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在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要以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 中医的核心理论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方面:一是取象比类;二是司外揣内;三是归纳演绎;四是试探反证等。 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它与西医思维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成为一个好的中医人,学好中医,必须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我常跟人说,学医贵在明理,理明则艺精。我现在将它改为理明则术精。 中医的思维方法很多,主要有: 第一,取象比类法,又称“援物比类”法。 它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类似或类同,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和推论,认为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类似或类同的,据此推导出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思维方法。此为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重要思维方法。它涉及到: 1、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精气学说和天人一体思想比类人体,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是由气的升降、聚散运动变化所维系的一个小宇宙小天地。一旦气的运动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 2、用阴阳学说比类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否。不但与人体内阴阳平衡状态有关,而且与自然界阴阳运动平衡状态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立统一的理论。 3、五行学说比类人体,是以它来说明五脏分别具体的五行特性和功能。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生理病理取象,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五脏,生理病理体系。 天人合一,是在整体学说的前提下。 天人相应是在五脏一体的前提下。 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是有所区别的。 五行学说实际就是藏象学说的主体,这是一个思维方法。在病因上,从疾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症状,体征,与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进行类比,推理,形成了独特的病因理论。 第二司外揣内法,又称为以表知里法。 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判断事物的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灵枢·外揣》篇曰:“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彰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此法为中医学认识藏象和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 《孟子·告子下》曰:“有诸内必形诸外。”这就是说明事物内在的本质和外在现象是一致的。本质决定现象。我认为藏象就是“藏于内而象于外”,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故曰藏象。 《灵枢经》上说:“视其外因,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以此测知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变化。本方法是建立在脏腑概念和认识脏腑的重要方法。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藏神,开窍于舌,因此临床上通过人体外在的面色和表情、舌色、脉象、胸部感觉变化来判断心是否正常。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症状和体征属于“司外”,对四诊之资料进行辨识,以探求病因病机,确立证候,属于“揣内”。 例举肝为例:两目干涩,皮肤粗糙,指甲淡白、反甲,是肝血的表现。以肝主疏泄、肝藏血的原理来推理、来演绎,则肝具有促进人体气的流通疏导作用、发散于内外的功能。对于这种情况,我临床上用逍遥散加减比较多,根据病情借用逍遥散随症加减,尚可解决问题。 第三,归纳演绎法。 归纳又称归纳推理。 是指从个别、特殊的认识到一般和普遍结论或规律的思维方法。此法主要用于科学理论的发现、形成,都是归纳总结的结果,中医学将自然界复杂多样的事物以及人体解剖,生理、心理、病理等认识,纳入到五行系统之中,有利于人们的推理、判断、发现和创新。 演绎,又称“演绎推理”。 是指由一般性知识的前提,推出特殊性或个别性知识结论的推理过程。是构建医学理论体系,阐述生命活动规律,诊断疾病和确定治疗所采用的一种方法。 如阴阳学说以其属性和对立统一关系,从自然界昼夜阴阳来推论人体脏腑阴阳变化。五行学说则把已知的五行属性作为推理的一般性前提,根据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和五脏与六腑、五体、五志、五脉等联系,从而推导出六腑、五体、五官、五志、五脉、五气、五季等的归属。 举例如已知肝属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同理,其他四脏相类推理。 在诊治方面,根据肝主疏泄的原理演绎推理,便得出肝气具有促进人体气的运动,疏通畅达,发散于内的功能。当肝疏泄正常,则全身气血流通,情志舒畅;若疏泄失调,则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气郁、气滞、气结等病变。如女性的乳房疾病,经前胸肋胀痛,临床上采用疏肝解郁,理气散结等方药治疗,从而收到满意的效果。 所以可以结论,在临床实践中,从四诊到辨证论治,其实就是归纳和演绎相统一的辨证思维过程。 第四,试探反证法。 试探,就是根据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分析,做出初步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然后根据反馈信息做出适当调整,以建立正确的应对方案的一种逐步深入、接受实际的思维方法。 反证,则是指从结果来追溯或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两者都是从结果反推原因的。 试探要求事先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引起反应。 反证则无此环节。 这两种思维方法,在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与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预测和实验验证有相近似之处。 《景岳全书·传忠录》曾指出:“若疑其为虚,意欲用补而未决,则以轻浅消导之剂,纯用数味,先以探之,消而不投,即知为真虚矣。疑其为实,意欲用攻而未决,则用甘温纯补之剂,轻用数味,先以探之,补而觉滞,即知其有实邪也。假寒者略温之,必见烦躁;假热者略寒之,必加呕恶。探得其情,意自定矣。”张老前辈对虚实寒热进行的实探论述,不仅说明试探法在临床中的重要性,而且还体现了反复实验和验证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牢记。 中医学认识病因的“审证求因”是典型的反证法,它是通过对症状和体征的认真分析和辨别,而从结果去追索和反推病因的。 举例:如患者表现为胸肋、乳房、少腹胀痛、善叹息、月经不调等症状,是由于气机不畅所致,胸肋、乳房、少腹又为肝经经脉循行之处,故推导出致病之因是肝气郁结,并根据运用疏肝解郁法的效果来反证或修正原先的推论。 本法除认识病因外,还在其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在指导临床用药等方向中仍有着积极作用,特别是用于认识复杂的事物或现象时,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医除了运用以上的思维方法以外,还强调整体下的辨证思维,中和思维和功能联系等思维方法,强调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侧重于对人体的正常观察,亦是中医学认知过程中方法论的特点。 另外,在中医诊断思维与中医学思维方法上有些相似,也有不同之处。所以在学习时,在临证运用中要掌握这些概念和具体的使用方法。只有思考,揆度,权衡,时时学习和运用,才能够达到比较好的境界,运用自如。 今天晚上我所要讲的就是这些内容。 从什么是中医,到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也反映了我这个中医人是怎样学习的,怎样归纳的,怎样执行的。我的这些肤浅认识也想和大家共同分享,能够对你有一点点启迪,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