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嗽的辨证论治(3) ...

 恒则成167 2020-10-23

(接上文)

七、辨证要点

(一)分清外感、内伤

辨咳嗽的声音及发作时间:咳声高扬者实,咳声低弱者虚。

发于白昼,鼻塞声重,多为外感。

晨起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多为痰浊。

夜卧较剧,持续难以,伴短气乏力,多为气虚或阳虚。

(二)辨痰的颜色,性质及痰量

干咳无痰多属燥热,阴虚。

痰多的,常属痰湿,痰热,虚寒。

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

痰黄而粘稠者属热。

痰中带血多属热伤肺络或阴虚肺燥。

(注:本人临床经验,只辨痰质稠稀,不须分辨痰之颜色。)

(三)证候

外感咳嗽,外邪侵犯于肺引起咳嗽,主要是六淫外邪。

风寒证:

咳嗽,痰稀薄色白,喉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节酸痛,舌苔白,脉浮。治宜疏散风寒,宣肺通气,方用杏苏散合金沸草散加减。

风热证:

咳嗽,痰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口干,咽痛,流黄涕,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用桑菊饮加减。

温燥证:

咳嗽少痰,或咯有粘稠痰不易咯出,或痰中有血丝,咽干咽痛,鼻干燥,咳甚则胸痛,初起或有恶寒,发热等证,舌苔薄黄而干,舌尖红,脉细数或无变化。治宜清肺润燥,疏风清热,方用双杏汤加减。

凉燥证:

咳嗽,痰少或无痰,喉痒,咽干唇燥,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而干,脉浮紧。治宜疏散风寒,润肺止咳,方用止嗽散加减。

火热证: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烦渴面赤,胸胁疼痛,便秘,舌红,脉洪数或弦数。治宜清肺泻火,方用凉膈散加减。

内伤咳嗽则见如下证型:

痰湿证:

咳嗽多痰,痰白而粘,胸脘作闷,食纳不佳,四肢乏力,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宜健脾燥湿,理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减。

痰热证:

咳嗽,痰色黄稠而难排出,或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口苦,咽痛,舌苔黄腻或黄白相间,脉滑数。治宜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方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肝火证:

咳嗽气逆,咳则连声,甚则痰带血丝,或咳吐鲜血,胸胁串痛,性急易怒,烦热口苦,咽喉干燥,面红目赤,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宜清肝泻肺,方用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

阴虚证:

干咳无痰,或痰少不爽,口干舌燥,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润肺,宁肺止嗽,方用二冬二母汤加减。

气虚证:

咳嗽声低无力,气短,痰多清稀,神疲畏风,自汗,易于感冒,苔薄白,舌质淡,脉弱。治宜补益肺气,化痰宁嗽,方用补肺汤加减。

阳虚证:

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头眩,心悸,畏寒,肢体沉重,或兼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滑。治宜温阳散寒,化气行水,方用真武汤加减。

八、治疗原则

外感咳嗽:以外邪为主因,法当祛邪为主,病位在肺,宣畅肺气,故总则宣肺祛邪。肺为华盖,位高居膈上,药力易达,故药宜清扬,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重视化痰顺气。忌敛肺止咳,补涩之品,也忌宣肺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内伤咳嗽:病程较长,有先病在肺,影响他脏的,也见他脏先病累及于肺的,其中以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正虚邪实者,祛邪止咳,兼以扶正。正虚为主者,根据虚之所在,着重补正。

九、预防护理

戒烟。吸烟有害健康,特别是患咳嗽者,一定要劝其戒烟,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锻炼。加强体育锻炼,特别要练深呼吸,要力争吸气归田,吸气入踵的效果,反复多次按摩头面、双手及机体暴露之处,使之坚固腠理而御风寒。

饮食宜忌。忌辛辣香燥,炙煿厚腻,过于寒凉之品,另外要多吃清淡、新鲜食物,鱼生痰,肉生火,清淡豆腐保平安。

关注气候变化,预防感冒。

保持情绪正常,心态稳定,切勿急躁、慌张。

十、现代研究

慢性咳嗽的诊断标准: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时间>8周,X线查无明显异常者,可诊断成立。

现代医学的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胃、食管返流性咳嗽,约占慢性咳嗽的70%95%,属中医久咳,久嗽范围,医者不宜草率随意地作出诊断,对病人要有责任心和同情心,绝不能随心所欲,马虎了事,这是医德的起码要求。

(一)从喉论治

喉源性咳嗽—因咽喉部疾病引起的咳嗽,为干祖望老先生首创。

其特点是咽痒如蚁行,有异物感阻塞,咽痒必咳,不痒不咳,或有异物感出现频繁清嗓动作为主症。病因、病机为风热邪毒侵袭,或久病肺阴不足,虚火上炎,致咽喉干痒,临床上以后者居多。

盖喉为肺之门户,咽喉受邪,必影响肺气的宣肃功能,导致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刘海英氏认为:此者也与肝关系密切,因肝经气火太过,影响肺气肃降,主张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曹春宝氏认为:风邪是痒症的重要因素,引起喉痒的风邪,或由外感后风邪未除,上犯咽喉致痒。或为肺肾阴虚,阴虚内热生火,阴津不足生燥,燥火生风致痒。治疗皆可用利咽祛风法,治当滋阴降火,清利咽喉为主,治法滋阴降火,清利咽喉,方药蝉蜕、僵蚕、青果、木蝴蝶、牛蒡子、玄参、凤凰衣等。本人用之于临床,疗效可靠。

