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电商部门“砍”与不“砍”的困惑

 商坛论衡 2020-10-25

      公众微信号zhq540605    

在“互联网+”的潮流中,传统企业要不要将电商部门做得更加强大?在2月下旬结束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六届年会”上,互联网领域两位颇有影响的掌门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见。如果不能厘清其中的真谛,难免会陷入电商部门“砍”与不“砍”的困惑。其实,且不管互联网经济的大佬们怎么说,借助“互联网+”的风口,在供给侧改革中知难而上才是正道。

                    鞋子合适与否脚知道

面对主持人有关电商是否应当砍掉、外包的提问,马云旗帜鲜明地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外包就等于把自己的核心客户交给别人了”。而在此前一天,同样是在亚布力年会上,刘强东则认为,“如果你建立电商部门,你的销售相当部分通过电商部门自己卖出去的话,绝对是一个灾难”。他呼吁各位传统品牌企业家:忘记电商吧,回去第一件事情把你的电商部门所有员工都裁撤掉。

有意思的是,细心的读者发现,这两位大佬的说法都是为了自己业务的拓展。针对刘强东的观点,一位来自四川省成都市的网友说的很透彻,“他的意思是:忘掉电商吧,到我京东商城来卖”。京东当是至今比较成功的电商,如果实体企业都把电商业务外包给京东,对它来说当然多多益善。刘强东虽然不是在直接为京东拉业务,但至少在客观上是在为京东的发展造势。而马云从来都在否认自己是电商,作为网络公司是在为电商、卖家做平台,电商的纷纷入驻无疑会使其平台更加红火。如果每个实体企业都设立电商部门,直接加盟阿里,阿里旗下就会有更多的成员贡献销售额、云数据。无论马云主观上是否以此为目的,客观上会让人产生同样的联想。

即使我们不必以私意揣测两者孰是孰非,那也应了一句话:“鞋子合适与否脚知道”。毫无疑问,电商部门“砍”与不“砍”没有绝对的模式可以依循,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做出选择,不必把电商当做一种是否“时髦”的标准。比如女士穿高跟鞋,足底生辉,平添一份自信,是一件好事;但是很多人却为此付出了“美丽”的代价。部分女士穿鞋习惯原本不当,又一味地追求鞋的高度,使得各种脚病的病例与日俱增。据说女士穿上高跟鞋后,膝关节受力将增加5倍左右。脚后跟过高就容易造成膝盖过度伸直,加速关节磨损及退化;重心前移,骨盆前倾,会导致腰肌劳损、颈椎移位等。对于互联网+也是一样,“鞋子合适与否脚知道” 自己做是否合适与对互联网的评价无关。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如果把“鞋子合适与否脚知道”理解成实践的观点,那也难以摆脱电商部门“砍”与不“砍”的困惑。因为企业的经营实践要靠数据说话,而在刘强东那里有两种帐。一种是刘强东拿出的:去年整个中国所有鞋的品牌里面电子商务转型的最成功的,线上做了22个亿,净利润1千万。老板很高兴,认为比刘强东做得好。但是刘强东认为,如果外包,按照利润净利10%计算,净利润应该3.8亿才对,所以应当外包。另一种帐是专业搞电商的人给老板算的:你看刘强东做电商十几年都亏钱,如果让我负责电商部门,一定要亏钱。刘强东对后一种帐并没有予以否认,说明其后来的赚钱离不开前面的铺垫。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实践检验需要确定时间尺度,取决于急功近利还是准备走的更远。

                坚持供给侧改革是正道

指出两位大佬的主张都涉嫌为自己业务拓展造势,并不是想揭示什么阴谋;恰恰相反,是想提醒实体经济企业,在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主张面前,应当坚持正面思维,汲取其中的正能量。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是指现成的答案,而是说其背后的逻辑。平心而论,刘强东的“砍”与马云的不“砍”所依据的道理都没有明显的错误,殊途同归,都指向供给侧改革。

