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继红 | 麾村民俗风情之三:清明节

 丁中广祥 2020-10-26

【往期回读】

清明节

丁中老校友  刘继红

作者刘继红先生,麾村人,丁中1966届校友。

相关作品链接

麾村民俗风情之一:春节
麾村民俗风情之二:元宵节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只有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兼具了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人们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踏青郊游、亲近自然,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多种民俗民风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老家麾村清明节的习俗也是名目多多,讲究多多。

添坟扫墓祭阴魂。扫墓是清明节的首要议程。扫墓在我们老家又叫“上坟”、“添坟”。每逢清明,无论你身处何方,都要在节前10天内赶回家添坟,最迟也要在清明当天上午添好自家祖坟。对于三年以内的新坟则要在惊蛰之前带上水果糕点等供品前往添坟,而且三年所带的糕点各不相同,民间有“一年馒头二年糕,三年粑粑心愿了”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添坟时间上一般选择在上午8点至下午三点,此时正是阳气旺盛之时。

过去坟墓多为土坟,添坟主要就是清除坟冢上的杂草,用锹在周边墒沟里挖些新土覆到坟冢上,并修整拍实。考究的人家则要带大锹、畚箕担子到河边上挑泥上来加大加高坟冢,河边上的泥半干半湿,相较于墒沟里松散的泥便于垒高、修整,添出来的坟冢平滑且泥土不易流失。听奶奶说,过去有的大户人家添坟几个伙计挖的挖、挑的挑,坟冢是逐年越添越大、越添越高。因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人们总希望自家的祖坟添得越高越好。记得我们麾村北头有座大坟有数丈之高、占地数亩,人们习惯称之为“大坟滩”,孩子们常到那儿寻猪草、嬉戏打闹。1959年春疏浚赤练港时需在老街北头的石桥西侧筑座大坝抽水施工,取土扛坝时“看中了”它,瞬间被夷为平地,从此“大坟滩”不复存在。

坟冢添好后要挖坟帽儿,挖坟帽儿可是个“技术活”,一般人是挖不好的,不是歪七八皱的,就是一捧就破。有经验的人专挑巴根草多、粘性土质的田埂小路,先用脚反复踩踏,或用铁锹反复拍实,然后挖出一块直径大约30公分的小圆锥体,修光修圆后放到坟冢顶上,与坟冢对顶而立。独葬墓正着放一个坟帽儿,二人合葬墓冚一个摞一个,互顶互立。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在添好的坟冢上插上柳条,添坟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到清明当天中午,几乎所有坟茔都换上了“新装”,但也偶有被遗忘的角落。于是清明中午敬过祖宗吃过饭,就有好心人肩扛铁锹、手拿柳条去“查漏补缺”添“野坟”。这些无人添的“野坟”,或无后嗣,或子孙长期外出未归,其中也不乏个别忤逆不孝之子,早已把老祖宗忘得一干二净了。不管哪种情形,好心人都会一一清除杂草,培上新土,按上帽儿,插上柳条,让“野坟”不再凄怜孤独。

不知是为了改善老祖宗的居住条件,还是为了减轻每年添坟的劳顿之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便有人在清明添坟时给土坟冢批上了一层水泥砂浆。果不其然,批过水泥砂浆的坟冢不再长草,显得干净漂亮。于是人们纷纷效仿,计划着清明前找瓦匠为自家祖坟“装修”,而且规格质量越来越高,四周打起了的根基,方方正正,四平八稳;所批水泥也由砂浆变成了混黏土,坚固结实,不易开裂;坟帽儿也用混黏土浇注并用水泥牢牢粘在坟冢顶上,“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或许是修坟的人多了,或许是出于对修坟的忌讳,修坟的瓦匠和小工都得给双倍工钱,还要给红封子。虽然这样修墓的成本较高,但换来了“一劳永逸”的效果,来年添坟就不用再铲草、培土、挖帽儿了,只要带把扫帚扫去坟墓上的尘土和枯枝烂叶、插根柳条就成了,添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扫”墓了。

除了传统的圆锥体坟冢外,近年来农村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以大理石、花岗岩为石材的坟墓。一方墓穴,一块墓碑,三面栏杆,占地不大,约一个多平方,庄重肃穆,美观大方,扫墓更方便省事了,带块抹布或湿纸巾擦拭擦拭就行。

人们在为先祖添坟扫墓、寄托哀思的同时,也纷纷以不同方式深情缅怀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无数英烈们。每当清明节来临之际,机关、学校及人民团体都会纷纷组织到烈士陵园或其他纪念设施进行祭扫活动,敬献花圈、花篮。麾村的中小学及周边的学校都曾数次邀请过我岳父、叔父为孩子们追忆烈士生平、讲述红色故事,借以缅怀先烈、教育后人。

