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读踪影的《往事越千年》

 百荷书房 2020-10-28
读踪影的《往事越千年》


文/ 寻找姚黄


“嵩山,似一条巨龙横卧于中岳大地,狂舞于我的心中。她的沧桑沉浮的历史,饱含古今文化的底蕴,深藏钟灵毓秀之内涵,广纳天地之精华的山岚之气,使我不能够越过她,读我古老的村庄。那村庄只是嵩山怀抱中一个小小的儿女;……我张开小鸟一样的翅膀,飞进嵩山博大精深的文化森林里,如饥似渴地汲取她独特而美丽的岩石文化,阅读她历经数千年沧桑的文明历史,两千多年的佛、道、儒文化。”这是《往事越千年》“自序”中的一段话。《史记·;封禅书》载曰:“昔日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这一句话,阐明了嵩山在五岳中的重要地位。嵩山,除了它的五岳地位之尊,还是踪影女士的故乡,所以,踪影对嵩山情有独钟,她“以女儿的心态敬仰那片土地,以信仰般的虔诚朝圣她的崇高,以圣教徒的痴迷轻轻地翻阅她沉浮坎坷的页面,她的不幸与坎坷,以及沧海横流中的变迁史”。


在《往事越千年》的四十余篇文章里,作者从嵩山的历史、人文、景观写到作者的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祖国、对嵩山、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文章写的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把景物写得很有层次性和美感,通过栩栩如生的描摹,把听觉、视觉等感官的感受写得生动可感,读着文章就像和作者一起穿越历史,体验嵩山、感悟生命。有着身临其境之感。“对于嵩山的向往和崇敬,只是出于先天的人性的感悟。因为那是诞生我生命的土地,是她养育了我尚处于懵懂幼稚混沌,且满怀着渴望的生命。我对于嵩山的仰慕与崇敬纯粹是出于子女对与父辈的亲情般的敬仰和亲近。我甚至于渴望了解她的历史和现在——傲然耸立的嵩山,以致我的祖国——母亲。”作者之所以对嵩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皆源于作者把自己的生命与嵩山、与祖国联系在一起。
一、美景嵩山


嵩山位列五岳之中,有名山大川的优美景色,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惜的是我一直没有机会一睹嵩山的风采。但有幸的是,我读到了这本《往事越千年》,在这里,我体验了《诗经》的描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目睹了嵩山的石奇,水秀,云诡,树美。


“横卧于登封北段的嵩山,奇峰幽谷绝境繁多。卢崖瀑布、老母洞、嵩阳书院等等景点都建有登山步道可通往巍峨的峻极峰顶。站在峰顶,南望箕颖,山河拱卫;北望黄河,一线连天;夕阳西下时,彩霞四射,瞬息万变;金秋季节漫山遍野的红叶层林尽染,别有一番韵致。我知道它们一路走来的旅途充满了坎坷和艰辛,那亿万年风雨的锻打,四季风霜雨雪的侵蚀,造就了它们今天独有的风景。”《走进嵩山》;


“深秋的三皇寨,奇峰异石的屏障中尽燃着簇簇、团团,错落有序,色彩鲜艳,品种繁多的红叶,似燃烧的云霞,构成了一幅秋的厚重与邈远的图画;空蒙着诗韵,回旋着音律的秋景的绝版。对于生命的信念,就在这丹霞似的燃烧里,收获着一份意料之外的惬意和激情。面对这四十亿年远程跋涉而来的峻崖沟壑、奇石地貌,地球恩赐予我们的天然奇绝的美的屏障,心灵的禅意悠然而生。”《三皇景色:大自然泼墨而成的奇异险峻的画卷》。


这两段的描写,文笔清新秀丽,极富诗情画意,作者善于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观察精确细致,摹写生动简洁,艺术个性十分鲜明。如《三皇景色:大自然泼墨而成的奇异险峻的画卷》这一篇,写出了“三皇寨”“品种繁多的红叶”, “似燃烧的云霞,构成了一幅秋的厚重与邈远的图画”,其景色无不跃然在目,使人如在画中,感受她的绚丽多姿和幽静气氛。并且由这种幽静的气氛,想到“生命的信念”,体会到“心灵的禅意”,把嵩山的景色上升到一种高洁的意趣,一种生命的律动,一种境界的诞生。真可谓妙笔传神,匠心独运。


二、人文嵩山


在《往事越千年》里,有许多篇章是写嵩山厚重的人文景观的。自古以来,嵩山的迷人景色引起了许多诗人的遐想,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于是历代的墨客骚人、僧道隐士以及帝王将相,根据这些山峰的形态和面貌。差不多给每一座山峰都起了美丽的名称,遂有七十二峰之说。在这些群峰的环抱里以至峰顶之上,逐步盖起了无数的梵宇琳宫、道院僧房。于是乎古代的帝王们也在这里建立行宫,学者们也在这里建立书院。这些都形成了闻名遐迩的人文景观。


当然,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有着“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美誉的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最为著名,少林寺不仅是“武林泰斗”,更是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的发展中,与儒学相互融合,成为中国佛教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宗派,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影响深远。


