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牛方大墓志》:遒劲婉润,神气充腴,似欧体而灵动大方

 石不言斋 2023-07-20 发布于江西
《牛方大墓志》,全称《隋故内史舍人牛府君墓记》,隋大业十二年(616)刻立,志长、宽27.2厘米,楷书,16行,满行16字。1925年出土于河南洛阳,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牛方大墓志》


《牛方大墓志》字体略呈方形,体势左紧右张,笔画遒健,用笔灵动,章法疏朗,笔墨连贯,兼欧、虞之胜,是隋碑中的精品,可供习楷者借鉴。


一、《牛方大墓志》的主要内容及牛弘、牛方大父子其人
志主牛方大,“君讳方大,安定人也。”安定郡,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安定郡是汉武帝元鼎三年所置,治所当在高平城(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今宁夏同心县以南的宁夏固原市大部,还包括今甘肃省靖远县、会宁县和平凉市所属各县,均是该郡的管辖范围。
牛方大的仕宦履历乏善可陈,“开皇十七年,起家任秘书郎。廿年,诏直内史省修起居,大业八年,迁尚书仪曹郎,九年转内史舍人,……以十一年五月遘疾终于东都履顺里第,春秋卌有五。欲归穸桑梓而龟筮未从,乃以大业十二年十一月……权庴于河南郡河南县之零渊里。”


志载其“曾祖宗炽,魏仪同三司、本郡安定太守,祖允,魏开府仪同三司工部尚书、少司空、临泾县公。父弘,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文安侯公。”
牛方大的父亲牛弘,是杨隋名臣、著名学者。《隋书》、《北史》等均有传。


牛弘(545-610),字里仁,隋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陕西长武一带)人。他在隋朝历任秘书监、礼部尚书、太常卿、吏部尚书等职,是杨隋时期朝廷重臣,更是隋朝一代文化制度建设的重要人物。
 《隋书》“本姓寮氏。祖炽,郡中正。父允,魏侍中、工部尚书、临泾公,赐姓为牛氏 ”。《周书》记载:“又有安定寮允,本姓牛氏,亦有器干,知名于时。历官侍中、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工部尚书、临泾县公,赐姓宇文氏。允子弘,博学洽闻。宣政中,内史下大夫、仪同大将军。大象末,复姓牛氏。”
 牛弘在隋朝文化制度建设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是整理图书典籍。“弘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书之路。”牛弘在《请开献书之路表》指出“有国有家者,曷尝不以《诗》《书》而为教,因礼乐而成功也。”在充分阐明图书典籍于“治国立身”的重要性之后,牛弘紧接着梳理了古代图书典籍发展的历史,提出了著名的图书五厄论。根据当时书籍的残缺情况,牛弘提出了收集天下遗逸图书的对策,即“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
二是制定典章制度及礼乐。牛弘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圣人之教化渐趋衰弱,国家的典章制度也有所缺乏且后代随俗因时又多违古法,因此要治国经邦,弘风施化,就必须制礼作乐。在隋文帝的支持下,牛弘聚集了一批学者,共同完成了“礼仪百卷”,成为隋朝举国遵循的礼仪制度典范。主持“开皇乐议”,撰议乐论文并创作雅乐歌辞。牛弘在开皇十四年(594)三月完成了隋朝一代的正乐工作,并且以《乐定奏》一文总结议乐的思路和方法。牛弘所上议乐之文,“上甚善其议”,杨素也推服不已,说明当时牛弘议乐得到皇帝及大臣们的高度评价。


牛弘担任吏部尚书一职的时间长达 11 年之久,主要成就是其选人的成功。《隋书》记载:“ 弘在吏部,其选举先德行而后文才,务在审慎。虽致停缓,所有进用,并多称职 ”。这个评价看似平淡,其实难能可贵。诚如刘劭在《人物志》所言:“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牛弘死于大业六年(610年),有子三人:长子即牛方大;次子牛方裕,在牛弘死后追随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投唐后在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七月,李世民下诏以大逆弑君之罪,将牛方裕等人尽行革职除名,流放边疆;三子牛方智,方智有七世孙中唐名相牛僧孺。


二、《牛方大墓志》的书法艺术特色
《牛方大墓志》刻立于隋大业十二年(616),未署撰文及书丹者姓名。细观此志书法,体现隋志的特征,上承北魏,下启唐楷,结体略方,体势左紧右张,笔画遒劲灵动。一些字体如“大”“夫”“内”“史”“安”“定”“府”“春”“秋”等,绝似欧阳询,或是其所书?

《九成宫禮泉铭》


欧阳询(557-641)历南朝陈、隋、唐三朝,隋大业元年(605)49岁时任隋太常博士。传世的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等,还有伪托的《姚辩墓志》、《元长寿墓志》等。2014年出土的《李誉墓志》也传为欧阳询所书。

《李誉墓志》


《牛方大墓志》刻立于隋大业十二年(616),牛弘、牛方大父子与欧阳询共事多年,不排除其家人请欧阳询书志的可能。相较于欧阳询晚年的书法,《牛方大墓志》体势上更宽博,多了灵动气韵,少了法度的森严和体势的险峻,或是其中年书法与晚年书法的区别?

《九成宫禮泉铭》、《李誉墓志》与《牛方大墓志》的比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