的预期收益相关性风险暴露等问题

就好比运作5人的篮球队相对容易,管理11人的足球队也不算太难,但管理一个成千上万的军队就很难了。

我认为股票组合同样不应该持仓太多,比如冯明远的信达澳银新能源,2020中报显示持仓有400多只,你要是跟我说他有组合思路,我是不信的。

2基金太多跟踪起来会很累但是如果不持续跟踪研究又怎能放心

持仓分散看似会降低风险。其实对每只基金的研究深度不够,很容易买到不太好的基金,也是一种风险。

比如有些人喜欢看短期的业绩排行榜或者追随市场热点买基金,其实有些基金只是靠运气或踩上风口才业绩好,长期来看可能并不怎样。过去宋昆、任泽松、杨飞、魏伟等人管理的基金,都只是昙花一现,给投资者造成亏损。

3持有更多的基金收益并没有提升

买的时候你以为都是好基金,实际上可能不会强+强=更强,反而只能取得平庸的收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持有太多策略容易相互抵消最典型的价值/成长和小盘/大盘的此消彼长效应买的策略越多这种抵消效果就会越严重

比如,你既买了300价值,又买了300成长和300低波,这三个指数基金各有100只股票,组合起来差不多就是个沪深300指数了,当然只能取得与沪深300差不多的收益;

买了一堆行业指数,这些行业最后也会组成一个宽基指数;

如果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都配了,也就相当于买了个大盘指数。

持有多个策略可以平滑组合波动,但是如果你没有一个很好的主攻策略,收益也会被打折扣。

4持有更多的基金波动风险却没有进一步降低

有些人觉得我买了20只基金,那风险肯定很分散了吧?其实你买的基金如果相关性很高,风险并不会减少。比如都是A股的股票型基金,相关性是很强的。

只有配置相关性较低的基金才能降低波动。

其实,我们也没必要太刻意的去降低组合的波动和回撤,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并不需要那种一根直线的净值,其实是可以承受一些波动的。

因为降低波动的同时也可以会降低收益。如果组合波动风险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就没必要太追求控制风险,毕竟我们做投资是为了赚钱嘛。

跟踪持仓需要看哪些东西

有人说,我持有几十个基金没问题啊,每天看看账户里赚了多少钱就行了!

我们持有基金是要看很多东西的,大的方面比如市场风格、指数走势、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小的方面比如基金经理动态、定期报告、规模、持仓、业绩表现。这些都要花很多时间去跟踪的。

另外,我们还要跟踪关注的基金和新出的基金,要有一个备用基金池。当自己的基金表现不好时,或者发现更好的基金时,及时替换。备用基金池至少也要关注一下业绩、年度报告等情况。

怎么知道自己买的基金太多了

判断是否持有太多,主要是看自己能不能跟踪过来。如果觉得跟踪维护的比较吃力,那就建议减少。一般我建议普通投资者不要持有超过10个。

另外,如果你总资金量不多的话,更没必要持有太多基金了。资金少,风险偏好可以高一些,集中火力。

当然,每个人可用于投资研究的时间和效率不一样,如果你可以跟踪较多数量的基金,也没必要精简,消耗手续费。

如果你的持仓太多了,那就需要精简,如何精简也是一门学问,小心别把好的基金卖掉了,却留下了不好的基金。

相信很多投资者,尤其是初学者,都会面临持仓数量太多的问题,数量太多难免鱼龙混杂,选到烂基金。精简持仓的目的是为了节省精力+提高收益

今天教大家几个方法:

1反复对比限制数量敢于放弃

买多了肯定是因为没做好取舍。看好一只基金后,别急着买入,先看看持仓里有没有与之重复的,再看看同类型的有没有更好选择,做好对比再决定。

限定持仓数量是个不错的方法,逼自己在买入一个品种的时候必须卖出一个。虽然死板,但是对于大部分新手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制作对比的方法。

你也可以反过来想想,与其买那么多基金然后跟踪的很辛苦,还不如把时间用在买前对比筛选上。

卖掉不适合自己的基金,也是一种止损,停止犯错就是进步!

