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的故事是讲不完的 歌曲:老城(张茗) 我记忆中的老南门 作者:冰峰 不过,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从我儿时的角度来讲述一下我记忆中的老南门。
主要地标有红照壁、锦江宾馆、跳伞塔、合江亭、老南门大桥、武侯祠等。 大约从我三岁记事起到参加工作,也就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一直生长在老南门。 那个时候,从红照壁拐弯起到南门大桥,统称南大街。 又分为上南大街、中南大街,下南大街。竖向有金子街、东桂街、纯化街、文庙后街,文庙前街。 其中金子街、东桂街、纯华街由于当年建锦江宾馆,成为了半截巷,街坊上的人又把金子街叫一巷子,东桂街叫二巷子、纯华街叫三巷子。 那个时候我就居住在位于二巷子和三巷子之间的中南大街街面上。 过了下南大街就是城门洞了,不过早已见不到城门洞的踪影。 挨到府南河边就是滨江路和城边街了。 过老南门大桥,拐右河边上就是染靛街;拐左就是簧门街;往前走到浆洗街、洗面桥、衣冠庙;向右走就到武侯祠、红牌楼了。 老南门有两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一座是历史悠久的南门大桥,一处是具有现代气息的锦江宾馆。
三国之时,蜀费袆使东吴,蜀相诸葛亮饯行于此,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故叫为“万里桥”。 万里桥自建成以后,不仅成为连接城南的重要陆路,便以锦江首个船舶码头闻名于世。 民国28年,下游建成新南门大桥,万里桥改俗称为老南门大桥。 21世纪初,在原改建成的单孔钢筋水泥大桥上加修了一座现代化的高架桥,形成了凌空飞跨、桥上叠桥的奇特景观。
其始建于1958年,由朱德和陈毅两位老帅亲自选定了“锦江”这一馆名。按修建时间算,锦江宾馆正好与我同龄。
那个时候天空格外蓝,府南河的水清澈透明。整个南大街马路两旁都是比碗口还要粗的梧桐树,开春后,绿树成荫,树上蝉鸣鸟叫。 如今再也没有这样的景象了。
到了晚上就几乎就没有什么车了。 像我们这样的半截子娃娃,女孩就在马路上跳绳、跳房;男孩就逮猫、踢球。或者在水银灯下捡飞蛾、叮叮猫儿、油蚱蜢儿……
我们这些学生娃娃,吃了饭,就三五成群约起去府南河耍,不是捕鱼捞虾,就是戏水玩耍。 特别喜欢在南门大桥桥洞下滑水,就是从洞口上面斜坡上站着、坐着向下滑去,有一种冲浪的惊险刺激感。 夏天涨大水时候,府南河水深浪大,河水也格外浑浊,比我们大的娃娃,就站在桥上往下跳水,引来不少大人小孩观赏,不亚于现在的跳水比赛。
大人就在河边梯梯上洗被子、洗衣裳。河中心时不时有小船用鱼老蛙打鱼,船上的渔翁用竹竿把鱼老蛙赶到水里,鱼老蛙一个咪头栽儿下去就叼起鱼上来,然后渔翁把鱼从鱼老蛙嘴里面掏出来,再喂一条小鱼虾以示奖励。 好一副春江花雨景色。
可是,那个时候国家为了备战备荒,市政府把决定把金河、御河改修成防空洞。 于是全城总动员,各个街道办事处给家家户户下任务,做砖坯。南门上的大人小孩肩扛锄头铲子,挑框推车拥到半截城墙上挖土回家做砖坯,不久城墙就被夷为平地,古老的城墙再一次遭受厄运。
记得我还把家里面悄悄拿出来的粮票,鬼鬼祟祟地拿到哪里换零花钱,依稀记得一斤粮票可以换三毛、五毛的。
那个时候,家里喂了几只兔子,放学就背着背篓去城外割兔草,时不时还剐人家地里的莴笋叶子来喂兔。 口渴了就喝河沟沟头的水(没有任何污染),肚皮饿了不是刨地里红苕吃,就是摘树上桃子柿子吃。
那红墙绿瓦小道,那小桥流水都深深留在我幼小记忆里。
我经常随大人去哪里买菜,菜都是些附近郊区农民挑来卖的,黄瓜白菜茄子海椒葱葱蒜苗应有尽有,框里盆里鸡鸭鱼虾活蹦乱跳,街边腌卤色香味美。 还有补鞋子的,刻印章的,修架架车自行车的,卖旧货,卖撮箕扫把的比比皆是。 特别是靠河边一排都是些吊脚楼,主要经营餐饮,楼下是大堂,楼上是包间,依窗而坐,微风徐徐,再来二两老白干,别有一番味道。 整个街道有点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景像。
浆洗街又分为上、中、下三街,其中上街南起桓侯巷,北止老南门大桥,全长325米,宽15米,临街多商业铺面。那个时候,不少同学家都在那里,我经常跑去玩,满街都是皮革的味道。
集市上人可真多呀!人流拥挤着,摩肩接踵的,人们有的背着背篓,有的提着篓篓,个个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街上的小商小贩们在卖力的喊着,叫卖着,吆喝着,招揽着过往人群。 每个摊位前三五成群的人们在挑选着东西,讨价还价,真是一个热闹又吵杂的集会。 我特别喜欢红牌楼街上的各种小吃。 据《华阳县志》记载,“红牌楼堡距县南十里,明嘉靖中蜀王于此建坊,故得名红牌坊。 那个时候,老南门有个南虹游泳池,非常上档次,学校上体育课的时候,偶尔带我们去哪里游泳,我们平时都不敢去,因为每游一次要收五分门票。 学校也挑选一些学生去成都有名的跳伞塔跳伞,像我们这些没有挑选上的,羡慕死了。
每到傍晚,拉粪水的架架车才允许进城,一到放行,一窝蜂从南门大桥涌进城里面,那阵势如排山倒海一般。 市民就将各家的马桶端到街边倒在拉粪车的大桶子里。 那个时候家家户户还没有像现在卫生间。
如今街道宽敞,高楼林立,川流不息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老南门早已没有昔日的古朴、自然和宁静。 不管如何发生变化,而对老南门点点滴滴的记忆,却一直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那些消失了和正在消失的老南门印象,我深深把你放在心里。 |
|
来自: 新用户7771xie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