烧钱花纸拜先祖。祭拜先祖是清明节礼俗主题。祭祖在我们老家又叫“敬祖宗”、“烧祖宗”。添过坟、扫过墓,清明节当天中午各家各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敬祖宗。敬祖宗一般只敬三代,父辈、祖辈、曾祖辈。中午要备一桌酒菜,两葷两素,红烧肉,红烧鱼,青菜烧豆腐,咸菜苔煎大粉四个菜。为什么是“四菜”而不是“四菜一汤”,据说祖宗在阴间吃干不吃稀,不吃粥也不喝汤,吃粥喝汤祖宗在阴间要受盘水(方言,徒步涉水)之苦,所以只有“四菜”没有“一汤”。每个祖宗装一碗饭、放一双筷子,喝酒的祖宗还要给倒上一杯酒。酒菜上齐后点烛上香,恭请祖宗入座,后辈们依次磕头祭拜。接着就是给祖宗每人烧一份纸钱,叫“烧包子”。以前烧的包子是用一张四四方方的黄草纸(俗称“毛仓纸”),放上十头八个折好的小元宝錠子,四角一撮就成。后来烧的包子改用红纸和白纸糊成的长方形口袋,红纸做面子,白纸做底子,红纸略大些,可三面折边包住白纸用浆糊糊上。糊口袋的事由我妈妈一手包办,节前一天早早的就把口袋糊好,放在外面晾干,然后把元宝装进去。现在可省事了,专卖祭祀用品的店里有现成的口袋卖,上面还印有“金库”、“银库”的字样,中间印有“xxx(先祖)收”,还有上款“农历x年x月x日焚”、下款“阳上xxx(晚辈)敬奉”,只要照单填写祖宗姓名就会一一收悉。现在除了在口袋里装传统的元宝錠子外,还时尚加上一些貌似市面上流通的百元大钞一样的冥币,这年头连烧祖宗也“与时俱进”了!如有外戚比如外祖父母,岳父母,还要在院子里另摆一桌并焚化纸钱,据说是家鬼不让外戚进门,只能在门外敬奉。等香烧完、纸钱化尽后,将板凳挪动一下,筷子收掉,意为祖宗离席了,祭奠也就结束了。

踏青赏花戏春风。踏青春游也是清明节的时尚选择。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最佳时机。古人就有清明踏青,并开展蹴鞠(踢球)、射柳、斗鸡、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的习俗,而现在人们则更是把踏青春游当着清明节的一种时尚选择。农村人常年身处青山绿水蓝天,尝遍田园风光美景,对“踏青”、“春游”似乎不屑一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人们还是趁扫墓之余到田间野外敞开心扉,游乐一番,孩子们则在回家时顺手折几支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

对于常年置身于高楼大厦之中的城里人来说,他们对踏青春游的渴望和兴趣真是难以言表。我们村里每年都有好多上海、南京等地的亲戚朋友早早地就电话联系,预约行程,趁返乡扫墓之机,或特意利用清明假日回乡欣赏和领路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乡野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脚踏青草,在乡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时节,老家到处都是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轻飘飘的柳枝,充满了诗情画意,正是赏春的绝佳时节。人们或踏青苗,或吻菜花,或拽柳条,欢天喜地,不亦乐乎。而更令城里人情有独钟的便是油菜花海。

铺天盖地的油菜花海蔚为壮观,微风吹拂,菜花翻涌,香气四溢,吸引了众多彩蝶、蜜蜂等翩翩起舞,美得像梦境一般,让人如痴如醉,仿佛进入一个绝美的童话世界。人们时而在花海中穿梭往来,“人在花中走,犹在画中游”;时而又驻足在花海里拍照,为春光留下精彩瞬间。

“清明到,麦叫叫”,麦苗开始孕穗拔节;“清明湿种,谷雨下秧”,人们开始浸种发芽,处处孕育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莫大期望和无限向往。清明,是一个阳光明媚和生机盎然的日子,是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日子,暖暖的阳光无所不至,甜甜的风漫山遍野,潇潇的雨铺天盖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蓬勃生机!清明的雨,预示着夏天即将到来,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们沐浴着春天,盼望着夏天,期盼着成长。只要有阳光雨露的滋润,稚嫩就会走向成熟,弱小就会走向强大,缺陷就会走向完美。倘若先祖和亲人九泉有知,这漫山遍野的绿就是他们欣慰的微笑。

更多作者作品请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