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夹河乡的“红色妇女识字班”

 东营微文化_ 2020-10-29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

夹河乡的“红色妇女识字班”

文丨刘开     摄影丨马学武

战争时期,黄河口解放区在党组织的扫盲运动中,有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妇女识字班。我的老母亲还整天自豪地说:“我们年轻时,在识字班认了很多字。”
识字班,一边学文化,一边跟随当时的政治形势宣传革命。
万事开头难,招收学员是一大问题,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乡村女孩子在封建传统观念束缚下,大门不出,二门不进。尤其是比较贫穷的家庭,出来活动更是难上加难。这要妇救会干部上门一个一个地动员。当时刘家河的妇救会长是牛桂英,从邻居家开始,逐步扩大。老师是刘之良,是村的小学教员,也是早期的共产党员。他的爷爷刘贞一,闯过关东、混过天津卫,曾和马夹河的高西会,王家河的王志尧组织过“兰花园”,抗暴卫家,在抗日战争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来南下时,刘之良是第一批南下干部,是解放后浙江省永嘉县第一任县长。当年刘之良积极配合妇救会长牛桂英,动员年轻妇女参加识字班。春天和秋天,有时在学校的院子里,每人一个马扎,架出黑板就开起课。刘四章因家里穷说不上媳妇,领养了一个逃荒来的童养媳,名叫李秋兰。刘四章的母亲经常不给饭吃,并且干累活。牛桂英就领着识字班的学生到刘四章的家里去讲道理,并说再这样下去,就是违法。政府会出面给李秋兰做主的。刘四章家再也不敢虐待李秋兰,李秋兰也进了识字班,认识了不少字,并知道了“抗战”、“解放区”、“革命”是什么意思。
识字班边学文化,边帮着村里的党组织做一些革命工作。上级派下来的军鞋任务,磨面任务,大部分靠识字班的青年妇女完成,因为她们没有家庭负担,思想单纯,革命积极,成了党组织的得力助手。每次做军鞋都是我大姨赵秀芳做得最多最好。磨面最累,那时下来任务就是急的,限期几天完成。全部人工推磨、推碾,有时需要白天黑夜连轴干。识字班的年轻妇女,不但不嫌累,还整天叽叽喳喳,休息时还唱起歌。
当时最艰巨的任务是动员参军,因有不少青年,参军几个月就在战场上牺牲,所以难度比较大。每次下来任务,识字班的年轻姐妹们,扭起秧歌上了街,宣传参军卫国,参军光荣。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歌声阵阵,彩绸飘舞,男女老少都到街上看热闹。还有歌颂八路军的歌:
八路军来独立营,
谁当兵来谁光荣。
骑着马来披着红,
看看光荣不光荣。
……
识字班的年轻媳妇赵玉翠,积极做婆婆的思想工作,动员自己的新婚丈夫参军,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后来丈夫在战斗中负了重伤,成了残废军人,复员回家,赵玉翠无微不至地照顾,终身无悔。
识字班的先锋作用,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村村有识字班,为上一级培养成了不少妇女干部。

作者简介:刘开,东营市作协会员,利津县人,作品散见《黄河报》《东营日报》《枣庄日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