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常常扪心自问,我的文章,能给读者带来什么? 思来想去,我觉得,我唯一能做的,是带给读者对中医文化的感知。 感受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精神,延续一种血脉。 让中国的传统医学,在新时代里,砥砺前行。 闲言少叙,我现在要跟你说这个话题,就是一种中医文化的再现。 我想说的是,我们体内的阳气,必须要“收得住”。 收住阳气,我们气定神闲。阳气收不住,飘上去,杂病就冒出来了。 我给你讲个例子吧。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余听鸿。这是一个非常美的名字。 此人大名叫做余景和,生于1847年,卒于1907年,听鸿是他的字。他是晚清的一代名医。当时,由于他医术高明,故而百姓都叫他“余仙人”。 他有一部专著,叫做《诊余集》。我说的这个故事,就源于《诊余集》。 有一天,余听鸿被急促的敲门声吵醒。 打开门一看,是常熟寺附近一家木梳店的老板。 来人急切地说,务必请余仙人到家中一趟,诊资不是问题,只要能救人一命即可。 余仙人打点好形状,随之而去。 到了患者房中,见识多广的余听鸿,也是眉头一皱。 原来,患者姓余,是老板的儿子,也就是二十多岁。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他的嘴里都是血! 原来,这个人从早些时候开始,出现了牙龈出血现象。别人牙龈出血,都是点到则止。他不,出血非常多,医案记载是“血流盈碗”,淌了一碗血啊。而且,伴随牙龈的萎缩、腐烂。 与此同时,患者面红目赤,一派火势上炎之象。 余听鸿看过前医的方药,多为清热去火之品。 这时候,患者的父亲催促:“余仙人,犬子病如此状,您有何高见?我膝下仅有这一子,将来还指望他继承家业。还望您快快救他”。 余听鸿则不紧不慢,把鼻子凑到患者嘴巴旁边,闻了闻。 接着,和患者聊天。说的尽是一些家长里短,无关紧要之话。一边说,一边拉着患者的手,不住地抚摸。 这一切,更让患者家人着急。心想,这余仙人到底要做什么法事啊? 接着,看余听鸿切脉。 良久,余听鸿直起身来道:“此乃少阴龙火上燔,当导龙入海”。 于是,余听鸿安排,立即用肉桂五分,做成小药丸,让患者空腹服下,接着再喝下一碗粥。 家人一听,马上照做。 接着,余听鸿写了一个配伍。这个配伍如何组成,医案里未曾明言,只不过说是“甘凉咸寒滋降”之品。后世医家推测,无外乎熟地、麦冬、山茱萸、龟甲、鳖甲之类。因为这些,是滋阴降火的常用药。 最后,余听鸿嘱咐,用生附子和麝香两味药,做成小药饼,外敷在左脚心的涌泉穴上。 结果,不多日,患者完全不出血了。牙龈逐渐有所恢复,面红目赤之感也消失了。 患者家人特别高兴,史载“欲赠半数家资”。余听鸿坚辞。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啊?我用我粗鄙的中医知识,给您简单解析一下。 还是那句话,如我开篇所说,阳气是不能“飘起来”的。阳气一旦飘起来,杂病就呼呼呼地冒出来。 显然,上文中的患者,就是阳气“飘起来”了。 你看,这个人面红目赤,牙龈出血。这个现象是热象无疑。但是,余听鸿通过望诊、闻诊,问诊,以及切诊,发现患者的所谓热象,是虚假的。他的真正问题,在于真阳亏虚。 因为,通过望诊,余听鸿发现,患者神情淡漠、精神不振。 通过闻诊,发现患者说话声音低微,口齿间没有臭秽之气。 通过问诊,发现患者言语缓慢,没有半点燥象,而且自述畏寒肢冷。 通过切诊,发现患者脉象重取无力,而且手足不温。 所有这些信息,余听鸿都收集到了。很显然,这是一派阳气虚馁之象啊。 到这里,问题很清楚了——患者肾中真阳不足,一派寒象,这就把仅剩下的不多的阳气,逼迫到头面,形成头面的热象。实际上,这就是上热下寒。一切,都是肾阳不足所致。 这时候怎么办?要引火归元。如何引?余听鸿首先用的是肉桂。肉桂是温补肾阳的一味药。真阳得以补充,则下焦寒邪得以清散,上浮的阳气就不会被逼得“慌不择路”,于是安心返回下焦,这就能让头面的火热之势得以缓解。 后来,余听鸿用生附子和麝香来外敷涌泉穴,也是这个意图。 但是,上头的虚火,你总得管一管啊。不能说只治本,不治标。要标本兼治才行。于是,用“甘凉咸寒”之品来滋降,清头面虚火。 这样一来,患者的问题就得到很大改善了。 所有这些,是我对这张医案的解读。当然,这是我自己一个人的看法,也许学界有不同的意见,那就欢迎大家留言批评。 那么,从这个故事里头,我们能得出什么启示呢?这就是由于阳气不足所致的上热下寒现象,是真实存在,不能忽视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有些人,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结果却容易口腔溃疡,溃疡处疼痛万分,而且红肿明显。还有的人,身体虚寒,却偏偏心烦耳鸣,夜寐不安。有些人更离谱,一点凉的不敢吃,甚至到了冬天连凉水都不敢碰,结果嗓子反复上火。所有这些,我们都该考虑一下,是不是阳虚导致的虚火。这就是所谓阳气“飘起来”了。 阳气,本来就该老老实实藏在肾中。肾主封藏啊,它天生就该封藏阳气的。你看肾的繁体字,上半部就当“坚固”讲,可见肾的天职,就是藏。如今,肾气亏虚,肾阳不足,它藏不住那一点点阳气,反倒让它们飘起来,那当然是杂病丛生啊。你说是不是?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这个道理。 这个时候怎么办?引火归元,把阳气补起来,肾气强起来,阳热降下来,然后再老老实实的藏起来。人体,就安生了。道理很简单。至于说操作方法 ,古人往往用肉桂等中药材研末,加点料,最简单的就是用水,做成药饼,外敷脚底。有的时候用肉桂,有的时候用山萸肉,有的时候两者一起用。这是较为常用的做法。至于说余听鸿的用生附子外敷,现在做的人少了。 总之,阳气这个东西,要稳,要收,要藏。我们古人讲人要沉得住气,意思也就是要收住阳气。这是中华传统医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不得不重视。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