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友陈大春:回丁沟

 丁中广祥 2020-10-26

【往期选读】

何仁坤老先生:我的艰辛求学路

古镇丁沟的昨天

回丁沟

丁中86届校友   陈大春

一个月总要回次把丁沟。因为父母在,因为母校在。

路还是那条路,桥还是那座桥,只是现在交通发达了,来回的时间更短。我一般从扬州乘88路直达江都东站,然后转乘武坚班或者凡川班农公车至三洋河曹庄桥下,再步行十分钟即可到家,整个行程约九十分钟。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行。如今因工作在扬州,不能常在父母面前尽孝心,唯有常回家看看。对于父母我心存内疚。想当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家里六口人的田,只有父母二人在家种田,每日操劳,十分辛苦。我们兄弟几个上学的上学,当兵的当兵,学徒的学徒,常年在外。而我在外上大学,每个月还需家里寄生活费。钱从何来,那全靠父母在农闲时帮人做苦力挑黄沙挣点钱。当时三洋河有运输沙石的 船,因没有机械卸沙设施,靠人工从船上驳上岸,每做一天可得五元。父母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挑沙,一日不得休息,劳累可想而知。

回丁沟,街是要上的。一来买点菜,为父母做顿饭,改善一下伙食;二来顺道看看母校,母校丁沟中学在上街的必经之路上。

丁沟中学原位于老三洋河之东,丁泰河之北,偏居一隅。现在,一桥飞架南北,老汽修厂成为丁中的教职工宿舍;一桥横跨东西,老化工厂成为学生生活区。和过去相比,丁中的变化翻天覆地。以前,校园只有几排平房和烂泥操场。今天,西区、南区完全新建,老校区已经被改造得焕然一新,致远楼、笃学楼、贝尔楼等高楼林立,塑胶操场上锻炼设施一应俱全,整个校园已难觅当年踪影。

我一般驻足在丁泰河桥上,眺望母校,校园尽收眼底。站在桥上看母校,倒不是为了看母校的风景,更多的是在回忆,浮想联翩。过去的校园、过去的班级、过去的老师、过去的同学……历历在目。母校就是这样令人魂牵梦绕,一生回忆,死而后已。

过丁泰河桥向南不远是洋浦中学。洋浦中学原来是丁中的初中部,据说现在每年中考成绩都不错,声誉渐响。

再向南便是集镇中心,丁沟集镇呈十字布局,东西为主,南北为辅。丁沟的集镇是繁忙的,从早到晚人流不息、车轮滚滚,不啻于一座小县城。煎饼摊、水果摊、杂货摊……摊摊围人;服装店、小吃店、电器店……店店纳客。街上的超市、浴室要比一般的集镇多。早晨的菜市场更是热闹,人潮如涌,摩肩接踵。吆喝声、还价声、剁肉声,声声不绝;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人人拎菜。有人曾言,“买不到的丁沟买,卖不掉的丁沟卖”,可见丁沟商业之繁荣。这其中丁中几千学生及陪读家长的日常消费功不可没。

买完菜如时间空闲,我喜欢拐到三洋河边逛一逛,重拾旧时好时光。过去在丁中读书的时候,每逢春末夏初宜人季节,晚饭后(学校开饭较早)常邀三五知己,也有独行的同学,穿过洋桥(学校东面的一个村庄)直至三洋河畔。是时,清风徐来,落日余晖,水面微兴,波光滟滟,人的心情是极好的。同学们有的牵牵拉拉,随意走走,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有的手捧书本,随意坐坐,读读息息,默默记记。直至天黑,兴尽而回。回想三洋河畔之嬉玩,从此一去不复返。

丁沟,带不走的只有父母;丁沟,忘不了的只有母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