刘强东认为,“如果你的企业在行业中没有带来一种独有的价值,你的管理不比别人更好,或者你没有自己独有的设计技术的话,最好的选择就是卖掉”。他所理解的供给侧改革“说白了就是减少一下产能”,砍掉电商部门有利于品牌商把时间精力放在品牌上去,做好研发设计。而马云则认为,做好做大电商部门正有利于供给侧改革。因为“原来的模式是B2C,企业自己的想象,我认为客户需要什么,我想象市场要什么,生产出东西去找市场,而未来的变革是消费需要什么,按需定制……柔性化定制”。如果不搞C2B,不做电商,脑子里“没有消费者的需求,没有消费者的痛苦,没有消费者的眼泪和欢乐你怎么去改革自己,凭什么改革自己”。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涉及到“正”与“当”两个概念,两者处于不同的层次。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服务于供给侧改革的建言都应当具有正当性;然而“正”与“当”应当有所区分;如果说“正”是正道,那么“当”则属于对正道的践行,类似于执行层面的问题。做电商应该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不能误以为那是唯一的途径,更不能将其作为完成供给侧改革的唯一标准。比如当网购、海淘流行,表面上看是消费者不愿去实体店面;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不愿去买的问题。不愿去实体店面与不愿去买不是一回事:一方面,是实体店的服务没有网店到位,价位偏高;另一方面是国内的产品质量不那么让人称心、放心。

如果说供给侧改革是大势所趋,人们对“正”的认同不成问题,实体企业当然不会拒绝在“当”上做功课。问题恰恰在于,一些实体企业把“当”混同与走捷径;似乎只要达到了“当”的要求,那就是天经地义的“正”,供给侧改革便大功告成。从这个意义上讲,马云的质疑不无道理:“还有什么东西比砍部门更容易的事情,如果做企业家,做企业是永远挑最容易的事情,这个企业怎么做的好”?反过来说,如果以为“客户不愿意到传统店铺里面去接受我的产品,我自己建立一个电商的平台”就OK,那也只是浅尝辄止。由此可以看出,实体经济进行“互联网+”的努力不能停留在“当”的表面层次上;如果供给侧改革不深入,那只不过是电商层面的同质化竞争。

                合适与正道相辅相成

在业已建立电商部门的情况下,“砍”与不“砍”应当根据产品与服务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战略布局来决定。正如马云所说:“电商不是一个零售的渠道,不是一个销售的方式,是一个思想观念的进步”。相对于人性的弱点,思想观念中的“当”应该服从于“正”、服从于“正”;相对于粗放发展中的营销乱象,思想观念的进步应当是拨乱反正,在“互联网+”的困惑中获得自由。

首先,供给侧改革需要正末归本,以正当的方式补齐过去的短板。按照马云的分析:“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不是因为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做的多好,而是原来的商业基础设施实在太差,原来的百货行业没有去思考,因为那时候纯粹是粗放式发展,需求旺盛……只要稍微聪明一点都可以干。”当经济升级,客户体验感受成为重要“考量”的时候,原来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能够通过电商这种形式克服过去的缺点,那当然是合适的;然而,当百货和超市把客户的体验做到淋漓尽致的时候,最终还需要反映到供给侧,即通过创新使得产品品质有新的提升。忽悠不具有可持续性,山寨盛行会出现逆选择。在供给侧改革中,“合适”与“正道”需要同时解决,后一种补课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其次,供给侧改革需要从基层发力,在“当”中找到“正”的方向感。刘强东把供给侧改革减少产能等同于砍掉电商部门,难免有混淆概念之嫌。但是他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还是明智的:“整个媒体都在营造着很不好的气氛,就是经济不好了,日子过难了,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有人为的夸大”。在“政府也很着急,企业家也很着急”的情况下,怎样走出类似的困惑,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鼓动政府出台一个文件来指明方向。即使已经出台的文件已经指明了方向,在实践层面如果解决不了“鞋子合适与否脚知道”的问题,那也有可能产生秦王嫁女的尴尬。秦王为了彰显对嫁其女于晋的重视,陪嫁的女仆都穿着非常漂亮的衣服。结果晋国人非常看重陪嫁女仆,反而把公主冷落了。互联网+与电商的关系,颇有这样的倾向存在。

再次,供给侧改革需要在“当”中减少新的失误,避免折腾。我们说实体企业做不做电商、“砍”与不“砍”电商部门属于鞋子合适与否脚知道的问题,不是说它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买椟还珠、乃至于旧病复发。如果说互联网经济对于传统经济具有颠覆作用,那么这种颠覆的正当性就在于创新,包括超越原有游戏规则中的弊端。电商做起来了,却把发现需求、创造需求、引领需求的创新、创意、创造丢到一边,那就是买椟还珠。如果电商部门组建不久又要砍掉,本身就有瞎折腾之嫌。或者说当初组建电商部门属于盲目跟风、拍脑袋决策,如果带着这样的毛病上路,那也会增加新的负担,依然是在重蹈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的老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