(二)从风论治

变异性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各家观点不一,但较为统一的是,基本认为正虚是在阳气亏虚(肾、肺、脾阳气亏虚)的基础上,复感外邪(风、寒、热等)外邪引动伏痰而发病。

方用:

1、参麦柴玄汤

主治:肝失疏泄,肝气上逆犯肺,肺气不宣,肺气虚衰之证。 

药用西洋参、玄参、金沸草、郁金、射干、半夏、僵蚕、蝉蜕、麦冬、山药、柴胡、炙甘草等。

柔肝养阴,益气化痰。

2、咳痒煎

主治:肺气虚衰,风邪夹寒,夹湿,邪失外泄,肺气闭阻之证。

药用荆芥、蝉蜕、苏叶、白鲜皮、桔梗、乌梅、地肤草等。

3、祛风定喘汤

主治:属风邪留恋的变异性哮喘。

药用炙麻黄、蝉蜕、桃仁、杏仁、柴胡、防风、黄芪、前胡、苏子、地龙、五味子、炙甘草等。

(三)从胃论治

非典型胃·食管反流病,是慢性咳嗽的第三大因,约21%41%的慢性咳嗽可由此引起。肺气以肃降为顺,胃气以下降为和。“降”为肺气、胃气的共同特征。肺胃毗邻,出入殊途却共呼吸之门。任何邪气引起胃失和降者,都可影响肺的肃降功能,导致肺气上逆而咳。

咳嗽病机由《内经·素问咳论》篇中的“聚于胃,关于肺。”临床多见泛酸、呃逆等有胃气上逆表现的肺部咳嗽症状等。

近代桑晓梅氏从胃论治咳嗽,用降浊化痰,和胃止咳法,常用旋复花、苏梗、半夏、竹茹、陈皮、茯苓、瓜蒌、知母、贝母、菖蒲、枇杷叶、苏子、葶苈子、枳实、厚朴、生姜等。

薛汉荣氏选射干麻黄汤为基方,加代赭石、旋复花、吴茱萸、黄连、瓦楞子等,以降胃气,制胃酸。且在缓解期注意顾护肺、脾、胃之气,以增强呼吸道,胃肠道粘膜的防御能力,常服玉屏风散或桂枝汤,鬼箭羽,路路通和香附养胃丸等。

(四)慢支

主要病位在肺,早期多由肺气不和,失于宣降,痰湿内生而致咳嗽,咯痰。日久不愈,累及他脏,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标实痰浊(热)壅肺。

本虚肺脾肾三脏俱虚。

急性期发作,以邪实居多,虚实夹杂以内邪为患多见,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用传统方法及自拟方,冬病夏治,三伏天服药。

小结:

咳嗽病位在肺,引起的原因为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

内伤:由肺脏亏虚或他脏病变累及于肺,在他脏病变中,脾湿生痰,肝火犯肺,肾阴亏损,肾阳不振,与之最为密切。咳嗽为肺系疾病的共同症状,包括肺痨,肺胀,喘证,哮证。

辨证的重点分清内外,咳嗽的声音,发作时间,痰的颜色,质地,痰量等。治疗,外感总以宣为主,祛邪宣肺,肃肺止咳。内伤则根据脏腑不同,正虚邪实者,祛邪为主兼以扶正;以虚为主者,宜补虚兼以祛邪。

预后,外感咳嗽良好,内伤咳嗽一般也较好。

 喉源性咳嗽:

 为慢性咳嗽中常见的一类疾病,源于咽喉而名。症见一般咳嗽,咳痰。咽喉瘙痒不适,或热灼刺痛,或干燥乏津,或声嘶,有异物感。咽喉虽弹丸之地,但“喉以纳气而通于天,咽以纳食而充于地,尤其为心肺肝肾呼吸之门,饮食声音吐纳之道。”《类证治裁》故为要冲,而为重点之域。

痒虽为风,但风有内外风之别。

咽喉部之瘙痒:常伴风之强弱而增减。

痒者为风,已成定论。

外风以止嗽散为主,兼寒加三抝汤,兼热加桑菊。若阴亏血虚致内风淫动,宜滋阴养血祛内风;肝热化火动风者,宜平肝泄火以熄风,酌加钩藤、蝉蜕等药,收效甚显。

咳痒并重:不全为风,也要考虑冲气为患者。冲气不守,扰咽喉而咳痒者众。凡此之咳,大多阵阵而作,且随痒而发,由胸腹之气上逆,一阵阵者:乃冲气为害也,可用桂枝加桂汤为基方,酌加紫石英、熟地、生龙牡等重镇降冲之品以治之。

咳虽位喉,也当脏腑求之。“聚于胃,关于肺。”亦与整体不可分割。自感咽喉不适,痰涎缠绵,层出不穷,吐之不出,咯之又来,痰多质稀色白等者。治宜健脾利湿,祛痰利咽,方用五味异功散合六安煎化裁。半夏厚朴汤,黄连温胆合雪羹汤,泻白三合黛蛤三,滋水清肝,均可随证选用。

久咳之下,不无血瘀络阻者,由经入血,由经入络,经久不已,失治,误治也不少见。可用会厌逐瘀汤加减,其中桃仁有止咳止上气之用,当归亦主咳逆上气,桔梗引经为诸药舟揖之药。这些药物的特点、个性,要尽收于心,随证增减。

以上乃本人对咳嗽的辨证论治的一些浅识,不妥之处,敬请原谅。

晚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