2深度研究只选自己认可理念的基金

好的基金那么多,各有优劣,其实没有最好的。自己认同的基金才是最适合的,才能拿的住、拿的稳。

投资还是要勿忘初心,不是为了持有而持有。持有某个基金,是因为从内心对该基金的投资理念有很强的信心,愿意长期持有,才去买。

因此要加强对基金的深度研究,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看看与自己理念是否相符合,不认可的基金应该尽早卖掉。

如果你认同低估值价值投资,却买了个成长型的基金;看好蓝筹,却买了中小盘的基金;不喜欢择时,却买了个喜欢择时的主动型基金,那肯定会拿的不舒服。

但是有些新手可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投资理念,很容易觉得这个策略也好,那个行业机会也不错,另一个板块估值比较低,都想参与。其实以上机会可能都能赚钱,但是如果你都去参与,它们之间可能会相互抵消,最后跑出来的走势,可能跟宽基指数差不多。

新手实在找不出自己认可哪种,也没关系,加强学习和总结,尽快形成自己的投资理念,再作调整。

3选自己的能力圈之内的基金卖掉自己看不懂的

在能力圈内投资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纪律:①清楚自己的能力圈;②在能力圈范围内投资;③努力扩大能力圈。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我们还是要尽量做自己看得懂的投资。买了自己不懂的基金,即使再好,你也未必能在上面赚到钱,反而容易亏钱。即使凭运气赚了钱,将来也有可能凭实力亏掉。

所以大家不妨梳理一下自己的持仓,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明白什么是低波动、什么是一级债、什么是对冲、什么是美元债。如果搞不懂,又一时半会学不会,那就先卖了吧。

4同一风格策略行业或板块的基金可以精简一些

某一种风格/策略/行业/板块下面可能还会有很多种细分策略,选1-2个就够了。

举例:红利指数是最普及的策略,有中证红利、标普红利、红利低波、沪港深高股息、港股通高股息、红利潜力、红利低波100等多个指数基金。

但是不管你多喜欢红利策略,最好也只精选1-2个你最看好的,买的太多,效果并不会更好。

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也尽量只选一个。

5培养组合思维重视对持仓比例的调整而不是新增持仓数量

要习惯于把投资组合视为一个整体,给自己设定一个可以接受的预期回报、波动率和最大回撤,尝试调试持仓比例到符合你的要求。

举个例子,假如你配置了:

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F005827)   25%

富国天惠(SZ161005)   25%

广发稳健增长混合A类(F270002)   30%

博时信用债   20%

如果你觉得波动偏大,你不一定要增加持仓,可以将比例调整为:

易方达蓝筹精选    22%

富国天惠   18%

广发稳健增长   30%

博时信用债    30%

如果调整后已经可以满足你的风险偏好和预期收益,那再新增配置基金可能都是给自己增加负担。

6固收类基金不需要太多可以减少持仓

只有股市才会经常有风格变化,其他投资品种的风格和趋势,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固收类的基金经理,也不太会存在风格漂移的问题。

因此,我认为不需要配置太多固收类基金。直接选最好的配置1-3个就行,而且长期来看,表现优秀的债基经理可以持续表现优秀。

简单列几个我认为不错的固收类基金经理:张清华、过钧、谭昌杰、马龙、欧阳凯、黄纪亮、梁钧、胡剑等。

另外,在一个5年以内的中短期,哪怕你没有选到最优秀的债基,收益也并不会差太多。所以我认为没必要在这方面耗费太多精力。

精简持仓的其他注意事项

(1)注意调仓带来的手续费摩擦,许多基金持有不满两年都需要赎回费,其中大部分基金持有不满30天时,赎回费较高。一般至少满30天再考虑调整。

(2)组合理念是投资组合的关键,不能为了精简基金影响到了整体的组合运作,进而影响投资收益。

以我自己的组合为例,我会故意持有好几个同一风格的基金,表面上看都是与本文传递的理念相悖,实际上我这样做的是为了增强某个风格因子的暴露,实现组合风格轮动的目标。

结语:写完这篇文章,我自己都感觉精简持仓数量确实没那么容易,不知道大家领悟了没有?短期内精简不下来也没关系,投资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我自己也经历过持仓由多到少。


作者:零城逆影,雪球基金投资达人。在蛋卷基金主理有“重装基兵”组合,扫描小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了解组合详情。(声明: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所有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