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音版《孟子》赏析(23)操危虑深

 陆英图书屋 2020-10-29

《孟子》赏析(23)操危虑深

——第四单元 论涵养 第十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四单元的第十节,节选自尽心上,孟子以孤臣孽子为例,进一步阐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音chèn)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德、慧、术、知”,也就是道德、智慧、学术、才智。”字与智慧的“智”字同音同义疢疾”的“”字,读四声,是一种热病。疢疾”,在这里指灾患。孤臣”,指受疏远的臣子。孽子就是庶子,非嫡妻所生之子。操心也危”,指操持心志,危惧谨慎。”字句中停顿的语助词。虑患也深”,指忧虑祸患,至为深远。”字,指通达事理,也就是具有德、慧、术、知。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有道德、智慧、学术、才智的人,往往是从灾难忧患中磨练出来的。唯有那些不被宠幸的庶出的孽子,他心志上抱有危惧谨慎的态度,对于祸患忧虑至为深远,所以通达事理。

这一节依然是阐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所不同的是,上一节是先列举六位圣贤的切身经历,之后归纳出观点;这一节则是先进行总论,指出人的道德、智慧、学术、才智,往往是从灾难忧患中磨练出来的,之后举出孤臣和孽子两类人,他们多是不得宠幸,被疏远的人,“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苦头吃得多,时常处于忧患之中,故而能通达事理,磨练出道德、智慧、学术、才智。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五十八章》)人生中的祸与福,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挫折和失败虽然是坏事,却能激发人内在的潜能,使之产生源源不绝的力量,发愤图强,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附:

【原文】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①者,恒存乎疢疾②。独孤臣孽子③,其操心也危④,其虑患也深,故达

                   ——《尽心上》 

【注释】

①德、慧、术、知:道德、智慧、学术、才智。知,通“智”。

②疢疾:指灾患。疢(音chèn),热病。

③孤臣孽子:孤臣,受疏远的臣子。孽子,庶子,非嫡妻所生之子。

④操心也危:操持心志,危惧谨慎。也,句中停顿的语助词。

⑤虑患也深:忧虑祸患,至为深远。

⑥达:通达事理。指具有德、慧、术、知。 

【译文】

孟子说:一个有道德、智慧、学术、才智的人,往往是从灾难忧患中磨练出来的。唯有那些不被宠幸的庶出的孽子,他心志上抱有危惧谨慎的态度,对于祸患忧虑至为深远,所以通达事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