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明朝遗民不愿当明朝的官,却为明朝斗争数十年,最终埋骨日本

 文史馆子 2020-10-27

【明末知识分子最后的抗争:宁可埋尸日本,也不落叶到满清统治之下】公元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有一位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朱之瑜身穿明代士人衣装,第二次东渡日本到达长崎登岸,从此以后他定居日本,进行讲学活动前后历时二十四年,较为广泛地在日本传播了中华文化,直至终老而止。他在日本的讲学冶动,对日本学术发展益处颇多。他是开拓古代中日友好事业的先驱者之一,历来受到中日两国人民所景仰。

朱之瑜,字鲁屿,号舜水,常被学者称作舜水先生,1600年生于浙江余姚县。这位舜水先生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通,尤其擅长经世致用之学。他主张学习知识应从生活实践中求得,对史学很有研究。他是明末的秀才,朱先生最令人叫绝的是轻视功名,曾三次拒绝明朝皇帝的征辟,因此被称为征君。崇祯末年曾两次征其入朝为官;福王在南京登位时,授其江西按察副使,他全都没有答应。

清朝的顺治皇帝登基后,清兵开始向江南推进,屠戮和压迫各地的明朝遗民,朱之瑜无法再置身事外,出于民族大义的激愤,他坚定地参加了反清复明的活动,投奔到抗清将领黄斌卿的幕下任记室(一般负责撰写章表文檄等),期间他曾奉命到日本寻求支援,虽得到对方允诺,但由于困难较大没有实现。后来黄斌卿被王朝先与张名振等人设计杀死,朱之瑜失去了抗清阵地逼迫逃到长崎,多次往来于日本、安南、暹罗诸国,谋求援助,并秘密与抗清将领郑成功、张煌言、陈辉等联络,希图共谋复明大业,前后经历十五年。

最后抗清力量被一点点消灭,朱之瑜感到复明大势已去,无力挽回,于是再次来到长崎,那时他已经59岁了。在一些日本人的帮助下,朱之瑜给四五个日本孩子,充当学习汉字的老师,所得只能勉强维持温饱,他的生活一度非常艰难,但他并未灰心。

不久后,有一个在筑后柳河藩(藩:相当于中国古代的诸侯国)做官名叫安东省菴的学者,看出朱之瑜是一个知识非凡的人才,于是拜他为师,并给予他一些资助。同时,水户藩的藩主德川光国为扩充势力,开始奖励和招揽有学问的人才,并筹备编纂《大日本史》。德川光国听说朱之瑜富有才学后,便派儒臣小宅生顺到长崎去会见他。在两人探讨学问的过程中,小宅生顺对朱之瑜的学识深为敬佩。就这样,朱之瑜被他邀请到水户,受到德川光国的厚待。后来,德川光国甚至把朱之瑜当作自己的老师,恭恭敬敬地向他求教。二人还时常进行促膝长谈,不知疲倦。

当时日本的文化还处于比较幼稚的时期。朱之瑜教水户的藩士们学习《孝经》《大学》《论语》等书,还讲解了中国的文物、风俗等,同时他还将丰富的农业技术知识传授给他们,带动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在朱之瑜的教导下,以德川光国为首的安积澹泊等水户藩的早期学者们,学业日见精进。影响力扩大后,加贺藩也派来了学者,向朱之瑜求教学问。当时有名的学者木下顺苍、山鹿素行等都和朱之瑜有颇多交往,朱之瑜帮助他们学习经典,研究问题。因此,他在当地被尊称为朱夫子。

朱之瑜暮年时,他的孙子专门漂洋过海到日本恳求朱之瑜返回清国,不要再羁留异国。朱之瑜感叹道,这里虽是异国,但我在此得以继续保持大明的衣冠,比在异族统治下剃头易发受屈辱好得多!所以,他拒绝了孙子及家族的意见。

1682年4月,83岁的朱之瑜在日本染病去世,被葬于茨城太田市,日本学者私谥其为“文恭先生”。安积澹泊为他写的墓碑记载道:“待以宾师,礼遇非常,每引见谈论,必谆谆教诲,遵经守义,以为辅弼……”德川光国对他更是深深悼念,他甚至说:“先生殁后,我想世上即再无学者了。”而朱之瑜生前也非常感激光国对他的特殊礼遇。

朱之瑜死后,德川光国等人收集整理了他的遗稿,最终编纂成《朱舜水先生文集》28卷,并由德川光国父子出资刊印。因此,朱之瑜的学术思想至今对日本学界还有一定影响,在东京大学农学院内至今仍立有“朱舜水先生终焉之地”(朱舜水先生临终之地)的石碑。朱之瑜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后世称为“明朝中国五大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