“‘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场,兹为盛典。’少林寺披一千五百年沧桑,一波三折的盛衰史,彰显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真是永恒的,善是永恒的,美是永恒的。即是尘缘中龌龊的濡染罪恶的侵害,前进的路上布满了荆棘坎坷。少林寺这座禅宗祖庭,武术圣地,历经三十多代佛道弟子的呕心沥血,虔诚修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心打造,已濡染了中岳嵩山的钟灵毓秀,随着历代高僧法名的远扬,已升华为一种佛祖圣灵的象征。”《少林寺:禅宗祖庭、武术圣地、游览盛殿》;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经是佛教、道教场所。但历史最长最为著名的则是以传播理学著称。北宋著名的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讲学,纳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开创了‘理学’发展的新阶段,世称为‘洛阳理学’。与濂溪的周敦颐,关中的张载和闽中的朱熹,共称宋代‘理学四大派’和理学‘五子’。曾经在这里讲学的有司马光、范仲淹、杨时、朱熹、李刚、范纯等二十四人。”《嵩阳书院:佛、道、儒文化荟萃的圣地》。


上面两段摘录,使人们领略了嵩山厚重的人文风貌,感受到传统文化在这里的积淀和发酵。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中国流传发展了两千多年。它不仅是一种信仰的实践,还是一种文化现象。经过千百年来不断地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文化艺术包括哲学、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嵩阳书院是佛、道、儒文化荟萃的圣地,也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这里,不仅满山都张贴着民族文化的标签,而且遍地都铺就着陈年往事,它们或因喜剧而美丽,或因悲剧而悠久,我们此时此刻的凝视和怀想不仅仅是一座大山,而是中华民族的行走的足音和脚印。而百年前、千年前的古庙明月,颂经梵唱,读书求索,如此感动着我们。这感动是因为寻觅,因为历史,历史让我们轮回着生命,收获着睿智。我们所以感动,是因为它真实,有多少仁人志士在民族这条长河里,生生世世背负着精神的纤绳,感昭日月。


读着这些文章,我们不能不感动于踪影的苦心孤诣,她不仅再现了千百年前的活佛大道鸿儒的巨型身影,还给我们讲述了中国哲学派别的形成和流传。同时,也显示了踪影女士的博学和多识。


这几篇反映人文景观的文章雄奇奔放,波澜壮阔,既富曲折变化,又流畅明快,语言简洁准确,文笔生动传神,夹叙夹议,精深独到。


三、反思嵩山


在《往事越千年》里,我们读到的还有踪影女士对历史的深度反思。


“人类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谎言被用来装璜溜须者的某种需要,也满足了像汉武帝一样高高在上者的虚荣。是统治的需要?是人性的需要?是人类的劣根性衍生出来的一株含毒的奇葩!它在人们艳羡的目光中毒害着为之追逐的心灵,甚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和思维模式,甚至不顾及他人牺牲的血泪。人类历史的陈列馆里储藏着多少阿谀者的奸诈?敢言直谏者的血泪?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践踏和同胞与同胞之间的蹂躏?!然而当我们这一代人登上嵩山,温习那有关“万岁峰”的传说,再听那汉武帝听过的山风呼啸,便有一种新的思考:中国的历史上有多少类似于“山呼万岁”的谎言被贻误的冤案和生命啊?!”《初读嵩山》;


这段议论,构思精巧,形象生动,寓意深遥,笔风矫健,说理透彻,流畅自如。是一段难得一见的妙论。


“惜哉!是我们出生的年月距离“石阙”的诞生时间太遥远,还是二十世纪我们的民族灾难太多,是我们的广大民众没有对古文化的保护意识?!还是我们的教育没有使我们的民众达到认识古文物,珍惜古文物应有的素质!是保护房“囚禁”了石阙?还是我们的民众“囚禁”了石阙?!然而,那被保护起来的石阙,在历史的风雨飘摇中,能够幸免于难吗?!”


这是一段具有现实意义的反思,作者把精炼的叙事与议论结合为一体,语言犀利,顿宕生姿。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那被保护起来的石阙,在历史的风雨飘摇中,能够幸免于难吗?!”动乱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能力保护文物的,十年浩劫便是一个有力的例证。当然,作者是希望我们国家长治久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四、感悟嵩山


在《往事越千年》里,作者的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单一的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有抒情、有议论、更有反思和感悟。


“放下凡尘的羁绊,探寻嵩山更深处的奥妙与优雅,抚摸嵩山每一处丰腴的肌肤。让嵩山佛、道、儒三教荟萃的文化之琼浆浸透我心魂的每一个角落。忘忧也罢,迷恋也罢。我终于放弃尘间凡念,探寻‘箕荫避暑’的千古之幽情了。”《更无尘事在心头》:


“‘龙’,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的民族文化称之为龙的文化,嵩山文化中蕴含了诸多关于龙的传说。在这龙的故乡,我们的心灵被这里的奇山异石,青松翠柏,无名山花,叮咚流水抚慰着,荡涤着。在抬手动脚举目四野的空灵里,我们沾满了俗念的灵魂,被一次次净化。”《一波三折成就奇观》;


人文景观凝视着天边,自然景观沉默不语,千百年来,它们静静地存在,注视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它在等着人们去感悟。踪影的这些游嵩山的感悟,对她本人的为人和为文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她的散文和诗歌作品中,都有表现空寂和顺应自然的心境,都深深地烙下了佛道文化的印记,处处闪烁着佛道文化的光亮。我想,她的为人大概也是如此吧?


总之,踪影女士的这本《往事越千年》,写出了嵩山不同季节和不同景观的特色,写出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写出了游历大山的反思和感悟,语言自然流畅,情韵饱满四溢,文学意味很浓。文章处处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炉,信手拈来,随意挥洒,作者浩博的学识,丰富的想象,精心的选材,使文章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达到高度的结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坦荡的胸怀和对祖国对故乡的一往情深。也可以看到她对社会人生、文学艺术的种种体验和见解。《往事越千年》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百 荷 书 房
baihezongying678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